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蟬鳴不息。有人外出尋找避暑勝處,有人蝸居放空身心,而對於湖南省耒陽市教育局的龍鴻發來說,書籍成了他的「避暑山莊」,跟許多愛書人一樣,他常說:唯有讀書可以解暑。
書可解暑,亦可「補水」。山東省平原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袁建國每年暑期都有讀書的習慣,「為師多年,自己的『一桶水』已所剩無幾,原有的精華被歲月蒸發,急需補充能量。」每當這時,他都會翻出經典,尋找「水源」。
跟龍鴻發和袁建國一樣,這個夏天,成了很多教師「解暑」「補水」的良機。
書猶藥也
暑假期間,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北附學校教師王三妹讀完了《鰻魚的旅行》,她驚嘆於鰻魚一生的四次蛻變,並為那條困於布蘭特維克的鰻魚落淚。
被隔絕在一口又黑又窄的井中,黑暗和孤獨給了這條鰻魚更長的壽命。人們揭開井蓋上的大石,看到的不是順利完成蛻變的黃鰻,而是細長而瘦弱的身子,一雙巨大的眼睛似乎在努力彌補自己見不到光的缺憾。人類為了研究,卻又將其放回黑暗——只為它能活得更長久,但王三妹痛苦於這被圈畫好的生命區域——自己不也是這樣嗎?
書籍給了王三妹「蛻變」必需的陽光,「閱讀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淮陰師範學院師範生申承鈺同樣告訴記者。
曾經她只專注於課堂和考試,對許多潛藏在知識點之下的問題毫無感覺。直到有一天,她開始捧起書本,「那層包圍我的光暈被書所吞噬,我開始直面世界的複雜。」經典中的箴言妙語讓她克服著以往認知的狹隘和偏私。「即使不能直接解決現實問題,也能驅除無力感。」
書猶藥也。
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京師實驗學校教師方賢中最近就吃了一副「良藥」。他精讀了魯道夫·德雷克斯的《教師:挑戰》,這本書探討了如何通過心理學認清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並使用內部激勵取代外部壓力開展針對性教育。
在方賢中的教師生涯初期,學生的不當行為常常讓他憤怒甚至失控。曾經,一個孩子天天上課不聽講、玩遊戲,方賢中反覆告誡他,但孩子充耳不聞。憤怒的方賢中無法忍受,順著自己的本能將孩子趕出教室。隨後的幾天裡,他深陷學生和家長間的紛擾,耗盡心力。
這件事給初出茅廬的方賢中很大教訓,也讓方賢中反思:有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在閱讀《教師:挑戰》的過程中,方賢中意識到應該避免在憤怒的情緒下與家長溝通,以免情緒失控導致事態升級;同時,也要學會不被學生的言行左右,保持冷靜和理智。
「我相信,新的學期自己能更加從容地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方賢中說。
北京市朝陽區興隆小學教師趙玥也在思考。上學期她每天苦於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英語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成績。這個夏天,《運用積極心理學提高學生成績》給了她「工具」。這本書教會了她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構建學生的品格優勢、提升整體幸福感,並最終促進學習成績提高。
然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她也發現書中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並不是都適用於自己的班級,有些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轉化才能運用到教學中。
實用之外,單純地為讀書而讀書,追求「無用之用」的理想也驅使著許多教師捧起書本。
江蘇省建湖縣第二中學教師李光彩就是那種把讀書當成生活方式的人,她告訴記者:唯在暑期讀書方可稱之為痛快。
何謂也?原因有三。一是痛快於其時長,二是痛快於其心專,三是痛快於隨心所欲。
與書為伴如何消夏?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沙塘布學校教師毛伶燕如此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早晨,窗外傳來鳥兒歡快的啼囀,抽出一本古詩詞捧於掌心,在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李清照的婉約清麗中開啟新的一天;午後小憩後,泡一杯花茶,在淡淡的香氣中撿起一旁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傍晚,太陽從山頭漸漸滑落,坐在夏日的濃蔭里合上《人間草木》,默背汪曾祺的話:
「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讀書之道
這個夏天,雖然已經讀了無數次《語文隨筆》,但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星光小學教師曾慶元選擇再次翻開葉聖陶先生的這本經典。
重溫的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葉聖陶對讀書方法的重視。「葉聖陶先生指出,閱讀不僅僅是機械的解釋字義、記誦文句,更重要的是多比較、歸納、揣摩、體會。這種細緻入微的閱讀方式,能夠深入領會文章的精髓和要旨。」理論指導實踐,在教學中,他構想今後要嘗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品味,通過前後對比、深入剖析,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意圖和情感。
安徽省全椒縣第二實驗小學教師張賢宏則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從學習差勁到不斷進步再到成為工程師,書中「後進生」費佳的成長之路給了他啟示: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正確面對每個學生;要從培養興趣入手;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語文隨筆》是經典,教給曾慶元閱讀之道;《給教師的建議》是經典,讓張賢宏學到如何轉化「後進生」。正如作家卡爾維諾所說: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對於教師,經典猶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源,今天我們如何閱讀經典?
