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建議漢景帝推行《削藩策》,結果被反殺!他到底冤還是不冤?

2024-01-16     張桃子

原標題:晁錯建議漢景帝推行《削藩策》,結果被反殺!他到底冤還是不冤?

或許只是很多人沒有找准分析問題的角度而已?或者某些朋友過於固守己見了!

怎麼樣去讀懂晁錯這個人?其實首先應該從他的階級立場出發?其次要從他的自身個性出發?最後要理解他所處的資源環境!

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晁錯於公元前200年出生在潁川(今河南禹縣)。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三國時期,荀彧所在的荀氏家族就是在這個地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晁錯確實是那個時代難得的飽讀詩書的人。

晁錯學的是什麼呢?刑名之學!其實也就是政治法律這一塊!也就是說,晁錯思想起步的搖籃其實是法家思想,學習法家思想的人一般都性格強硬、手段乾脆。這實際上在漢初那段休養生息的美好歲月中並沒有多少可以盡情發揮的政治舞台。

但是這位同志文採風流,起草什麼判決書之類的,那是相當的信手拈來,所以也就被舉薦成為了太常掌故,相當於法院的文書。

後來,到了漢文帝時期,很多古代典籍瀕臨失傳,具體原因自然是因為古代的書籍屬於稀有資源,傳播的途徑太少,傳承的難度太大。尤其是《尚書》,據說當時懂得《尚書》的人只剩一個叫濟南伏生的人。

為了不讓《尚書》這部國學經典失傳,漢文帝本想把伏生請到朝廷來著書立說,但當時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太方便出仕。漢文帝只好下令主管教育工作的太常寺選拔一個可造之材到伏生家中去學習《尚書》。

被選中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晁錯。

身負兩大神功的晁錯在給漢文帝做思想彙報的時候,講起學問來,那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花樣疊出。

漢文帝一看,這麼博學多才的才子不能浪費呀!就讓他去陪太子讀書吧!所以,晁錯先後做了太子舍人、太子門大夫和太子家令。

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晁錯這個太子家令的政治地位也低不到哪裡去,算是在西漢的政壇上登堂入室了。

晁錯本是飽讀詩書之人,口才也極好,再加上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所以經常給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講各種典故和道理,一來二去,弄得太子劉啟都有點崇拜他了,咋這麼有才呢?於是,將之視為「智囊」。

但是呢,晁錯有才是有才,但要說他有智慧呢,還真有待商榷。

前面說了,這位同志的思想內核其實是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綜合體,跟當時的「黃老之治」政治格局其實是格格不入的,啥意思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和平台的調性不匹配。

比如說,他為增加國庫收入,曾建議漢文帝變賣官爵,以及沿用了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這些其實都是法家做派;

又比如說,他在匈奴問題上死守傳統的華夷之辨,堅持不妥協的原則,建議朝廷移民戍邊,要勇敢地向匈奴展示大漢雄風,這其實是典型的儒家做派。

先不管晁錯這些東西對不對,但至少是與西漢當時的國情不相符的。因為西漢的皇權當時還很虛弱,漢文帝本就是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上位的,權力根基還不牢靠,哪能這麼大刀闊斧地今天搞內部改革、明天對外宣戰呢?所以,漢文帝平時也只是選擇性地聽取了他的意見。

治大國如烹小鮮,大家都覺得,如果讓晁錯這種表現欲太強的人進入了權力中樞,勢必會引起朝堂內外的風雲激盪,所以朝中大臣一般都對他印象不好。

但是,架不住帝國未來的接班人是他的學生和小迷弟呀!果然,漢景帝一登基,就直接任命晁錯為內史,負責京城地區的所有行政工作。相當於一步登天,直接進入了西漢的權力中樞了。

晁錯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一旦得勢,就更加趾高氣揚了,有啥事根本不把同事的意見放在眼裡,仗著和漢景帝的關係親密,今天說要改革這個,明天說要改革那個。總之一條,大好青春絕對不能虛度,咱們必須要不停地折騰著,才能感覺充實和快樂。

這樣一來,就搞得很多朝中重臣對晁錯更加牴觸了。本來大家清靜無為地過著美好日子,咋就來了這麼一根「攪屎棍」呢?

