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初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人都會有一個疑惑: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與眾人相類,我也疑惑於這一名稱,是翻譯的問題,還是風格的原因,總之覺得格格不入,讓慕名而來的我(此處的名可不是「名字」)不解,一部被大加稱讚的作品為何會有如此一個接地氣而「膚淺」的名字,最次也應該叫做「蓋茨比」吧。
為什麼叫「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不是「蓋茨比」,在這個看起來有點「俗」的名字後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當我看完整部电影後,才驚覺無論是翻譯還是原文,都是那麼貼切,如果少了「了不起」(The great)無疑是對蓋茨比的不敬,更是對這個偉大故事的褻瀆。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高居百年英語文學最優秀一百部作品的第二名,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部2013版的電影已經是小說的第五次翻拍了,它的前四位前輩分別是1926年默片版、1949版、1974版和2000版。對於文學作品影視化的看法,人們一直毀譽參半,對於這部電影自然也是有人讚美有人貶損,但需要承認的是,在客觀上,這部電影的製作與演員陣容已經相當強大了,無論是細節處理還是內容表現,皆可支撐其成為一部佳片,所以本片絕對沒有給原著抹黑。在這裡,我先且不論原著如何,(但也會提到原著的一些句子)僅就電影傳達的內容稍微說點個人想法。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正如一切偉大作品一樣,它們從來不屑於在劇情上故弄玄虛,而是用埋在深處的內核與精神來震撼人心,強如《肖申克的救贖》,也不過講了一個稍微有點複雜的越獄故事,而其中蘊涵的對自由、希望、體制化、人性的思考才讓它流芳百世、舉世皆知。那麼我們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呢?
這個故事在我看來,本質上不過是兩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爭奪,無論用再這麼輝煌精緻的外殼去包裝也蓋不住它的獸性本質。占有與慾望,是人類脫胎於野獸而無法磨滅的天性,那為何獨獨蓋茨比「great」呢?假如我們把這個故事擱在史前時代,那可能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而不幸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又是什麼樣的呢?距今100年前(沒錯,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的20年代毫無疑問是美國的年代。在那時,發生在歐洲的一戰卻讓大洋彼岸的美國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從「New money」搖身一變成為「Old money」,自尊驕傲的歐洲人用火車拉了幾個世紀才實現的壯舉,美國人開著汽車只用了幾十年就實現了,而且還是「站著把錢掙了」。當時的美國可謂天選之子,科技工業商業藝術教育文化無所不通,放眼皆空前繁榮,狠狠地甩開了自己的歐洲老前輩們幾個身位,美國人也漸漸開始體會到了「無敵是多麼寂寞」的感覺。
這個十年,「喜歡做生意」的共和黨人柯立芝帶領美國人民開始了「咆哮」,並迎來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繁榮(儘管只是泡影);查理·卓別林開始成為默片的代名詞;查爾斯·林德伯格飛越了大西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這樣的爵士樂大師比比皆是,20年代成為了「爵士時代」(這一點在《海上鋼琴師》中也可看出),享樂主義如影隨形;亨利·福特的「福特車」漸漸占領了美國的大街小巷……這個十年,著名的「禁酒令」頒布,針對道德的初衷不料換來了道德的全面腐壞,「疤臉」阿爾·卡彭掌控了芝加哥黑手黨,靠私酒生意大發橫財(這同樣也是蓋茨比發財的原因),在美國中西部翻雲覆雨。
