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不久,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又迎來重大戰略部署。
7月31日,國務院發布《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部署了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4項重大行動。
此前,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將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製作為重要改革方向之一,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
「新型城鎮化有利於促進消費和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初步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8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城鎮化率五年內提升至70%
過去40多年間,中國新型城鎮化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3年的66.16%。不過。根據諾瑟姆曲線理論,城市發展過程的軌跡是一條被拉長的「S」型曲線,當城鎮化率接近70%,增速將會逐漸趨緩。
當前,我國也正處於這一進程中。近日,在「中國國情與發展」論壇2024年城市更新與超特大城市空間治理專題論壇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夏季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2000年—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39個百分點;但在剛剛過去的這三年,2020年—2023年城鎮化率年均增長0.76個百分點,僅比前十年增速的一半高一點。「城鎮化已從大規模、快速化轉向中低速、微增長時代,這意味著城鎮化大規模快速化時期已經過去,進入高質量、高品質發展的階段。」他說。
過去幾年,我國出台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也都反覆強調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例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多項措施,包括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具體提出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52項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
在此基礎上,《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五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任務舉措。目標為經過5年的努力,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進一步健全,協調推進潛力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明顯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化都市圈,城市安全韌性短板得到有效補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張可雲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行動計劃》在兩個方面有較為突出的亮點,一個是明確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另一個則是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具體目標。
兩類重點地區分類施策
鄭備指出,《行動計劃》聚焦兩類重點地區分類施策:一類是對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另一類是對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推動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的城鎮化方針相比,《行動計劃》對產業政策的著墨也頗多。例如,在針對以冀中南、皖北、魯西南、豫東南、湘西南、粵西、川東等城鎮化潛力較大的集中片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的措施中,將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培育引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鏈主」和龍頭企業,引導勞動力豐富和區位便利地區優化升級食品加工、輕工紡織等就業容量大的傳統產業集群,工業基礎良好地區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基礎軟體和工業軟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資源能源富集地區促進能源化工、大數據等產業集群高端化綠色化發展等。
對於前者,張可雲向本報記者指出,城鎮化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異地城鎮化,外出大城市務工;另一個就是就地城鎮化,就地遷移到附近的市鎮。對於就地城鎮化,首先投資當地的城市基礎設施,其次要能吸納就業,最後還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然而,當前城鎮化率比較低、農業人口占比較大的中西部地區,往往地方財政較為薄弱,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對存在困難的地區進行重點扶持,先提高其產業水平,使得城鄉一體化速度加快,才能進一步提高其城鎮化率。
而對於後者,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在解讀文章中表示,培育發展都市圈,重點是推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覆蓋、部分產業向周邊轉移,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市縣共同發展。近年來,產業鏈的中下游、產業集群的邊緣環節在多數超大特大城市周邊已出現明顯的、持續的「溢出」,應順應規律、順勢而為,推動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產業聯動格局。
將拉動三萬億元投資需求
在當前階段,推進新型城鎮化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消費方面,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指出,當農民進城轉為市民後,隨著工資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享有,消費能力增強、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機構調查研究,農民向城鎮轉移、成為常住人口後,人均消費將提高30%;在城鎮落戶後,人均消費將再提高30%。當前我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8萬元、3.3萬元,如果農民進城完全成為市民,年均消費將增加1.5萬元。根據城鄉居民年均消費支出差距測算,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投資方面,鄭備表示,新型城鎮化能夠有效帶動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資以及居民住房等領域投資。初步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簡單計算,從當前城鎮化率66.16%,到五年後將城鎮化率提高到70%,也就是也就是在2030年前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則至少可以拉動3萬億元投資需求。
當然,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少不了資金的支持。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表示,中央財政目前形成了三方面的支持政策體系,包括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提高城鎮承載人口能力和支持通過新型工業化來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其中,2016年中央財政設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目前已經累計下達2800億元,用於增強各地區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資金的保障能力。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張蔚文指出,應進一步推動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完善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制度,鼓勵人口凈流入省份建立健全省對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統籌利用好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等,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城市傾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