「呼吸」,是重慶市永川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語文教研員李雪梅給出的答案。
李雪梅不僅給自己制訂了重溫經典的閱讀計劃,還主動學習小視頻製作,並申請了視頻號。在視頻號里,她嘗試上傳了自製的重慶方言版「三顧茅廬」故事講解,讓她沒想到的是,這種新穎的形式大受歡迎。
在吸納和傳遞經典的「一吸一呼」之間,經典閱讀有了生命活力,她也找到了自己閱讀的意義與方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地方語言。
龍鴻發則提起手中筆,選擇把「讀」轉化為「寫」。今年5月,在中國教師報組織的一次閱讀活動上,他接觸到了「教育寫作」,並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整個暑假,他不僅沉浸在經典的海洋中,也嘗試將教學中的感悟、與學生的互動以及自己對教育的思考融入筆端,最終的成果是一篇篇教育隨筆。「每當筆尖輕觸紙張,我仿佛在與自己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將內心的感悟與思考傾瀉而出。」這段時間他每周寫作6次,每次800字以上,已經記下了3萬多字。閱讀與寫作的交融讓他更加體會到經典的魅力。
前陣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荔灣實驗學校教師鄭博璇在朋友圈發出了一個關於閱讀的疑問:這些年她和朋友每年寒暑假都會制訂讀書計劃,為了完成任務還探索了很多獎懲機制,但最終往往逃脫不了「爛尾」的命運。
真的抽不出時間,真的不想讀嗎?
今年暑假前,鄭博璇認真分析了以往的失敗原因:過於追求完美,以至於在閱讀時忽視了興趣和感受;過度的責任感反而會導致閱讀的拖延和熱情的消失;過分關注數量而非質量,追求速度而非深度,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這種方式讓我在閱讀時失去了方向,忽視其真正意義」。
認識到這一點後,鄭博璇決定把期待降低,不再要求自己一天讀多少頁或多少小時,不設獎懲。同時邀請有相同意願的朋友一起組建了名為「讀也行,不讀也行」的微信群,這裡沒有什麼規則,大家可以隨意而為。她在徵集廣告上寫道,「想去圖書館的人,心中自有規則」。
鄭博璇重新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只是「每天到群里逛一逛」。如果讀了書,她會同步閱讀進度到群,就算當天沒讀,也會看看朋友們在讀什麼,同樣有收穫。
這種方式讓她在閱讀時更加輕鬆和愉快,並更加專注於文本細讀。在讀《自卑與超越》時,她在存疑處寫下批註,並用一兩句話概括每節要點。看完一整章後,她會用自己的話串聯起各小節間的聯繫。就這樣,一本書讀完,頗有收穫。
「我不再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為了享受。」從被動的「打卡」,變成主動的「到場」,鄭博璇的經驗是尊重自己的閱讀節奏。
把類似的理念帶入教學中,新的學期她計劃鼓勵學生以更自由的方式閱讀和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和分數。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尋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從閱讀中發現自我、理解自我、提升自我。
雁群效應
「一個人讀書猶如雄鷹自由飛翔;一群人共讀,則像雁群飛向有目的地的遠方。」讀書是一個人的事情,也可以是一群人的。
這個夏天,得益於上級部門對讀書的重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山東省壽光市世紀小學教師魏玉傑和其他教師一起讀了《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邏輯》,這種形式的閱讀活動還是她首次參與。
因為是專業的理論書籍,起初魏玉傑一個人讀起來非常吃力。這次「好在有了作者莫國夫的線上領讀,幫我突破了一些書中的難點」。這本書打破了她以往一些對課堂教學的固有認識,「不是教師講了知識點,學生明白了就是學會了」,而要「以個體自主學習為開始,以夥伴協同學習為過程,以更高階的個體自主學習為歸宿」,專業而愉快的閱讀過程讓她的教育思維得到了提升。
這種共讀活動在湖北的王華蓉名師工作室每年都會舉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此,今年王華蓉精心策劃了「芙蓉書局暑期共讀一本書」活動,幾十位教師在這個夏天共讀《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
這次共讀採用「3+N」模式,即每位工作室成員需要完成「曬一次摘抄、寫一篇心得、做一次分享、堅持N次打卡」。每天工作室成員記錄下自己的閱讀進度、感悟和疑問,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互助機制。
8月13日,王華蓉名師工作室開展了線上讀書分享會,大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參與教師表示,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站在更高的高度設計教學。「大家要『多讀、多寫、多思』,將閱讀的習慣保持下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勇於嘗試、不斷創新。」共讀結束時,王華蓉給工作室教師提出了後續要求。