就是這麼一個資本主義瘋狂咆哮的二十年代里,發生了蓋茨比的故事。在我看來,好故事是挑讀者的,好電影也是挑觀眾的,是看完之後坐立不安若有所思,還是看個熱鬧昏昏欲睡是有區別的。如果你足夠俗,你不過看到了一個長得特別帥的暴發戶和一個留著小鬍子的貴族搶女人的故事,其中還附贈許多跳舞、音樂、服裝秀……你以為這只是一個無聊而浮誇的鬧劇。或者說某些世俗的人只能看到娛樂,而蓋茨比的故事絕不僅僅是一出繁華得掉渣的「歌舞劇」,那些讓它為什麼迷人的東西是需要用心去捕捉的。
對於電影,我個人能仰仗的只有貧乏的觀影量和粗陋淺顯的見解,我認為優秀的佳作的每一個鏡頭都是必要的,即使可能看起來讓人無法理解甚至莫名其妙,但這類電影會用情節甚至深層次的內涵去解釋,引人思考從而自得精髓;而到達及格線的電影會用台詞與人物來解釋,雖然深度可能不足但到底清清楚楚;較次的電影則略顯乏力,甚至沒有太過出彩的鏡頭,就算勉強出現,也無法自圓其說;至於那些鏡頭天花亂墜,自以為高深莫測卻不成邏輯,乏味蒼白乃至滑稽可笑的就是純粹的爛片了,對於這類作品,大多數鏡頭可能不揭示任何含義,不反映人物,它們的作用可能僅限於區別電影與非電影。至於《了不起的蓋茨比》屬於哪一類,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影片的前半部極盡繁華誇張之能事。那些舞會裡,眩目的色彩與瘋狂的人群交融,不停地狂歡,不停地揮發生命的能量,華麗的燈光與徹夜的喧鬧構成了資本主義的迷夢。前半部這些宴會的鏡頭,配合Jay-Z的配樂,無一不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狂飆突進的爵士時代。(一堆「燒錢」鏡頭中也可以看出導演巴茲·魯赫曼的個人風格,在色彩布景服裝道具上下手特別狠)在當時可能所有人都認為資本主義是最好的制度,它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與「自由」。而現在的我們回首遙遠的、瘋狂的、腐朽的二十年代,相信只有搖頭嘆氣,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貌似歌舞昇平的景象下藏著不可逆轉的墮落與腐朽。
這些宴會都是由一個年輕的富豪舉辦的。這些通宵達旦的紙醉金迷的豪華宴會,把資本主義的繁華詮釋到了極致。各界名流穿梭在蓋茨比的城堡里,跳舞痛飲,仿佛生命即將到頭一樣。所有人都享受著蓋茨比的宴會,卻沒有人真正認識蓋茨比,甚至連他長什麼樣都不清楚,因為蓋茨比幾乎從來不出席他自己的舞會,這些舞會的價值只是在於——引起黛西的注意。在喧鬧的人群之外,蓋茨比獨自站在碼頭上,遙望對岸的綠光,頗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是的,這一切的熱鬧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上人罷了。
這個男人一生都深愛著黛西這個貴族女孩。他從貧農的兒子變成萬眾矚目的富豪,他自卑且自尊心極強,在他一無所有時他就愛上了黛西,終於他成功了,成為了家產不輸貴族的富人,並且為了給黛西安全感而努力擺脫「New money」的身份,可是無論他怎麼努力,黛西終究還是離開了他,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悲劇。
血統是蓋茨比一輩子也無法跨越的藩籬,可是所謂血統不過是骯髒貴族們的藉口,他們的財富比城市裡的最髒的垃圾場還要髒,可是他們的行為舉止卻自詡為優雅。「money」之間的新舊之別有什麼意義嗎?這些美國的貴族在歐洲人看來也就是些「New」得不像樣的暴發戶,那歐洲的貴族就真的尊貴嗎?從整個歷史大的視角上看,貴族之所以「貴」是貴在思想與責任感上,而不是他們自詡高貴的身份和血統,更不是他們壓榨剝削來的財富,所以這些腐化的只懂享樂的「後時代」貴族歸類為蠹蟲或吸血鬼應該更合適。
