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首都師範大學的藝術概論答題技巧與思路範例,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範例
再現與表現
一、問題展示
結合實例,簡述藝術創作中「再現」與「表現」的關係.2011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克萊夫.貝爾說:「藝術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現性的」;「再現往往是藝術家低能的標誌」.簡析這兩種說法的關係.2007
藝術創作中,有人推崇再現,有人推崇表現,談談你的看法?
二、答題思路
1、什麼是再現、什麼是表現,有人推崇再現、有人推崇表現.
2、用舉例法、引證法,說再現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傾向。
3、用舉例法、引證法,說表現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傾向。
4、總結自己的看法,說再現和表現往往是統一的。
三、參考答案
在藝術的本質問題上,爭論最多的就是再現論和表現論,前者認為藝術乃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後者則認為藝術乃是對主觀內心表現。
亞里士多德曾經直接提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糠.仿,這一觀點對西方文藝理論影響非常深遠,車爾尼雪夫斯基就直接在《論亞里士多德·詩學》》里如是評價,「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石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餘年」。受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之影響,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並認為「美在生活」。
不過,英國的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明確反對把藝術的本質看成是再現的說法,他認為,「藝術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現性的」「再現往往是藝術家低能的標誌」。義大利表現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克羅齊認為,「藝術是幻想或直覺」,「直覺只能來自於情感,基於情感」,』藝術的直覺總是抒情的直覺」,是一種心靈的活動。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也認為,藝術乃是人類情感的符號顯現,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表現說上的看法則顯得比較溫和:一件藝術品本質上是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創造,是詩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因此,一首詩的本質和主題,是詩人心靈的屬性和活動;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為詩的本質和主題,也必須先經詩人心靈的情感和心理活動由事實變而為詩。
事實上,從我們在上文中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的意識形態這一點出發開來談再現與表現,就可以明確地發現,這兩種純粹的說法都有偏頗。樸素唯物主義下的再現論雖然重視和強調了藝術創作來源於客觀現實生活,但也把這種客觀因素過分誇大,忽視和否認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車爾尼雪夫斯基本人在提出「美是生活」這個論斷的同時,就認為現實美高於藝術美,排斥藝術創作中的創造性想像,否定藝術家的能動作用,說藝術只是現實的蒼白的複製、拙劣的模仿,甚至責備藝術造不出一個可以吃的蘋果來。而表現論雖然里視和強調了藝術創作中,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卻把這種主觀因素過分誇大到絕對化的程度,以至完全否認客觀因素的存在。
我們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審美主客體的統一,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藝術的價值是主體(社會的人)與客體(自然界)漫長生產實踐活動的產物;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藝術的價值又是藝術創作主題(藝術家)與藝術創作客體(社會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其實中外都有著名人物探討過。
比如劉熙載 ,在藝術的再現與表現關係問題上,他就強調詠物(再現)與詠懷(表現)的統一,要求藝術家應該力求做到親知親見、體物入微、事理曲盡、物我無間。藝術家對所描寫的生活,必須有親身經歷、親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體驗、情感交流,做到物我無間,以至物我同一,只有這樣,才能在藝術作品中再現與表現統一。
再比如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盧卡契,他強調社會存在第一性的原則,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第二性的,並隨社會歷史而發展變化。同時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任何反映都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結合,不可能是鏡子式的機械反應。另外,他還強調社會、人類和理論體系的整體性原則,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立場。他認為,藝術作為上層建築一部分,作為人們的意識形態,是現實的反映。但是這種反應是能動的反映,從而反對把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武斷地毫無根據或不加分析地等同於現實的機械的照相複製。因為,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反映是反映現實與超越現實的辯證統一。藝術的內容來自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但這種反映又是對客觀現實的超越。
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在不同門類、不同形態、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創作方法的藝術作品中,主觀與客觀這兩種因素各有側重,但僅僅是側重不同、側重的程度而己,都不可能完全排除再現或表現中的任何一種因素。浪漫主義藝術偏重主觀的表現,強調情感與理想;現實主義藝術偏重客觀的再現,強調寫實與逼真。但是,浪漫主義藝術中的形象都有客觀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現實主義藝術中的形象又都體現著藝術家的主觀意識。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義藝術大師,他的代表作《自由女神引導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觀理想的象徵,同時也是人民的化身,而這幅畫所反映的不正是1830年法國人民「七月起義」這一客觀現實嗎?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畫家庫爾貝的《石工》《割麥的農婦》等作品,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法國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看來一切都符合客觀實際,但畫中所體現的不正是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評價嗎?又如,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從創作方法來看,顯然側重表現主觀的強烈思想感情。但是,他的思想感情卻有著社會生活的客觀根源,如果沒有德國法西斯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毀滅性的轟炸,恐怕也不會有這件名作的問世。正如畢卡索自己所說:「藝術家同樣是一位時刻留心世界事務的人,他們可能悲痛、激動或者幸福……怎能以漠然的態度超然於生活之外呢?」再如,羅中立運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創作的《父親》,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完全客觀的再現,非常注重細節的通真。但觀眾站在這幅畫前被強烈地感染和展撼了,他們體會到,在這一客觀地再現的藝術形象裡面,恰恰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倩感和主觀態度,以及他對現實的認識和理想。
因此,就藝術創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無論是側重反應客觀對象特徵的「再現」還是側重抒發主觀感受的「表現」,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純客觀或純主觀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