他是功勞不亞於王翦的陝西名將,後代家喻戶曉,自己卻鮮有人知

2023-06-21     胡月芳

原標題:他是功勞不亞於王翦的陝西名將,後代家喻戶曉,自己卻鮮有人知

「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登臨直蕭辰,周覽壯前躅。塹平陳葉滿,墉高秋蔓綠。廢井抽寒菜,毀台生魯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遺鏃。楚塞郁重疊,蠻溪紛詰曲。留此數仞基,幾人傷遠目。」

——劉禹錫《登司馬錯古城》

這幾日讀到了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便對司馬錯這位人物有了些關注。以往在了解秦國歷史之時,倒也沒有怎麼對司馬錯這位人物多加側目,可是這兩日經過細細的探究,倒也發現了這位人物的不簡單。雖說後世之人對於司馬錯這位人物的了解並不是很多,但是在整個的戰國歷史上,司馬錯的貢獻卻是相當之大的,功勞絲毫不亞於白起。

司馬錯是秦惠王時期的將領,祖籍是陝西。他本身相當的有才華,可謂是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之才,既有著縱橫之術,又有著出色的領兵戰鬥能力,實屬是不簡單。在很多的史籍當中,對於司馬錯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是,但凡記載司馬錯的事跡,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小事件。

公元前316年,秦國面臨了一個相當險俊的局面,當時,巴國和蜀國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因此而發動了戰爭。在這個過程當中,巴國和蜀國的君主都向秦國的君主秦惠文王求救,而此時的秦惠文王,幫誰都不好,而且自己的秦國也可能會處於風險之中,在幫助他國之時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犯,為此,秦惠文王在當時可謂是相當心憂。

此時,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建議,這巴國和蜀國咱都不幫,而是要帶著兵去攻打韓國,因為倘若秦國在這個時候去幫助巴國或者蜀國,那麼就可能面臨著韓國的侵犯。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帶著兵隊去攻打韓國。不過在此時,司馬錯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司馬錯認為,即便秦國帶著兵隊去攻打韓國,卻也不能夠保證其他的國家不會聯合起來侵犯秦國,所以倒不如直接去攻打蜀國,這樣反而可以獲得蜀國的人力和物力,以後也可以憑藉著蜀國的地市去攻打臨近的楚國。

在那之後,秦惠文王果然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後來也成功的將蜀國滅亡。不得不說,在史籍中對於這件事情的記載,將司馬錯的聰明才智以及深遠的戰略目光表現的淋漓盡致,就連令人敬佩的張儀也略遜色了一番,著實是令人欽佩的。

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西南部除了蜀國和巴國之外,還有一個名為苴國的小國,這三個國家一直是秦國的隱患,不過倒也不是什麼大國家,掀不起什麼巨浪,就好比古時的倭國於我國一般,倒也費不了秦國什麼大力氣,但是對它們的平定,卻是意義重大的,在收服了蜀國之後,司馬錯又將這兩國拿捏在手,為秦國獲得了一個「大糧倉」。

當然,司馬錯的才幹並不止於此。

在公元前311年,蜀地大亂,司馬錯奉命將此次叛亂進行平定,將反叛秦國的叛軍都一一討伐,大大鞏固了秦國的統治,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後來的伐魏攻楚過程當中,司馬錯也多次帶領著軍隊征戰沙場,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秦國在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其實和司馬錯是割不開聯繫的。正是因為司馬錯在當時幫助秦國鞏固了國土,而且還為秦國獲得了穩定的物質來源處,使得秦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為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說在相關的實際當中對於司馬做的記載並不是很多,後世之人對於這位文武雙全之才的了解也並不是相當熟悉,但是他的確是一個令人敬佩之人,其自身的光芒,不過就是被歷史的塵埃所掩蓋罷了,但終究是奪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cc76fbdfdb023bb4c100b0170c43b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