率先站出來的人是誰呢?正是曾經想直接殺掉漢文帝身邊佞臣鄧通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是跟著高祖打天下的功勳元老,位高權重且德望並舉,史書記載他「門不受私謁」,什麼意思呢?就是從不私下裡搞一些蠅營狗苟的事情。可就是這麼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居然想方設法要弄死晁錯,可見晁錯平時是多麼善於拉仇恨。

申屠嘉本來想借晁錯圖方便省事,在內史府南面對著太上皇的廟開了一個南門一事,以「大不敬」的罪名將其誅殺。好在晁錯還算機靈,事先得知消息了,然後主動找到漢景帝訴苦,並得到漢景帝的允諾包庇。

後來,申屠嘉找漢景帝告狀的時候,漢景帝一臉不屑的態度赤裸裸地噁心了申屠嘉,你們這就是在小題大做,咱怎麼可能讓你們傷害到朕的晁愛卿呢?氣得申屠嘉吐血而亡。

晁錯剛一上位,就能氣死一位丞相,就更加感覺沒有人能治得住他了。只要我講的話老闆願意聽,你們又能奈我如何?

據說,晁錯在作死的路上愈演愈烈的時候,其家人也曾修書告誡過他,你這麼作,把自己害死還算是小事,若是再不收斂一點,恐怕全家人都得給你陪葬。但是,春風得意的晁錯根本聽不進,氣得家裡人都想跟他斷絕關係了。

「七國之亂」爆發之後,直接讓自小在溫室之中長大的漢景帝蒙圈了,到處找人問策。

晁錯當時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然後自己留在京城主持大局,漢景帝終於開始覺得自己這個師傅不太靠譜了!啥玩意,讓我頂到前面去,你在後方發號施令?我不是高祖皇帝,你也不是蕭何丞相!

於是,漢景帝又找來大臣袁盎問策,因為袁盎原來當過吳國的國相,漢景帝認為他對吳國的情況比較了解,意見可能會很有建設性。結果袁盎藉機也給漢景帝出了一個餿主意,建議漢景帝殺掉晁錯來平息諸侯之怒,因為他們造反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然後派人去與諸侯談判,這事就翻篇了,滿滿的都是「公報私仇」的味道。

還是漢景帝這種幼稚的人比較好忽悠呀!漢景帝感覺只要不讓我上前線,啥方案都是好方案,於是,一邊密令袁盎作為使者前往吳國談判,一邊下令誅殺晁錯,結果將晁錯腰斬於長安鬧市,並滿門抄斬!

後來,一個叫鄧公校尉平亂歸來對漢景帝說:「『誅晁錯、清君側』只是諸侯造反的一個幌子,這種幌子隨便找,殺不殺晁錯他們都會造反。您剛剛接受晁錯的意見,便因諸侯造反將他給殺了,這以後可能會讓大家不敢給您提意見了。」

這個時候,漢景帝戚戚然地說:「哎!朕確實是錯殺了晁錯!」但是,漢景帝的臉面比晁錯的名譽重要得多,即便漢景帝意識到了自己錯殺了自己的老師,也並沒有找機會給他平反。

上述便是晁錯短暫而又折騰的一生,透過上述這些介紹,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晁錯這個人就和《史記》與《漢書》對他的評價一樣,是一個性格峭(嚴厲)、直(剛直)、刻(苛刻)、深(狠辣)之人。

晁錯犯了哪些職業錯誤?

先來說晁錯的性格成因吧!其實主要還是跟他接受的思想教育有關,他接受的法家和儒家思想洗禮,這兩大思想各有特點,且均在晁錯的性格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法家思想講究嚴苛,儒家思想講究剛正,它們在本質上都是鼓勵甚至迫使人們往「有為、進取」的方向走的。

咱不能說法家和儒家思想不好,但任何思想都有它適合的應用場景,在當時西漢的政局下,其實還是少折騰更加妥當一些。

第一點,晁錯建議漢文帝移民守邊,硬懟匈奴。這件事聽著挺提氣的,實際上很不可取的!很多事情不是應該不應該的事,而是合理不合理的事!

