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在莫斯科戰役結束前,蘇軍是以防禦為主,在其後,德軍是以防禦為主,尤其是在史達林勒戰役以後,攻防戰鬥交叉進行。那麼,在這場拉鋸式的戰鬥中,作為同被稱為戰場救火隊員的朱可夫和莫德爾,他倆不僅在戰場上擔當相似,在作戰布防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有人說,莫德爾的防禦就是撤退,朱可夫的防禦就是進攻,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朱可夫與莫德爾都指揮過北中南三個方向的作戰,不同的是,朱可夫起點高莫德爾落點實
蘇德雙方都將朱可夫和莫德爾稱為戰場救火隊員是有原因的。蘇德戰爭爆發時,朱可夫在蘇軍總參謀部當總長,由於在基輔守與戰問題上與史達林發生分歧,他被降到預備方面軍任司令員,從此開始了他從一個戰場到另一個戰場的走馬燈經歷。
史達林對朱可夫的降職使用也可以用知人善任來形容。一方面,早在朱可夫從基輔軍區司令升任總參謀長時,朱可夫就對這個職務不感興趣,他的長處是在戰場上帶兵。可是當時在蘇軍眾多高級將領當中,只有朱可夫在1939年在諾門罕與日軍直接打了一仗,他的指揮經驗很有借鑑。
另一方面,基輔戰役失利後,史達林認為朱可夫當初的建議是正確的,同時,朱可夫擔任預備方面軍司令以後,迅速在葉利尼亞打贏了德軍,鼓舞了士氣,也讓史達林對他有新的認識,大戰之中思良將,朱可夫迅速被重用是情理之中。因此,從這時候開始,朱可夫從列寧格勒戰場到莫斯科保衛戰,從最高副統帥到指揮史達林格勒戰役,直到攻占柏林,朱可夫幾乎指揮了蘇德戰爭所有戰役,成了蘇軍中為數不多蓋全局的指揮將領。
無獨有偶,在德軍方面,雖然莫德爾是從莫斯科戰役後起來的新生將領,但他同樣在德軍三個集團軍群擔任要職,先是升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又升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接著又接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又調往西歐戰場總司令。
與朱可夫從戰爭打響就掌握蘇軍全局不同,莫德爾是德軍從進攻轉入防禦後才受到重用的將領,他每到一職都是收拾爛攤子,所到之處都是幫人補漏的活兒,所以他的經歷看上去並不起眼,但所做的貢獻卻一點不比前幾任差。
其次,朱可夫與莫德爾大的戰役交過三次手,每次莫德爾都能從朱可夫手中逃脫,真正不是冤家不聚首
由於莫德爾接手德軍第9集團軍時,德軍的士氣受到很大影響,莫斯科戰役失利讓德軍閃電戰止步不前,同時也讓蘇軍對德軍的閃電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朱可夫為此準備借莫斯科戰役勝利的餘威,同時在熱勒夫和史達林格勒發起兩個戰役,徹底扭轉戰場局面。
莫德爾與朱可夫第一次交手是在熱勒夫戰場上,這場戰役對於朱可夫來說是滑鐵盧,可對莫德爾來說卻是成名之作。在這場戰役中,莫德爾並沒有想過要取得多大的戰果,不能打贏起碼能頂住蘇軍的進攻就行,因為當時他的第9兵團從20多萬打得只剩下6萬人,而且還都是剛從莫斯科戰役敗退下來的,士氣非常低落。
但是,莫德爾充分利用了德軍裝甲打擊力量的優勢,又使用以逸待勞戰術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這場戰鬥在朱可夫不計傷亡的人海戰術中,蘇軍付出了70多萬傷亡,如果加上「火星行動」傷亡人數,14個月的消耗戰中,蘇軍在整個熱勒夫戰役中付出了150萬左右的重大傷亡,而莫德爾卻從容的帶著第9集團軍安全撤離了戰場。這場戰役,成為朱可夫一生揮之不去的傷痛。
莫德爾與朱可夫第二次交手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奧廖爾戰場。雖然這場戰鬥朱可夫是總指揮沒有親臨戰場作戰,但蘇軍三個方面軍以2比1的優勢攆打莫德爾,最終卻以5比1的傷亡讓莫德爾安全撤離戰場,不得不說這是朱可夫第二個遺憾。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傷亡43萬,損失坦克2600輛,火炮900門,飛機1100架,基本上是德軍參戰的總數。
莫德爾與朱可夫的第三次交手是在1944年6月份展開的巴格拉季昂行動。這次戰鬥雖然蘇軍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圍殲,但莫德爾指揮下的第9集團軍仍然部分逃出了生天,並在隨後加入到了柏林作戰。
再次,朱可夫與莫德爾對戰場都有獨到見解,朱可夫胸懷全局只重結果,莫德爾是著眼實際只求獲得一線生機
三次交手,莫德爾都能從容撤退,他的防禦與朱可夫的進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說莫德爾的防禦大師稱號是以撤退為前提,在撤退中防禦並消耗蘇軍有生力量,這才是莫德爾高明之處。而朱可夫從一開始就把進攻戰略貫穿到整個戰爭,這才是他倆在戰場上鬥智斗勇的主要區別。
一個好的指揮員就是能保存有生力量打擊敵人,這是莫德爾成功的秘訣,也是他獲得人們好評的重要原因,如果他仍然象其它將領那樣死守硬拼,靠第9集團軍那些人馬,再多也是白廢。在莫德爾擔任各集團總指揮之前,他的前任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資格,但直到他上台,才打了幾場漂亮仗,尤其對手是朱可夫,這才是他讓人稱道的資本。
同時,莫德爾能獲得好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還在於他注重的是如何用好手中兵力,因為他接任指揮崗位時,德軍正在走下坡路,著眼實際和獲得生機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當他被朱可夫大軍圍困時,想的是如何保存實力而不是如何自取滅亡。
而對於朱可夫來說,他是一個深刻領會史達林統帥意圖的指揮員,將德軍攆出蘇聯是蘇軍的最終目標。因此,在他眼中,戰場傷亡是戰役指揮員的事,他所要的是戰鬥的結果,他考慮的是全局,這也是廣受人們質疑的原因,說朱可夫打仗是依靠人海戰術。實際上,在蘇德戰場上,如果不是朱可夫那麼執著地使用進攻戰術,蘇軍會有後來的十次打擊大反攻嗎?
總結:防禦和進攻是戰場上兩個對立的戰術形式,莫德爾和朱可夫將他們在戰場上運用得爐火純青。對於一個指揮員來說,打仗不僅靠士兵拼殺衝鋒,更多的是靠指揮員有高超的指揮才能。之所以朱可夫把進攻當防禦,是因為蘇軍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樣,解放蘇聯把德軍攆出國境,最終解放歐洲,這是蘇軍和盟軍達成的共識。而且,相比防禦戰鬥,進攻傷亡比肯定要大一些。因此,蘇軍付出的傷亡比率大是在所難免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風雲實錄》
精彩推薦:二戰奧廖爾戰役,蘇軍3個方面軍圍攻莫德爾,為何被他順利逃脫
決戰史達林格勒,相比德軍強大集團,蘇軍62集團軍為何能挺到勝利
二戰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為何邱吉爾和羅斯福讓史達林苦等三年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贏了哈爾科夫戰役,卻輸了庫爾斯克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