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娛樂圈「頂級名媛」:未婚生子,我後悔了……

2022-03-30     李風說電影

原標題:68歲娛樂圈「頂級名媛」:未婚生子,我後悔了……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一首《愛的代價》,讓張艾嘉火遍兩岸三地。

這首歌是李宗盛專門為張艾嘉寫的,據說,也是唯一一首讓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

「我寫這首歌,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了別人。」

彼時的張艾嘉,覺得這首歌好俗氣。

多年以後,她感嘆:

「裡面的每一句歌詞,都是一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特別感傷。」

張艾嘉是個故事很多的女人。

年輕時,她婚內出過軌,當過小三,在情感上備受爭議。

現在的她,68歲,憑著本心做情懷電影,活得越來越通透。

被小S認為:

「張姐是我們想活成的那種人。」

從「備受爭議「到「女性範本」,張艾嘉的人生確實如歌曲所唱,付出很多代價,得到一步步成長。

我們也試圖在她的人生中,了解她與自我和解的路。

放肆愛的代價

張艾嘉的青春,縱情恣意。

她最喜歡談戀愛。

但太過隨心所欲,不惜違背規則,甚至傷害別人。

19歲,她進入演藝圈,公司耳提面命不准談戀愛。

她依舊日日戀愛夜夜笙歌,被公司解約也在所不惜。

但她有天賦,運氣也好,憑藉瓊瑤劇《碧雲天》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事業高歌猛進,她卻轉身進了婚姻。

25歲,她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

理由很簡單:「那個年代二十五六歲就是要結婚的,出現一個人,條件好,疼愛我,家裡人也很喜歡,就理所當然的嫁了。」

遺憾的是,她並未認識到婚姻的責任。

結婚2年,兩人分居。

她愛上羅大佑:

「那時年少輕狂,覺得能配上自己的男人,似乎只有名聲赫赫的羅大佑了。」

當時,她還是人妻,關係曝光,被外界詬病是不倫戀。

一年後,不被祝福的戀情走到終點,兩人分開。

很快,張艾嘉又和李宗盛惺惺相惜。

但兩人之間的感情,到現在也還是個迷。

多年後,嫁作他人婦的張艾嘉,在李宗盛的演唱會上開玩笑:

「你究竟有沒有愛過我啊?大家啊,我老公也很想知道。」

李宗盛回答得語無倫次。

張艾嘉哈哈笑,對粉絲說:

「關於我們的事,你們通通都猜錯。」

能以玩笑回顧當年情愫,當然是因為放下。

卻也再次驗證,兩人是有過似是而非「戀情」的。

才子配佳人的背後,總有人默默受苦。

張艾嘉的第一段婚姻,勉強支撐了6年,離婚收場。

那時候,大眾對她的風評很差,主持人張小燕更公開評價:

「張艾嘉這個人,青春期時貪圖玩樂,又耽於情慾,一點都沒浪費。」

事實上,張艾嘉付出代價追求的愛,也並未給她帶來快樂。

她自爆:

「你們只看到我和才子在一起,卻不知道才子是怎麼折磨我的。」

面對鋪天蓋地的差評,好在她也敢承擔:

「前夫是君子,是我不好,我不成熟,心還未定。」

意外的是,檢討自己「心未定」的張艾嘉,在37歲時,再次石破驚天,公開宣布自己「未婚生子」。

隔年,富商王靖雄為她離婚,兩人奉子成婚。

這一次,公眾怒了,道德輿論潮水般將她掩蓋,張艾嘉受到婦女協會和粉絲抵制,她的母親也譴責她傷害了別人!

媒體更問得犀利:

「自己的幸福更重要,還是別人的快樂更重要?」

張艾嘉選擇了攤開不堪:

「我媽媽指責我做錯了,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給別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我最不能容忍自己犯的錯誤就是傷害到他人,這讓我一直不安。」

和自己和平相處

我們當然可以用「愛情大過天」來解釋「張艾嘉們」的勇敢追愛,但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更清楚,一個人的情感模式是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及內在心理的。

《養育女孩》里說:

「缺乏父愛的女孩,容易產生焦慮感,行為自主控制能力比較弱,依賴性很強,渴望通過外在渠道來獲得關愛,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張艾嘉1歲喪父,嫁長自己16歲的丈夫,源源不斷追求刺激戀愛,追根溯源,是她渴望愛,想要通過「被愛」來求證自我價值。