有人說,西漢初期對匈奴採取和親、納貢、互貿政策,包括賈誼提出的「三表五餌」政策是投降主義,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凡有動作皆有成本,你要想硬氣一點做人做事,首先要看看自己手中的籌碼,別啥事都沒做成,就先把自己給耗乾了。

匈奴從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就開始屢屢侵犯中原,因為他們也是在那個時間點完成了草原大統一的,並製造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到了呂雉掌權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還公然寫信調戲剛剛死了丈夫的呂雉,極盡侮辱之能事。

所以說,西漢的皇帝不想弄死匈奴那是假的,但為什麼前幾任皇帝都對匈奴一忍再忍呢?因為你自己的內部也並不安定呀,攘外必先安內,你的皇權都搖搖欲墜了,你還打什麼外仗?不是苦了天下百姓嗎?

坐穩皇位、削弱藩王和去除尾大不掉的軍功集團,這是西漢初期皇帝們的政治使命,不解決這些問題,跟匈奴宣戰就會很沒底氣。

所以,漢文帝拒絕晁錯的守邊之策是相當明智的。

這兩點,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朋友都能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它們都是不利於民生的。但是由於處於那個特殊的年代,晁錯這兩個餿主意也沒有造成太過於惡劣的影響。「變賣爵位」的惡劣影響被當時政府機構極度精簡的情況給稀釋了;「重農抑商」主要是因為當時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商業需求不夠旺盛。

晁錯之所以會提這樣的建議,還是因為他的思想局限性,太過執著於統治者的利益了,而不太注重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漢文帝採用賈誼的「列侯之國」和「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兩大金點子,其實就是當時最高效地解決諸侯問題和軍功集團問題的方法,且效果顯著。其實,景帝一朝,只要能繼續堅持下去,用不了多久,這兩大難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但是,晁錯由於深受儒法兩大思想的影響,總想搞點大動作,慫恿同樣骨子裡不太安分的漢景帝主動削藩,多少有點誤人子弟的感覺。

挑事容易平事難!已經被整得沒脾氣的諸侯們,你晁錯師徒還要往人家傷口上撒鹽,在人家躺到病床上了還不罷休,還要追上去把人家往死里踹,人家不反你反誰?不是打不打得過你的問題,而是這口氣一般人咽不下去。

戰事一起,國家資源便會大量被內耗,安居樂業的百姓就會捲入是非,這是真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呀!

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因為要平定戰亂,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軍功集團勢必重新崛起,周亞夫因為平定「七國之亂」而重新拜將入相就是很好的證明。

可見,晁錯雖然喜歡指點政事,但是政治格局並不宏大,政治眼光並不精準,政治思路也並不清晰。

因為一個真正有職業抱負和胸襟氣度的人,一定是會學會求同存異、尊重他人的。為啥?大家都是為老闆打工的,很多事情必須是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才能完成的。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可以凌駕於所有同事之上,當你身邊的人都覺得你面目可憎的時候,不管你暫時有多風光,遲早是個死,漢文帝的寵臣鄧通不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嗎?

晁錯懟天懟地懟空氣,把朝中的重臣、老臣基本上全給得罪了,就連他的家人都為他感到恐懼,但他卻絲毫不知道收斂一點,所以,也怪不得申屠嘉逮到機會就要殺他,也怪不得袁盎會提出那麼拙劣的建議來出去他,更怪不得朝中大臣會聯名上書幫助漢景帝痛下殺心。

總結一下,晁錯雖然在明面上看,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職業人,但其實他基本上是一個不著調的職業人。他的職業性行為及邏輯錯誤非常典型,總體如下:意見太多性格太硬;想法太多能力有限;膽子太大思路太亂;手腕太硬人緣太差。

晁錯到底死得冤不冤?

晁錯冤在哪裡呢?冤就冤在他死在自己一手教出來的徒弟手裡,多少有點挖坑埋自己的味道;另外,還有一點也比較冤,那就是殺他的理由和動機,明眼人都一眼可以看出,殺了他根本是不可能換來諸侯退兵的,但是,漢景帝偏偏就信了!

其實像晁錯這樣的職業人,其實是並沒有太多壞心的,一心為公、一心為主是他的主要職業信仰,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追求的可能只是一個功臣的好名聲,想方設法要在老闆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一下自己,搞出一點足以青史留名的大成績來。

這種人最後被老闆棄用,一般會讓人感覺大快人心的,但我們確實不能說他是大奸大惡之人!這或許是晁錯最大的冤屈。

1、理想是個好東西,但不能不擇手段去追求它!中國有句老話叫「盜亦有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經過上千年的演變,都是有它內在的行事邏輯的。

現在很多人張口就來,說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難得,一定要及時抓住」、「為了機會不惜一切代價」等等,聽起來讓人雞血滿滿,但實際上真是這麼回事嗎?