就是為了可笑而虛無的血統,蓋茨比不惜欺騙他人,偽裝自己,如原著中說的一樣:「如果打算愛一個人,你要想清楚,是否願意為了她,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從此心甘情願有了羈絆」。「暴發戶」蓋茨比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心愛的黛西,為了她,蓋茨比拋棄了上帝般的自由。可是當我們真正看懂了電影,才會知道他愛的也許不是一個叫「黛西」的人,而是一場叫「黛西」的夢。
蓋茨比與黛西的重逢是比較有趣的。因為黛西要來尼克的小屋,蓋茨比就吩咐傭人把尼克的小屋打扮得像個花店,後來的驚慌失措和假裝路過也給這位傳奇人物添加了許多可愛的氣質。面對往昔的愛人,夢中的女神,年紀輕輕就已功成名就、閱盡千帆、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蓋茨比,此刻卻緊張得像個第一次談戀愛的小男孩。二人的重逢塑造了蓋茨比的性格,也預示了蓋茨比的悲劇。
隨後,黛西來到了蓋茨比的城堡。蓋茨比站在樓上,把那些美麗而昂貴的衣服丟給樓下的黛西,看她笑的樣子,蓋茨比想證明他能給黛西她想要的生活。蓋茨比不停地丟著衣服,黛西也享受著快樂,明明是如此歡快的畫面卻引人無比悲傷。初看時會覺得格格不入,但當你看完全片會領悟,原來這就是結局,這就是蓋茨比一生的寫照。他以為自己抓住了黛西的心,以為自己終於成為了貴族,可是再多的物質也只能表明他的不自信,所以當夢破碎時,只能剩下他一個人。
蓋茨比追求的黛西是一盞綠燈,是一個近乎於神的女人,但恰恰悲劇的是,黛西並不是神,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哪怕出身於貴族,她的心也沒有比農民的女兒美麗多少。其實黛西並沒有錯,如果你認為她應該比任何人都優雅美麗,善解人意,那麼可能只是你戴上了「蓋茨比濾鏡」。黛西與湯姆是一路人,這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她是膚淺而優柔寡斷的,骨子裡帶有貴族天生的冷漠,躲在虛無的階級後面,用物質與金錢保護自己。
她看著自己和湯姆的女兒說:「對一個女孩兒來說,世界上最好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美麗的小傻瓜」,與其說這句話是她對女兒說的,不如說就是對自己說的。對於物質的慾望與理所當然的態度表明她並沒有超凡脫俗。黛西更像蓋茨比終之一生都觸摸不到的認可,任他怎樣熾熱的愛都溫暖不了冰冷的階級,虛假的夢是抓不住的,一不留神就已灰飛煙滅。
拋棄蓋茨比嫁給同為貴族的湯姆,蓋茨比為自己承擔了車禍的責任卻依舊沒參加蓋茨比的葬禮,從道德層面上,當然會有人譴責黛西,可是試從人性角度看,趨利避害足以概括一切。她做了合乎她常理的選擇,悲劇的根源可能只能落在蓋茨比自己身上,這樣一個白手起家的青年才俊,談笑有名流,往來無白丁,蓋茨比可以選擇的女人成千上萬,可是在不容置喙無法辯解的現實已經發生時,蓋茨比面前的選擇只有放棄與遺忘,可是我們可悲又可嘆的蓋茨比依然選擇活在自己構築的美夢中,後果如何就眾人皆知了。(原著里有一句話描寫黛西:「她的聲音里充滿了錢的味道」)
所以在濃烈的色彩,炫目的奢華中總是有著一種若即若離的夢幻感與揮之不去的孤獨感。開頭的繁華,結尾的蕭瑟,綠光不見了,人群不見了,蓋茨比安靜地離開了,他的聚會上人群歡歌,他的葬禮上空無一人。那些名流權貴、紳士小姐們只是一群空殼,他們懼怕與這個私酒販子、黑幫中人有什麼瓜葛,所以全部拒絕出席蓋茨比的葬禮,即使他們不久前還在他的城堡里徹夜狂歡笙歌艷舞,這短短的幾幕就戳破了那個時代的冷漠與虛偽。
蓋茨比的結局正如資本主義的瘋狂時代一樣,一切都是泡影,一切都是海市蜃樓,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被解構,虛假龐大的夢境被撕成碎片,這是蓋茨比愛情的幻滅,也是一切紙醉金迷的幻滅。黛西愛的是地位與金錢,她的感情也許早已消失在了時代的糜爛之中,或者說,黛西正是這個時代的化身,「young and beautiful」,卻沒有與之相配的心靈,蓋茨比以為自己抓住了她的心,直至身死才知自己的樂觀與赤子之心終究打動不了什麼。人性被金錢與階級異化,愛情不過是這一切的佐料與助興的酒。在時代的洪流里,蓋茨比是多麼的荒唐,他既是順流者也是逆流者,他順流而下,博得家財萬貫,聲名遠揚;他逆流而上,落得美夢破碎,孤獨離去。
那麼蓋茨比緣何了不起呢?