重慶、江蘇、湖南、湖北……有中學、小學的教師,有教研員,還有4位臨近退休的老教師,來自全國各地的「挑戰者」在這個夏天「瘋狂生長」。
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寫作,一群教師組成了「挑戰者」團隊,形成了以「研」貫穿的「讀研—寫研—評研—改研」的挑戰寫作研修模式。21天時間,挑戰成功者完成了18篇主題寫作,團隊共產出420篇主題文章。
教師共讀收穫滿滿,師生之間亦有所得。
重慶科學城西苑小學校本就有暑期組織師生共讀的傳統,但多年下來他們發現了幾個問題:一是「不想讀」,二是「讀不久」,三是「讀不深」。
今年,他們以問題為導向,秉持「自然而為」的理念,以《窗邊的小豆豆》為讀本,通過內化、深化、轉化的方式,促使教師「定向修煉」,化解閱讀中的真問題。
在「內化」中,師生「共讀一本書」,全體教師化身為「領讀者、共讀者」陪伴學生一起閱讀。按照「一周一分享、一月一展示」的方式,關注閱讀過程,讓教師從觀光式閱讀走向內化式深度閱讀。在「深化」中,開展師生「共寫一篇文」主題徵文活動,讓師生走進書的「內核」,在細讀中「咀嚼」,在文字中表達自我、輸出收穫。在「轉化」中,師生「共建泛書房」,通過公推海選、網絡投票選出「西苑少年必讀的120本書」。學校還參照「電車圖書室」,在校園裡建設了「陽光泛書房」,把校園變成大圖書館,將閱讀體驗從書內延伸到校內。
不止書本
讀書,不僅僅是伏案撫卷,用腳步丈量文字也別有一番趣味。
從小城呼蘭到維港香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個夏天,北京小學紅山分校教師安培君循著作家蕭紅的生命軌跡,完成了一場特殊旅行。
她來到《祖父的園子》里提到的蕭紅故居,想像到「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撲向戴著大草帽的祖父的身上,撒著歡,打著滾,無比的歡樂」。在黑龍江哈爾濱,陽光照在中央大街,她想起當年蕭紅、蕭軍被困於東興順旅館、歐羅巴旅館時,窮得幾乎連被褥都租不起,只能睡在鋪著草墊的光板床上。山東青島觀象一路1號小院,無數過客匆匆,樓房幾經易主,蕭紅在這裡寫下「力透紙背」的文字,最終匯聚成《生死場》。在上海,蕭紅拉著蕭軍去法租界一家照相館拍下了一張合影,在拉都路北端雜貨店二樓的亭子間裡,蕭紅披著大衣,流著鼻涕,用僵冷的手指幫助蕭軍謄寫完《八月的鄉村》。
港島太平山南,淺水灣水清沙細,此地特設一處地標「飛鳥三十一」紀念蕭紅31歲的短促一生。安培君沿著海岸慢慢走著,心中默念戴望舒寫在蕭紅墓畔的詩:「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生命最後的日子,蕭紅在這裡完成了《呼蘭河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安培君想在開學後為學生講述一個不一樣的蕭紅。
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曙光小學教師吳麗麗是一名科學教師,《聽化石的故事》是她最喜歡的書。假期又讀一遍後,按捺不住的衝動驅使她走出書房,親身感受來自遠古的震撼。在河北保定的中國古動物館,琳琅滿目的標本、化石、圖像、雕塑等將億萬年前的生物世界展現在她眼前。在修復室,吳麗麗親眼目睹了古老化石的修復過程,感嘆大自然奇妙與生命偉大的同時,也更深刻理解了書中描繪的生物演化過程。
讀書的收穫,不只在書本中。
前不久,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教育發展研究學院教師張自恆閱讀王少非的《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時,發現書中觀點與自己的不同,於是就想辦法聯繫到作者,二人相談甚歡,王少非還給張自恆寄了一本最新出版的《有效評估188問》。「我們本來素不相識,正因為共同的追求讓我們有了聯繫。」這是沒預設過的意外相遇,書籍讓他找到了知音。
有字之書外,王少非也讀無字之書。假期里喜歡當地文化的他跟隨《古鎮餘杭志》編纂組,系統整理了古鎮餘杭的歷史與文化文獻,收集了眾多寶貴的一手資料,同時還走訪了十幾位年長的本土文化人,撰寫了十餘篇口述史。
「日長午倦臨窗坐,一卷閒書作枕橫」。一場雨後,大地稍有涼意,身處中部小城的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教師楊芳又開始閱讀來自新疆的經典,從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到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她在進行著遠離塵世、與世隔絕的心靈之旅。
初秋黃昏,夕陽緩緩西沉,涼爽的晚風吹得田野遍地金黃。「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捧著手中的書本,楊芳既期待新學期的到來,也渴望著下一個與書為伴的夏天。
《中國教師報》2024年08月21日第2版
作者:本報記者 萬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