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是千百年以來中國人樸素的願望。無論是老子的「安居樂業」、班固的「安家樂業」,還是曹雪芹的「安身樂業」,都把「樂業」視為生活安穩美好的基礎。近期由BOSS直聘、SMG紀錄片中心、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出品,由豹思影視和秦博工作室聯合製作的職業觀察類紀錄片《樂業中國2022》就聚焦「樂業」這一主題。
該紀錄片以工作為錨點,以年齡為軸線,以「起跑線」「落腳點」「在路上」「志千里」為主題,從工作日常出發,記錄了20+、30+、40+、60+四個不同年齡段、8位平凡的中國勞動者的職業態度。不僅展現了不同職業的酸甜苦辣,也映射出了時代發展變遷與個體選擇之間的碰撞。
強強聯合
「王炸」團隊攜手打造中國職業故事新IP
《樂業中國2022》是東方衛視「新紀實」片場推出的年終力作。作為東方衛視年末的收官之作,該紀錄片的製作陣容十分強大。《樂業中國2022》由SMG紀錄片中心秦博工作室,攜手BOSS直聘旗下廠牌豹思影視共同製作。秦博工作室曾打造《人間世》《人生第一次》等多部高分紀錄片,豹思影視也有《老闆不知道的我》《總有好事在春天發生》等高質量作品。
談及此次合作,秦博導演表示:「理念上,我們雙方都認可的是要把普通人的故事講好。雖然片名是『樂業』,但也真實地表達出了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就像片中人物所說,每份工作其實都不容易,『樂業』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我們希望把導演組對人物的觸動傳遞給大家;也希望這些人物故事讓觀眾觀照到自己。」
出品人趙鵬談及立項初衷時表示:「很多人覺得履歷表是最能代表工作價值的東西。我希望做這樣一部關於工作的紀錄片,能讓大家看到『工作履歷表』背後,關於人的天性的東西,比如正直、勤奮、上進、自我驅動等等。這些品質是能真正讓人長久地做一件事、並把一件事做透、做出成就感的本源。」
主創團隊歷經兩年調研和攝製,最終凝練為四集故事——《起跑線》展現年輕人職業理想的起點,「景漂」陶瓷少年廖崇陽和深職院大二女生王星星,對即將到來的挑戰躍躍欲試;《落腳點》聚焦新興職業,「滬漂」陪診員牛森森想在上海站穩腳跟,而新疆姑娘初雯雯試圖在家鄉把理想活成現實。
《在路上》介紹了一群不停向前的打拚者,二十多年「工齡」的卡車司機唐繼軍和試飛員孫康寧馬不停蹄;《志千里》則探尋一份「熱愛」究竟可以有多深沉,聾兒語言康復中心校長趙小平和女指揮家鄭小瑛做著喜歡的事,做了一輩子依然樂在其中。
不難發現,該紀錄片的核心在於講好普通就業者的故事,在人們追求共同富裕的當下,每一位奮鬥者的故事都值得記錄。「離開小鎮的人」「趕路的人」「養家的人」……每一種身份的背後,都映照著每位主人公平凡但絕不平庸的奮鬥故事。每一種職業都值得尊重,每一個努力生活的工作者都值得歌頌。
「敬你彎著腰上山往高處走,頭頂蒼穹努力地生活……」,這是片尾曲《無名的人》的歌詞,也正是主人公們在職業路上一路前進的真實寫照。人生波折,卻總有普通人不屈從命運的安排,執著努力,踏實往更高的目標前行。
《樂業中國2022》用極具時代性的職業選題與細膩溫情的人文視角,共同打造了這個全新的中國職場紀錄片IP。該紀錄片在用紀實手法還原真實職場生活之餘,更以積極向上的職場理念給觀眾帶來鼓舞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同職業各領風騷
誰說人生有標準答案?