因為這膚淺無情的時代里,只有蓋茨比留下了一段最非凡的故事。在開頭尼克敘述中的蓋茨比無所不能,甚至接近於神,我不解而嘲笑,結尾時才恍然大悟,千言萬語只剩下一句「了不起的蓋茨比」。
前面提到了蓋茨比爭奪愛人的獸性,而現在我們知道他有一顆最純潔最質樸的心,為了心愛的人編織了一場最繁華的夢,一個不屈不饒富有熱情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異類。是暴發戶蓋茨比配不上舊貴族黛西嗎?不是的,是迷於物質的黛西配不上蓋茨比。
蓋茨比是貧農的兒子,是退伍軍人,是黑道大亨的手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發戶,但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在我看來,非凡的樂觀主義和永不屈服的奮鬥精神才是蓋茨比真正的財富,如尼克所說的:「他們全都腐朽軟弱,他們全加起來也比不上你一個。」在這個腐朽、虛偽、冷酷的時代里,只有蓋茨比真誠、勇敢、熱情。蓋茨比不比任何人差,他只是輸在太愛黛西了,舊貴族們把黛西當做名牌、門面,而蓋茨比卻把她當做星空、夢想。其實蓋茨比並非沒有看透黛西的本質,但他依舊選擇了愛她,所以蓋茨比絕不是傻裡傻氣的痴情漢,他是個了不起的理想主義者,是個偉大的奮鬥者,他迷戀的正是黛西這一金錢的化身,正是黛西這一場不可思議的美夢。
影片中最重要的意象莫過於那盞綠燈,它無比美麗又虛無縹緲,它唾手可得又觸不可及。綠色的光始終照耀在蓋茨比的身上,是那麼近,可是當雲霧散去,我們知道,那盞燈一直在對岸,是他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如同黛西一般,他曾經確實擁有了她,但最後不得不接受現實,黛西從來不屬於他。蓋茨比的死去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幸福,與其孤獨一生,不如懷抱一瞬間的幸福離去,畢竟他一直堅信那個電話是黛西打來的。
蓋茨比絕世聰明也愚蠢至極,他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更是赤子中的赤子。坐擁千金卻似懷抱萬古愁,一世只愛一人,一生只懷一個夢。他的綠光是她,她的美夢是她,逆水行舟卻堅持向前,哪怕水流不斷地將他推回,仍堅持於困頓乏味的生活中不斷開拓,不計較最後得到了何物,他享受的是僅僅是追求本身。
蓋茨比是一個傳奇,
是一個真正以夢為馬披荊斬棘的人,
他為什麼了不起?
他當然了不起。
再來聊聊尼克這個人物,他顯然是作者菲茨傑拉德的化身,他有文化有修養,尊重生命,理解人性,愛財也取之有道,他是唯一一個不被物慾支配的人,對於一切,他審慎而接納,永遠保持一種在旁觀察思考的態度,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喜歡在一旁看著」。他作為一個旁觀者,歌頌蓋茨比的悲劇與追求,順便刺穿了時代的膚淺與偽裝。
《了不起的蓋茨比》刻畫的不僅僅是一個悲劇,更是一個時代里人性與命運的掙扎,菲茨傑拉德以冷靜、旁觀、抽離的視角去寫這個故事,但卻不可避免地融入情感與同情,因為如果稍微理解他本人的經歷,你就會發現原來蓋茨比就是他本人,即使命運如逆流也依然熱愛生活,享受生命,他們一樣了不起!
