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家似圍棋書」——揭古都唐長安城建築風水布局之迷

2019-04-25     國哥說風水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是我國聞名的古都。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西安,這與它的非凡地理環境分不開。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暖和,土地肥沃。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於此。隋朝立國後,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選擇了位於東南「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另建新城。

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滻、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坐北朝南,當時稱為「大興城」。唐都長安,是在隋都大興城的基礎上,經擴建、修繕而形成的。城郭呈長方形,東西較長,約九千七百米;南北較短,約八千六百米。周長近三十七公里,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一、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

「千百家似圍棋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描繪這種獨特的布局格式的詩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長安城建築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內街道均為東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氣、方向端正,寬暢闊達,宛如一塊規則明朗的棋盤。仔細想來,那星羅密布的宮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樣羅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簡直就是一盤下不完的圍棋。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面各有三門,北牆則開四門。陰曆閏年有十三個月,故十三座城門象徵著一年有閏;北端乃宮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處所,將這多出來的一個「閏」門放在北牆,象徵著皇家「閏氣」。

人體陰陽之劃分有許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即為:陰為靜、代表人體的皮膚,陽為動、代表流動的血液。城牆為表面,相當人的皮膚;街道為內部,相當人之血液,這種陰陽之理在唐都長安城的建築布局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不但城牆、宮牆為方形四面開門,被街道隔列開來的坊,四周也皆用夯土築成圍牆,四面開門,四面臨街。

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南面三座城門和東西兩面六座城門的六條大街為主幹道路,號稱「六街」。南北向的三條大街分別為啟夏門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門街,寬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間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城內最寬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門而來,它被連朱雀門,南達明德門,貫穿唐長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軸。其中,北段自朱雀門到宮城正門承天門一段,位於皇城內又叫「天街」。皇城南面,連接著春明門和金光門的大街是東西向的主幹街,它與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連為一體,使整個皇城和宮城顯得其實更加宏偉,形象更為高大。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占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徵寓意: 108 坊恰好對應寓意 108 位神靈的 108 顆星曜(如《水滸》中的 108 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徵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徵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徵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爭智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到玄宗執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四周各坊再隨著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儘管大小不宜,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宮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說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泄掉「王氣」,破壞了風水,坊的內部,又以寬十五米的小街將坊分成四個部分,層層分割,形成十六塊小區,不懼十分嚴整。

唐長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懼可謂匠心獨運,它那整潔劃一的結構,使整個皇城都顯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遙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其鬱郁乎都城風貌盡情顯露出一派大國風範。無怪乎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之為「唐人街」。

二、唐都長安的宮殿布局

傳統風水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築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徵寓意(八卦中坎象徵陷)。唐初圍繞繼續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裡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築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繫辭·上》)可見,《周易》對傳統建築的影響面之廣。

唐都長安城在內部結構上,由外城郭、皇城、宮城以及大明宮和興慶宮等部分組成。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邊,隔橫街又有一座小城,這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為零點七平方公里。其東、西兩面城牆,系皇城牆往北的延伸,北牆則直接與郭城北牆相重合。

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 東宮和掖庭宮規模都較小,各自只占宮城的一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掖庭宮的作用則比較非凡,它主要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其實質,就是現在的「少年勞動教養所」。

宮城的主體建築為太極宮,太極宮是由原隋代大興宮改建而成的,位居長安城中軸線的最北端,用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南面稱王」。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裡活動。

太極宮設南北兩門,南門為正門,又叫承天門。它正對長安城的中軸線天街和朱雀大街。門外與皇城之間,是一個寬達四百四十米的廣場,唐王朝的許多重大朝外活動,多數都在這裡進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和受俘等。每當這時,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群集廣場,場面非常宏偉壯觀。 太極宮內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稱之為四大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以及凝陰閣和望雲亭等重要建築。太極殿是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宮的主體建築。據說,太極宮的名字也即因太極殿而來。太極殿是宮內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兩日,皇帝在這裡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屆時文臣武將分班列座,皇帝端坐於前,共商國事。 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這裡是舉行所謂 " 內朝 " 的地方。內朝是一種皇帝與小範圍臣僚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決策大臣,即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朝儀比較簡單,也非常隨便。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有國政大事,往往要現在此殿商討、決定,然後再剃刀大殿,於「中朝」時跟眾大臣議論。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牆外禁苑裡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三座宮城,彼衰此興,在唐朝歷史的不通階段上,各自占據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宮,原稱永安宮,是貞觀八年,李世民為其父太上皇李淵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宮。李淵死後,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一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離宮。到唐高宗李治時,憂鬱身患風濕病,厭惡太極宮內潮濕,便搬來地處龍首塬上地勢高地面乾燥的大明宮裡。改建後的大明宮公設一十一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門(取「北方玄武」風水之說)。

太極宮和大明宮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內興慶宮與前二者大不一樣。後者的整體布局特徵是不墨守成規,因地制宜,風格多樣,如正宮門向西開,可謂別出心裁。與前二者相比,更顯得活潑、奔放而又宏偉、豪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帝王宮殿的一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何以要反叛前規、標新立異?要想揭開這個謎底,「應用易學」(所有應用《周易》作實踐指導的學問,風水只是其中之一)這把鑰匙必須具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OCdAWwBmyVoG_1ZpE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