用職業歷程關照人的一生是什麼樣子?20歲,是初入茅廬心有鴻鵠志的豪言壯志;30歲,是認清自己,發力後半程的方向軌跡;40歲,是肩挑重擔,腳踏實地默默前行;60歲,是忠於熱愛,堅守一生的交響曲。選擇一種工作,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選擇了一種生活,就是選擇了雕塑自我的方式。
不是醫生,不是護士,也不是護工。但他的身影總出現在上海各大醫院。他叫牛森森,如果不是《樂業中國2022》,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種職業叫陪診員。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催生出這份職業。2021年,上海醫療機構診療總人次27249萬人。出院人數462萬,住院手術人數425萬。牛森森以工廠操作工的身份開啟職場,到考取本科學歷晉升主管,再到加入到陪診員行列,一共用了19年。
他是如何做到對「醫患老闆們」傾盡耐心和溫柔的?答案重在「陪」字。怎樣讓病人在最無助的時刻,擁有來自於陌生人的陪伴感,是陪診員們的工作「考核要素」。換種方式說,這是一份足夠善良的人才能勝任的工作。
在新疆阿勒泰,有個女孩和牛森森一樣,執著地選擇了一份需要用善良澆灌的工作。四年前,已是博士的初雯雯轉身回到家鄉阿勒泰,成立了蒙新河狸自然保護協會。2002年,中國只剩下大約700隻蒙新河狸。由於生態破壞和人為因素,蒙新河狸在阿勒泰區域瀕臨滅絕。
初雯雯發現,經常出現河狸相互打鬥受傷、甚至死亡的情況。這是因為河狸為爭奪食物資源豐富的地方而打鬥。它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天然灌木柳,可灌木柳越來越少,導致河狸滅絕速度不斷加快。她邁出的第一步就是種植灌木柳。
42棵灌木柳,預算高達200萬。錢從哪裡來,是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初雯雯發起了「河狸食堂」的項目。她通過直播、發布短視頻,讓越來越多的網友了解到中國也有河狸,也讓大家了解到蒙新河狸的野外居住環境非常需要改善。在她的倡導下,上百萬網友把「可樂錢、咖啡錢、炸雞錢」捐到了河狸食堂。四年時間裡,蒙新河狸從500隻左右,增長到600隻左右,實現了大提升。
說到職業,一直以來「專業對口」被灌輸在我們的觀念里。但《樂業中國2022》展示了職業的另一面——工作和專業對口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心」。樂業的故事,無關行業、工種和薪水,熱愛才是解鎖「樂業」的密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在中國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論是清晨黃昏,還是嚴寒酷暑,在晨曦微露時,已經踏上征途,夜幕降臨時,還未停歇休息。他們「遊牧」在縱橫交錯的公路上,被無形的經濟大手調控著「四季」和去向。
他們就是3500萬卡車司機,承擔了中國貨運總量的76.8%。唐繼軍和曹海燕,就是其中的一對「卡車夫妻」。
18噸的貨物,1220公里的行程,需要在第二天早上七點前抵達。每一次順利完成運輸,都離不開「卡嫂」曹海燕的「盡職盡責」。但沒辦法陪伴孩子成長,這是曹海燕無法彌補的遺憾。簡單吃過晚飯之後,曹海燕就迫不及待地與兒子視頻通話。「吃了嗎?」「在幹嘛?」看似無聊的問候背後,是一個滿懷思念的母親在等待兒子的回應。
在去往異鄉的路上,能聽聽兒子的聲音,看看兒子的樣貌,曹海燕就能開心一晚上。孩子快樂,是這一對「卡車夫妻」向前沖的最大動力。然而奔往幸福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坎坷。最近幾年特殊時期,接單量減少,但花銷卻一點不少。
唐繼軍雇的司機不小心把車弄壞了,前後修了三次,損失近五萬元。面對帳單,曹海燕欲哭無淚,舉步維艱的這對卡車夫妻,再次陷入窘境。夫妻倆咬咬牙,決定向銀行貸款二十萬周轉。二十萬,是這個家庭所能承受的極限。雖然前途未知,但只要在路上,未來就不會辜負今天。
還有一種職業叫試飛員。《樂業中國2022》通過展現孫康寧的日常工作,揭開了試飛員工作的神秘面紗。試飛員,就是對未正式投入使用的飛機進行試飛評估,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危險性不言而喻。試飛員們就是用身體去挑戰數據的極限。
事實上,試飛員的工作風險係數極高,不誇張地說,試飛員幾乎是把半條命交給了死神。他們用一次次的飛行記錄,為設計師提供寶貴建議;用一次次的化險為夷,為新式機型搏出藍天坦途;他們拚死從死神手中搶奪回來的數據,不僅是為飛行員書寫「使用手冊」的基礎,更是中國航空事業更上一層樓的階梯。
《樂業中國2022》展現出了不常見的職業所迸發出的驚人力量。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曾告誡他的學生說:「在中國的黃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彎曲前行的船,而沒有注意到那些在岸邊拉縴的人們。」而卡車司機唐繼軍夫婦,試飛員孫康寧,他們都是中國蓬勃向上之路上拉縴的平凡人。
正如膾炙人口的《孤勇者》歌詞所唱:「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中國經濟騰飛,科技興盛,卓越的發展成果離不開這些人的付出,他們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關注。這就是《樂業中國2022》播出的意義:講述和記錄中國崛起背後的每一個平凡人。他們始終在路上,一路向前。
在片中,觀眾看到了不同年齡、職業、身份背景下,人們追求人生價值的職場掠影。《樂業中國2022》將目光聚焦於人和職業的關係,了解每一個正在奮鬥的人們,在時代發展變化中對於工作的選擇,講述他們的樂業故事。該紀錄片沒有迴避主人公們面臨的各種困境,而是用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展現了主人公們在面對困難時展現出的韌性,用貼近人性的底色,詮釋了「樂業」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