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國產動畫電影不必訓練「討好型人格」

2023-02-01   我是麻辣魚

原標題:《深海》:國產動畫電影不必訓練「討好型人格」

文 | 安妮特

編輯 | 安妮特

七年磨一劍,《深海》終於在春節檔上映,6天累積票房3.61億,上映10天,破5億,對比起這個春節檔67億的總成績,5億票房不值一提,但這對《深海》來說卻是生死局,即使最初排片量並不理想,《深海》也別無選擇,因為團隊已經沒有任何預算等來下一個檔期。

而上映之後,等待它的是大眾割裂的觀感,一邊是感動不已、哭濕所有紙巾的擁躉,一邊是痛罵其炫技、虛有其表的「黑粉」,製作成本超2億的國產動畫巨製,就真的只能等它的「有緣人」?

為什麼會這樣?

《深海》的題材背了第一口鍋,其在瑰麗的外表下,包裹了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悲傷故事;第二口鍋是敘事表達,看似現實題材的故事,用了意識流的表現形式,用一半的時間展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夢境,很多觀眾看得雲里霧裡。

正因如此,很多人得出《深海》不適合春節檔的結論,但正如開篇所說,《深海》團隊沒得選,同時,春節檔早就不是傳統合家歡賀歲片的天下了,影片類型的破局勢在必行,這樣一個全民期待的超級檔期,讓觀眾看得更多元更豐富的影片,不是壞事。

所以,對《深海》所有有效的爭議討論都集中在了文本層面,但也有完全達成共識的一面,即使是再討厭其故事的人,也不得不為其美術和製作豎起大拇指。

無論《深海》的劇情是否充滿bug,放到今天國產動畫電影的語境下,無論從技術的進步、美學的探索、文本的原創性、主題探討的勇氣等諸多方面,都將成為國產動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01

夢境意識流,能解釋故事的問題嗎?

先來聊聊最被大眾爭議的文本層面。

《深海》講述一個父母離異的小女孩參宿,跟著父親、繼母與弟弟生活,常年得不到關注,終日思念母親,但為了表面的和諧,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並得了抑鬱症。參宿生日時,父親帶著全家去遊輪上度假,但這次,除了中國聯通,沒有人記得參宿的生日。夜裡下起了暴雨,參宿去甲板上救一條魚,她似乎聽到母親的歌聲,隨之墜入海中。

深海奇遇由此開始。參宿遇到一個海精靈,跟隨它來到一座拔海而起的深海大飯店,這艘奇異的大船的船長叫南河,其他船員和客人則是各種海洋生物的人形化。隨著參宿的到來,一種被稱為「喪氣鬼」的紅色怪物對深海號大肆破壞,船上的成員都想將參宿趕走。

但在相處中,船長南河想靠海精靈發財,所以便想方設法穩住參宿,與她友好相處,參宿過了一段真正快樂的時光。

然而在船快要靠岸時,參宿放走了海精靈,惹怒了船員們,她被趕下了船。孤苦無依的參宿獨自走在陌生的地方,喪氣鬼再次襲來。這時,嘴硬心軟的南河救下了她,並答應她去深海之眼找媽媽。眾人費盡千辛萬苦來到深海之眼,南河卻丟了性命。

這時,參宿聽見媽媽的呼喚聲,原來一切不過是她瀕死體驗時的一場夢。參宿最終向著南河奔赴而去。

整個故事是從現實主義轉換到夢境意識流,再回到現實主義的結構,目前爭議比較大的是夢境部分畫面目眩神迷、應接不暇,但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看得人一頭霧水,其實這主要是說人物主線不明。

參宿找媽媽是貫穿始終的人物動機,但在深海號上,這一主線很多時候似乎被拋在了腦後,只在關鍵情節推動時又再被提起,找媽媽真的還重要嗎?

事實上,當最終反轉出現,我們發現這是參宿的一場夢時,很多碎片得以拼貼,這時候就不能以現實邏輯去理解這場夢,而應該以情緒邏輯。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夢境,很多時候我們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看著夢中的一切自由發生,這也就解釋了參宿在這場夢中主觀能動性弱的原因,但回過頭來想,整個世界都是她構築的,這主觀性還不夠強嗎?

正是因為足夠主觀,我們暢遊的這片深海正是參宿的潛意識,而左右一切的是參宿的情緒。

同時,現實中的深海實則一片漆黑,而參宿的深海絢麗奪目,這是與現實的灰暗和抑鬱症眼中的世界進行的強烈反差和對沖,這是參宿不願從夢中醒來的原因之一。

再來回答找媽媽重不重要的問題。在夢中,海精靈是一個黑色髮絲包裹很多隻眼睛的形象,這正是媽媽告別時最後一次回眸的演化。而媽媽對參宿來說,是一種執念,也是一個象徵,她是參宿對美滿家庭、對關心愛護的渴望的投射。所以到了後期,在南河的多次保護下,這種渴望被投射到了南河身上,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結尾參宿一定要奔向南河,而不選擇現實中媽媽的呼喚。

再進一步說,現實中南河是遊輪上的一個小丑,為了救墜海的參宿喪失了生命,在夢中,南河也成為了不斷拯救參宿的一個形象,這有現實的投射,除卻這些,南河也是參宿內心不斷掙扎求生的那個積極的自己,最終也可以說這場找尋自我的心靈之旅,是參宿自己救了自己。