像晁錯這樣想成就一番事業和名聲的人,他們逮到機會就要在老闆面前表現自己、證明自己,完全不顧事情的客觀情況和周圍人的主觀感受,他們最後真正抓住機會成就自己的理想了嗎?

機會從來都是與風險並存的,也從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你晁錯的政治理想不就是幫助皇帝完成中央集權嗎?然後自己能成為千秋功臣嗎?那你就得好好研究國情形勢,學會去梳理利害得失呀!要慢慢找到對症下藥的竅門,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國計民生的大事,怎麼能如同兒戲,變成你的理想實驗室呢?

晁錯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走得過於偏激了,或者說過於傲慢了。在他的心目中,有一種極端的想法,那就是只有主子的意見和想法是重要的,其他人的聲音和看法都不重要。為了向皇帝灌輸自己的政治主張,晁錯急切而又武斷,但並沒有把握到時代的命脈,也沒有切中政務的要害。

古往今來,要成事,要找準時機和跟對人都是極為重要的。晁錯這兩點都做得極不好。

你晁錯要推行儒家思想、要削藩……這些事情都不算錯,關鍵是,這些事情都還不到時候,你靠給老闆洗腦,然後去強推,怎麼能行呢?

儒家思想的春天還要等到漢武帝時候才會來,因為儒家統治思想只有在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情況下才好使,因為「仁義禮智信」那一套本身就是一個穩定的秩序,要是政局不穩定,誰跟你講這一套?舉個例子,動盪不安的亂世,你死我活的情況下,敵我雙方會講仁義、謙讓嗎?

削藩這種事是中央集權的必經之路,但是漢文帝執政23年早已定調,並取得卓著的成效,漢景帝只要「蕭規曹隨」就行了,你又何必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平添事端呢?就算你就是耐不住性子,要踹諸侯們兩腳,那麼再過幾年,等諸侯們的氣力進一步衰竭的時候再踹行不行?又或者先踹一小部分,留著一大部分慢慢踹行不行?

你選擇跟隨這樣的老闆去勇闖天涯,最後被老闆甩鍋,你又真正怪得了誰呢?關鍵是你平時還不注意團結同事,關鍵時刻連一個幫你說話的人都沒有,全是搬起石頭想要砸死你的人。

隨便舉個例子,「七國之亂」爆發後,晁錯居然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鎮後方來主持大局,你這是怎麼想的呢?要知道漢景帝可是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主子,也沒有他爺爺那股血性,你這不是讓他覺得你在給他挖坑,推諉責任嗎?再說,這種事情的政治敏感性極高,人家懷疑你別有用心怎麼辦?

你既然要當漢景帝政權的總策劃師,就要拿出實實在在的問題解決方案,不能挑完事就想躲在老闆這棵大樹下乘涼。管殺不管埋,是老闆的特權,你不行!你得一件一件地去替老闆擺平那些難辦的事情。

有些人,實際上只善於在老闆面前打嘴炮,就跟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星宿老怪身邊那些弟子一樣,口號喊得噹噹響,遇到點事,跑得比誰都快!這種人遲早會被老闆清算的。

綜上所述,晁錯之死其實很難用冤和不冤來界定,可能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來總結會更加合理一些。這位同志不得善終,咱不能說他就是反面教材,但是確確實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的地方。

總結

我們要學會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慾望。什麼叫合理?就是要跟周圍的環境和條件合拍,別用自以為是的必然邏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就好比很多人認為自己滿腹經綸就一定要出人頭地一樣。

是金子真的不一定會發光,金子要發光也要處於合適的環境下!

用「事在人為」來鼓勵自己可以,但千萬別把這句話太當真,否則受累、受罪的只會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況比比皆是,千萬別被自己內心的慾望所左右,你內心所有的理想並不一定是需要全部實現的,因為不一定能夠全部實現,要學會放棄一些暫時實現不了的理想。

另外,當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暫時沒有遇到合適的展現機會與舞台時,記住一點,耐心等待往往比盲目選擇更值得信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dae587f936534abee478e3a3ed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