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在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源於東胡的鮮卑山,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
北匈奴被漢朝驅逐之後,南匈奴內附中原,而整個長城以北便成了鮮卑人的天下。西晉末年的鮮卑人分為三部分:
- 東部鮮卑: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
- 中部鮮卑:拓跋部,占據塞北;
- 西部鮮卑:禿髮部,占據河西;乞伏部,占據涼州;吐谷渾,占據河湟。
在整個十六國~北朝時期,鮮卑人先後建立了四個燕國(慕容氏)、西秦(乞伏部)、北魏(拓跋部)、南涼(禿髮部)、吐谷渾等政權,最終由北魏一統北方。
而北魏,便是後來隋唐兩朝的源頭。
那麼,當唐朝君臨天下之後,鮮卑人便徹底銷聲匿跡了嗎?其實並沒有。
比如:唐朝大詩人元稹便是拓跋北魏的皇室後裔,「元」,便是北魏漢化之後拓跋改的漢姓。
而在大唐的周邊,鮮卑人也同樣存在。
比如契丹,又如室韋,便都出自鮮卑,而室韋便是後來的蒙古族。
本文所要講述的西夏國,同樣與鮮卑有著密切的聯繫。
1、西夏國君本姓拓跋,源自鮮卑拓跋氏
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 ···況元昊為眾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為帝皇圖,有何不可。
這是西夏國的建立者李元昊在向宋朝所進的表文中所說的,所以李元昊本應叫「拓跋元昊」。
西夏國的主體是党項人,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這個沒有疑問。党項以姓氏作為部落之名,分為党項八部: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
党項八部中最強大的一個部落便是拓跋氏,也是党項人的首領,而這個拓跋氏便出自鮮卑,後來拓跋部與党項各部逐漸融合,所以從隋唐開始便將拓跋氏與其他党項諸部視為了一體。
党項人在隋朝之時開始歸化,楊堅曾給予其首領拓跋寧大將軍的稱號。
至唐朝建立,党項人與吐谷渾通婚後關係密切,並開始與大唐產生了衝突。公元634年,李靖攻滅吐谷渾之時,党項首領拓跋赤辭助戰吐谷渾,但最終被擊敗投降。
2、拓跋思恭成為大唐夏州節度使,賜姓李
唐玄宗之時,拓跋赤辭的後人拓跋守寂被封為西平公,安史之亂爆發後,拓跋守寂由於戰功被擢升為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贈靈州都督。
安史亂後,大唐的中央權威開始削弱,拓跋氏利用其在党項人中的威信,逐漸開始自立。
公元878年,黃巢之亂爆發,黃巢之亂的平定是唐朝藩鎮割據的真正開始,而党項人其實也是藩鎮之一。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率軍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因軍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氏改姓為「李」。
同時,夏州地區被授予「定難軍」的稱號,統轄夏、綏、銀、宥四州之地,党項人的割據也從此時正式開始。
定難節度使
所以,嚴格來說,夏州才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一國。平定黃巢之亂後,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而定難軍便在晉王李克用和岐王李茂貞之間,其實李克用的「李」也是大唐所賜,李克用是沙陀人,本姓「朱邪」。
3、党項人在宋初一度歸化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只不過唐天子被放棄了而已。
此時的夏州党項李氏偏居西北,已經是一方割據勢力,但與中原的朱溫、李克用等相比力量還是很弱小,為了保存實力,便相繼對在中原的梁、唐、晉、漢、周五朝稱臣。
於是,在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各朝紛紛對夏州李氏加官進爵,以保夏州不公開決裂以至腹背受敵。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夏州李彝殷同樣對宋朝稱臣,李彝殷去世後,趙匡胤追封其為夏王,准許夏州世襲。
宋朝初年
公元977年,趙光義北伐北漢,夏州李繼筠曾派兵助戰。李繼筠死後,其弟李繼捧繼位,而此時的趙光義打算對夏州削藩。
公元982年,李繼捧由於家族內亂無法解決,便率族人朝宋,並獻出夏、綏、銀、宥四州之地,趙光義大喜過望,但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明確反對。
吾祖宗服食茲土,逾三百年;父子兄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血食矣!
之後,李繼遷逃往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並不斷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
4、西夏國的成立
燕雲十六州,是大宋朝三百年的夢魘,宋初為了燕雲之地不斷與遼國交戰,而李繼遷便在此時開始聯遼攻宋。
986年,李繼遷對遼國稱臣,遼聖宗授予其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對於遼國來說,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地方,遼帝樂的送一個順水人情。
987年,李繼遷大敗宋軍,趙光義既打不過遼軍,又被党項人擊敗,無奈只好籠絡李繼遷,並賜名「趙保吉」,但此時的李繼遷已經接受了遼國「夏王」的稱號,不肯接受宋朝招撫。
996年,趙光義想要徹底解決党項人的勢力,率五路大軍攻擊李繼遷,但最終依然無功而返。
李繼遷後來在與吐蕃人的戰鬥中被流矢所傷,死後其子李德明繼位。
1005年,當宋真宗與遼朝簽訂了澶淵之盟後,便正式與李德明談判,宋朝答應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每年賜金、帛、緡錢各四萬,茶兩萬,同時給予李德明大宋節度使的俸祿,從此宋遼夏進入和平時期。
李德明雖有稱帝之心,但宋朝給的錢足夠多,所以並沒有正式反叛,但其子李元昊則不同,他對父親說道:
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主,當霸王耳,何錦綺為?
1031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繼位,以遼國為外援,開始正式叛宋。
李元昊,否認了李姓、趙姓,以拓跋北魏後裔為榮,同時恢復鮮卑舊俗。1034年,李元昊開始建元「開運」,同時創立夏國文字,內部整頓完成後便開始了對外戰爭。
經過幾年的征戰,夏國的領土,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抵大漠,占據了整個河西走廊,成為宋朝西北的一個大國。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自立為大夏皇帝,從此宋、遼、夏三國鼎立之局形成。
總結:西夏國君源自拓跋鮮卑,其國本由唐末藩鎮割據發展而來,由於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賜姓「李」,曾長期名義上臣屬中原各朝;至李繼遷開始聯遼攻宋,但依然名義上附屬於遼宋。至李元昊,強烈的英雄慾望使其不甘心屈居人下,於是正式稱帝,與遼宋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