說完夢境,再來說現實部分。其中有一點也是爭議比較大的,那就是參宿是不是自殺,這個問題導演已經確認是自殺,但由於是現實敘事,那就要有現實邏輯,這部分確實有一些劇作和製作層面的不足。

首先是自殺動機不足。雖然參宿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但從她的日常生活呈現上,觀眾能夠感受她的委屈與不幸,但想死和去死是兩回事,劇作上缺少正在推動她赴死的強情節。而製作上,為了後續的反轉,也交代得比較模糊,更容易讓觀眾誤認為她是被海浪卷進了海中。

影片中夢境與現實的互文還有很多,細細觀察將發現很多蛛絲馬跡,同時,意識流的創作也對觀眾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深海》雖探討了一個關於抑鬱症的社會話題,但它探索的是參宿的內心世界,用光怪陸離、應接不暇包裹了一顆灰暗的心,如果以常規劇作中主人公成長的套路化敘事,反倒失去了它的特色和能量,同時,精美的美術也絕非炫技,而是持續為敘事而流動,以參宿的情緒為轉移。

02

技藝革新,美術天花板

很多關注國產動畫的朋友,會因為導演田曉鵬走進影院,而很多路人則是被《深海》預告片中瑰麗絢爛、美輪美奐的畫風所吸引。

無論哪種情況,只要坐在《深海》的大銀幕前,就會被其畫面震撼到失聲,我們似乎從來沒見過這麼多色彩,沒見過這麼多色彩融合在一起可以成為如此驚艷的視覺盛宴,這是只有動畫才能完成的炫目光彩,只有動畫才能構築的夢境和幻覺。

而在這背後,是七年如一日的技術探索與革新。這一技術就是粒子水墨。

《深海》團隊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靈魂——水墨,與美國領先於世界的三維動畫進行結合,簡單來說,就是將水墨三維化。

但這兩者天然衝突,中國水墨寫意,而三維動畫寫實,為了將兩者有機結合,《深海》團隊早期做了大量試驗,比如用丙烯、牛奶、洗潔精等元素摻雜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化學反應,產生不同的動態效果,找到豐富的色彩和更自然的流動感,來表達深海的世界。

但結果不盡人意,三維物體的邊緣還是太過寫實,生硬呆板,少了水墨的洒脫之美,所以團隊將視線再次回歸水墨,發現水墨的線條邊緣充滿了顆粒感。

於此,技術革新的時刻到來了。

隨後團隊採用無數粒子堆積成水墨的感覺和形態,將它變成各種具象的東西,而這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手藝活了。為了體現畫面的厚重感,很多鏡頭特效的製作層數可能達到上百層,加起來就是幾十億粒子。

在這樣的打磨之下,2016年至2018年,耗時兩年時間,《深海》第一張概念圖終於動起來了。粒子水墨在色彩暈染、邊緣柔化、顆粒感處理等方面都繼承了水墨的精髓,它不單單是一種風格,而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做粒子和做水墨的影片都有很多,但將兩者結合長達100多分鐘的影片是很少見的。

粒子水墨這一重大技術革新與發現,是中國水墨從0到1的一次創新,是尋找邊界,但不知道邊界在哪裡的一場探索,是《深海》團隊花七年時間摸著石頭過河的結果。

沒有什麼秘密,就是熬,苦熬。每一天團隊都在做心理掙扎,但最終沒有放棄,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做成了,中國的動畫才能重返世界舞台。永遠做最前沿的作品,這一條路不會改變。

導演田曉鵬說:「創新是我整個導演生涯里,唯一追求的、最原始的、最大的動力。」這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但即便如此,近日《深海》導演田曉鵬由於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壓力,在直播中不斷自我批判,認為自己在過去七年時間太執著於細節,以致成本太高,回本無望,所以以後要做商業片。

有導演田曉鵬的前作《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珠玉在前,他完全有能力做出優質而賣座的商業片,但隨後他選擇「消失」於江湖,花如此多的時間做一部自己想做的內容,更是值得欽佩。

參宿是一個討好型人格,國產動畫乃至整個影視行業的創作者不該也成為討好型人格,作品面世,有褒有貶,有賺有賠,這本就是市場規律帶來的風險。

導演田曉鵬說「12億票房回本無望」,背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正是這樣七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才呈現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絕美畫面,導演田曉鵬也表示,彎路他都走過了,願將七年研發技術全部共享:「中國動畫內部不是競爭關係,而是要在國際和美國日本去比。」

格局往大了說,創作團隊開創的粒子水墨對整個國產動畫,乃至世界動畫都是無價的技藝瑰寶。

- END -

全文完

一鍵三連,再來個轉發呀~

大咖專訪

王小槍 丨 王錦 丨 劉暢 丨 戴瑩

王晶 丨 花菁 | 郭峰 | 劉循子墨 丨 蔣卓原 朱振華 丨 陳西笑 丨 王辰 丨 徐靜悅

虹影丨 伊北 丨 劉雨星

微信公眾號最近更改了推送機制

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

將[麻辣魚]設置星標

多點在看

這樣就能更及時地

接收收到我們的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