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版《長恨歌》演出現場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訊 (記者楊明 通訊員王三合)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10月31日晚,位於驪山腳下的華清宮景區,當舞台上的「明皇」與「貴妃」相會於「鵲橋」的一刻,經典版《長恨歌》2024年演出正式落下帷幕。
伴隨著經典版《長恨歌》演出的謝幕,華清池畔,專注於舞台道具使用、修復、製作的道具師王喜也終於放下了緊繃的心情。「今年夏天,文旅消費異常火爆,華清宮景區平均每天要接待3萬多名遊客,壓軸大戲《長恨歌》也是場場爆滿。」王喜告訴記者,在演員、服化道、機械、舞美、燈光等各個崗位的39名員工,承擔著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和西安事變大型實景影畫《12·12》的演藝服務和技術設備等重要工作,前者共計演出728場,接待遊客近200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為了配合晚上的4場演出,王喜每天要準備一千多種道具,忙的時候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王喜和同事們的忙碌,為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點亮了驪山的夜。
「我們不斷探索實施隱蔽式大型摺疊LED顯示屏、水下升降舞台亮化台板、水上火海技術、山體星空、山澗舞瀑、隱蔽式燈架、隱蔽式自動升降伸縮看台、寒冬水下環境等開創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有效破解戶外實景演出機械設備在高溫、寒冷、雨雪、大風、水下環境中安全運行的穩定性技術難題。」據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高潔介紹,截至目前,《長恨歌》《12·12》兩台演出已獲得31項技術專利,演出接待觀眾人數和經營收入也持續增長,尤其是「長恨歌」品牌已經成為全國文旅行業的金字招牌。
據悉,12月1日,2025冰火《長恨歌》將「踏雪」歸來,演職人員也將迎來新一輪的挑戰與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