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皇帝就是《大禹治水》的主人公

2022-10-07     三公主講歷史

原標題:中國歷史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皇帝就是《大禹治水》的主人公

昨天的文章中筆者介紹了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今天筆者將寫中國歷史上夏朝的第一個開國皇帝——,禹是黃帝的玄孫,就是第四代孫,爺爺是顓頊(zhuān xū),父親是(gǔn),說到帝禹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說小學語文課本的課文《大禹治水》相信很多人會印象深刻。

《大禹治水》的主人公大禹就是我今天講的夏朝的第一個開國皇帝。當時洪水泛濫,的父親帝堯(yáo)任命去治水,可是經過長達九年的努力也沒有把水治好,鯀的治水辦法就是修築堤壩,並且逐年加高加厚堤壩,期間確實有短暫的效果,但是水越積越多,終於有一天如猛獸般衝破了堤壩,淹沒了村莊和莊稼。因為鯀治水的失敗害死了無數的村民。鯀被帝堯的接班人處死了。

上古時期有很多部落(國),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但是天子只有一個,天子就是從這些首領中選出來的,天子的部落就是天子國,當時帝堯就是天子,因舜的孝心和才德因此被堯向天推薦當天子,舜當了帝堯的接班人。當時的人們都認為自己是天的子民,而天的嫡長子就是天子,也就是掌權人,而掌權人是經過推舉出來的,而且實行的是禪讓制,誰有能力就把位子給誰坐。比如帝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沒有才德,脾氣暴躁,不適合當天子,所以把位置傳給了舜,帝舜確實是個賢明的君主,他勵精圖治,重用了禹來治水。

禹吸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慘痛教訓,修改了治水方案,採用了疏導的辦法治水,他帶領27萬人民群眾一起挖通河道,把水引到乾旱的地方去澆灌,再引入大海。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新婚第二天就去治水,當妻子生產時,他經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的呻吟聲都不進去看一眼,怕耽誤治水,第二次經過家門口,孩子喊了聲爸爸依然留不下禹匆忙的腳步,第三次經過門口兒子過來拉他進屋,他卻說:「水沒有治好,百姓還沒安全,我不能回家」。

同行的人民被禹無私奉獻,不顧個人的利益的精神鼓舞了,為了讓禹儘快回家和家人團圓,大家齊心協力地治水,終於把洪水治好了,禹也得到了大夥的尊敬與愛戴,大家被他的才智與不顧個人利益的無私精神折服了,大家便向舜提議由禹來當下一任的天子,當時是實行「天下為公」的「禪讓制」制度,天下為公的意思是「皇位」不是私有的,誰有德才誰就當君王。

聖明的帝舜就把君位禪讓給了禹,禹當君王后,改國為「夏朝」,歷史上的夏朝就此成立。帝禹不愧是夏朝的開國皇帝,他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上位的帝禹把中國分為九個州並制定了相關的法規。

中國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yǎn)、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現在中國九州名號保存下來的有: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冀州

為什麼很多文人墨客把中國說成「九州」?因為「九州」代表的就是中國,它是中國的指代或別稱,因為是禹帝把中國分成了一個九宮格,每個格子都有一個首領,他自己是天子國,住在最中間的州。

禹制定了這樣的管理策略,以他住的天子國為中心,向外方圓五百里為「甸服」,再向外五百里為「侯服」,再向外五百里為「綏服」(suí)、再向外五百里為「要服」,最後向外五百里是「荒服」。一共是五服,前面三服需要上繳不同的賦稅、糧食或勞力,「要服」後面的只需要服從管制即可,不需要上繳任何人力或物品。這些制度就算是現在看來也是比較完善的。

帝禹在位的時候依然實行的是「禪讓制」,帝禹也要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帝禹也向部落首領們徵求人才,選定了威望很高的皋陶(讀音gāo yáo),皋陶在帝舜時期擔任司法官,可惜皋陶英年早逝,死在了禹的前面。最後選定了伯益,伯益是禹治水時的得力助手。本該上位的他得不到子民的擁護,所有人都跑去擁護帝禹的兒子,民心所向,後來成了夏朝的第二個君王,而伯益成了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

堯舜禹是古代著名的賢君,他們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民把他們當做神一樣尊敬和祭拜,編了很多神話故事流傳下來。所以後人起名都不敢用「堯舜禹」這三個字,不敢褻瀆古代君主的神威。

啟即位後,把上古時期的「禪讓制」改為了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幾千年的「世襲制」,明天將繼續講解夏朝的第二代君王,喜歡文章的小夥伴點個贊和關注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8f3b2261dad8eba45cdedd524e248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