尼克是作者,蓋茨比也是作者,讓自己旁觀自己的故事,看著自己一點點毀滅是需要勇氣的。菲茨傑拉德在散文集《崩潰》中寫道:「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毀滅的過程。」從這裡也可體會到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明知道生命會毀滅,可還是選擇了奮鬥與追求,就是這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成就了偉大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一生,在生命覆滅前綻放出最絢麗的煙火,從不屑於躲起來苟活度日,因為他的目標是照亮整個天空!相信這同樣是作者菲茨傑拉德的一生,無畏而執著,美麗而偉大。
品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對於所謂的「美國夢」也算是有了一點理解。窮小子蓋茨比從一無所有到坐擁萬金,甚至擁有了貴族女孩黛西(儘管只是短暫的幻夢)。這一切都讓蓋茨比相信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幻想都是可以成真的,只要你肯努力,從來沒有是什麼命里固定的安排,這裡頗有點哪吒的「我的命就是不認命」的味道。只要明天跑得再快一點,手伸得再長一點,也許就能觸碰到眼前的綠光,哪怕灰頭土臉,哪怕滿身傷痕。
蓋茨比就是兩百多年來美國一代代移民者的縮影,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擺脫了舊世界,親手建立了新家園,無論出身如何,都堅信心中的「綠燈」,用勤勞與奮鬥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即使失敗,至少也是偉大地倒下,即使化為塵埃也比那些自始至終冷漠而怯懦的靈魂高貴。從這個層面上講,《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僅是那個年代的輓歌,也是那個年代的讚歌,它歌頌了無數像蓋茨比一樣的奮鬥者,無數個敢於追夢的了不起的靈魂。(也是電影《阿甘正傳》的內核之一)
那麼回到我們的年代呢?科技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生活已然天翻地覆。可人性是不變卻又時時在變的東西,今天的我們面對愛情可否有蓋茨比的這份赤誠與不移,我們的人情又是否勝過了那個時代的虛偽與腐化。面對物質,人類好像總是那麼不堪一擊,精神上日漸糜爛,思考的火花熄滅於無形。人是否已經退化回到了森林,成為了動物?整日廝殺攫取,獸性與人性並行不悖,拜金與物慾早已滲進血液,娛樂與浮躁早已刻進骨髓。
在這浮華功利的時代,對於伴侶的追求可曾有蓋茨比式的勇氣,一生只愛一人,為夢中人甘願放棄上帝似的自由;對於時代的思考又是否有尼克般的清醒,不歸於大潮,保持思考辨別美醜。或許體驗過山峰而依舊不忘谷底,自知低俗而依然選擇高尚,始終熱愛生活懷抱感情的人才能稱為大寫的「人」。對於這部電影與這部書,有多少人能穿過表面的浮華與熱鬧去觸摸內在的偉大的靈魂,又有多少人無法將那些高尚的靈魂融入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或許這也是如今這個時代帶給每個人的悲劇。
最後聊聊影片的一些細節和邊邊角角。
影片前半部的剪輯相對混亂,看得我有點雲里霧裡找不著北的感覺,但後半部處理得就相對正常。影片對於原著的改編已經算是十分到位了,製作精良,場景宏大,其中許多細節的處理都還原了原著,比如湯姆情婦死時的樣子就很符合原著的描寫。同樣的,影片也刪去了很多情節,比如蓋茨比見到黛西女兒時的反應、尼克和黛西閨蜜喬丹的感情線、蓋茨比父親的出現等。
值得一提的是,蓋茨比由「球草」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沒愛上玩水槍前的小李子),在我看來是很符合蓋茨比的氣質與性格的了,還有就是尼克的扮演者托比·馬奎爾(神似菲茨傑拉德),雖然有點讓人出戲到蜘蛛俠,但不可否認,這兩個人的默契與演技(顏值)都已足夠優秀,僅就這一點,這部電影就不可能是爛片。(現實中,萊昂納多與托比也是多年好友)
對於「綠光」的處理真的很棒,虛無縹緲又動人心弦,有一種介於現實與想像的質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意象的作用。Jay-Z的配樂也是可圈可點的,對於舞會氣氛的烘托也達到了效果,但對电影後半部分的掌控明顯更為出色。
影片的最後,尼克完成了小說,並最終在「GATSBY」前加上了「THE GREAT」。回答了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叫「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不叫「蓋茨比」,因為當你真正體會到了蓋茨比的一生與他孤獨追求的赤子之心時,相信我們只能用「了不起」來評價他吧。
希望每個人的心中都能有一束綠光,讓我們瘋狂讓我們甘願伏身。最好在不遺餘力地追求之後能心滿意足地實現,就算無法實現,也至少證明了我們曾經追求過,並且沒有懼怕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我們繼續奮力前行,
逆水行舟,
被不斷地向後推,
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641188e7dd25b93e709a938b432e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