如果說,年輕的張艾嘉,是通過戀愛這種向外求的方式,來獲得極致的快感。

那場被指責的婚姻,就成為她向內求,尋找「自己」的轉折點。

那之後,她似乎是通過自己的作品,想辦法把自己拽出來。

她的《最愛》和《心動》討論的都是第三者的故事。

她自導自演《20,30,40》里40歲缺愛「差點自殺」的女人。

再後來,她的角色越來越大膽,和小40歲的男人演「忘年情侶」;

探究失愛女人如何在曖昧的感情里取暖,更追溯

情感背後的根源……

這期間,她的家庭也遭遇了大事——兒子奧斯卡被綁架。

雖然被成功解救,但驚嚇過度的孩子得了自閉症。

張艾嘉停下工作帶孩子旅遊散心,令她意外的是,她給孩子錦衣玉食的時候,她捧孩子當小童星的時候,她傾家蕩產交贖金的時候,孩子從未對她說過謝謝。

但當她簡單陪著兒子看風景時,兒子很認真地對她說:「謝謝。」

這件事,對張艾嘉的觸動特別大。

曾經,她嚮往烈火烹油的熱鬧生活,連孩子的名字都叫「奧斯卡」。

陪伴孩子治病的3年,她的心態發生巨大改變:

「我不再張揚,學會了理解和同情,變得成熟和內斂,也終於懂得幸福的含義——平靜。」

張艾嘉拿下8次最佳女主角,3次最佳編劇,13部電影導演,成績卓越,但票房並不高。但她已經不再執念於「奧斯卡」。

她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尋求自己和自己的連結。

去關注「愛」更廣泛的意義,再把這些所得通過電影表達出來。

評論家林奕華說:

「現在她的角色,好多都不是正面的,都是在演一些人性的缺點和弱點,觀眾看到那些執著,自私,受苦的人,反觀自身,得到洗滌,或者救贖。」

同樣,角色也給張艾嘉帶來救贖。

曾經「一日不可無戀愛」的她,終於學會向內獲取想要的愛和關注!

丈夫曾對她說:

「我們兩個千萬不要黏在一起。」

她認為是金句:

「他說得實在太有道理,你必須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我們不應該把幸福都依賴在對方給你什麼。

我們最重要,還是要和自己和平相處。」

做自己

田壯壯誇張艾嘉:

「她做女人做得很具體,做媳婦就做媳婦,做媽媽就做媽媽,做女兒就是特別好的女兒。

包括做導演,每一種身份她都特別具體,做得特別好。

每一個她都活得特別精準,這特別了不起。」

這麼多身份里,張艾嘉最喜歡的是「做自己」。

從「爭議」到「尊敬」,張艾嘉的人生,就如《愛的代價》一般,一步步修煉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不再從外部戀愛獲得認可,慢慢完成自我救贖。

藉由她的故事,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首先,努力去覺察。

很多人,其實會在行為準則上陷入某種模式。

比如說,愛上的永遠是同一類渣男。

又比如,總會在情到深處時莫名分手。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如果這個模式讓你痛苦不堪,就需要去察覺,自己在情感上有怎樣的行為模式?

覺察,意味著覺醒,才有機會調整改變。

就像張艾嘉,年輕時候的她,因為內心需求,愛上「不該愛的人」成為她的情感模式,但第二次婚姻讓她覺察到危險和問題,也就開啟了自救之路。

其次,勇敢去接納。

我們都渴望命運給予我們圓滿和快樂。

事實上,人生修煉包括愛,也包括不被愛,包括快樂,也包括悲傷。

我們需要學會,接納人生所有經歷。

很多人遇到困境會不甘:

「憑什麼我要受這種罪?」

當我們把精力放在「為什麼」時,人生也就開始緊繃。

但當我們選擇放鬆,把精力放在「好壞我都願意接納承擔」事情往往就迎刃而解。

猶如張艾嘉所說:

「你覺得沒有達到的目標,可能真的是太固執,靜下心來接納,會發現事情很好解決,或許還會發現,那個目標並不是最適合的。」

寫在最後

董卿曾問張艾嘉:

「什麼是女人的味道?」

她回:

「味道來自自己人生的態度,怎麼走好這條路,那就是你的味道。」

願我們,就算錯過,痛過,恨過,掙扎過。

也都能在自己人生的態度里,找到自己,尋找到和自己和平相處的能力!

共勉!

策劃 | 餓魚

編輯 | 阿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8abda4b93b6ada1d3a5be0e66bda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