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教皇和美國八國聯合勸阻,都不可阻止

2022-03-26     小許聊歷史

原標題: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教皇和美國八國聯合勸阻,都不可阻止

1939年8月,德國在邊境上調兵遣將,集結武裝,準備對波蘭發起進攻。此時的德國,已經表現出了強烈的擴張慾望,再加上它吞併奧地利,強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讓歐洲乃至世界各國都意識到,如果德國對波蘭的戰爭一旦打響,就絕不會輕易停止,必定會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大戰。

德國的行為讓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惶恐不安。在此之前,德國已經與日本、義大利結成聯盟條約。而且,在此之前,日本已經開始了在亞洲的武力擴張,如果德國發動戰爭,與日本、義大利互相呼應,不僅是對歐洲,對於整個世界,都將是一個巨大的災難。為了避免形勢惡化,歐洲及世界各國,都對德國進行了呼籲和規勸。

8月23日,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奧博德三世代表比利時、盧森堡、丹麥、荷蘭、芬蘭、挪威和瑞典七個歐洲國家,發表了和平呼籲,希望德國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領土爭端。

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分別向德國、波蘭的國家元首發送了電報,希望雙方不要輕易發動戰爭,爭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問題。美國此舉可以說是給足了德國的面子,大家都知道,這場戰爭是德國單方面準備發起的,波蘭既沒有意願,更沒有這個實力。

與美國的同一天,教皇庇護十二世也向全世界進行了呼籲:戰爭會造成巨大的惡果,和平卻不會有任何損失。希望雙方能夠找回對於雙方的信任,重新開啟談判。他還說,希望強者能夠傾聽我們的建議,避免成為道義上的弱者。他口中的強者,指的自然就是德國。

為了避免使希特勒惱羞成怒,這些國家或團體的用語都相對比較溫和。但之後法國總理的宣言則強硬了很多,他說:法國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絲毫不亞於德國。二十五年前,兩個國家曾經血戰沙場,如今為了維護法國對波蘭等國許下的承諾,法國也將不惜一戰,並且會奮戰到底!

可是,這些國家和團體所發出的呼籲,無論是溫和的,還是強硬的,都沒能對德國造成任何影響。

就像一位駐歐洲的美國記者所說:雖然這些呼籲十分看起來十分高尚,但本質卻非常可悲。無論是教皇,還是羅斯福總統,還是那些歐洲國家的首腦,對於德國發生的事,他們全都一無所知。

此時的德國,就像是一輛已經失控的列車,正在以全速向前衝去,沒有任何人可以將其阻止,即便是火車的司機,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也無能為力。德國之所以淪落到這種狀況,以至於非要發動戰爭不可,導火索在一戰。

一戰是各強國之間為了重新瓜分領土而爆發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德國是戰敗國,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被迫簽下了《凡爾賽和約》。

這一和約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德國。除了重新劃定疆界之外,德國還被迫放棄了海外殖民地,限制軍備,同時還要向英、法等協約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

戰敗的德國本已經是千瘡百孔,重定疆界,放棄殖民地,限制軍備,對德國來說雖然是恥辱,但至少可以承受,可是,巨額的戰爭賠款,卻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是戰後的德國所無力承擔的。

為了使德國賠款,各國對德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幫助其發展工業。德國的工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使其具有了賠款的能力,但也使其具有了發展軍工的能力。

如果僅僅如此,還不至於將德國逼到戰爭的邊緣,偏偏在德國剛剛可以緩一口氣的時候,卻爆發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爆發,使有著沉重賠款負擔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這時希特勒出現了。他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德國的經濟困境,同時,也是德國民眾長期以來壓抑在心底的對於歐洲其他各國的不滿爆發出來。

看上去,是希特勒的納粹將德國帶上了戰爭的邊緣,實際上卻是納粹黨正好迎合了德國民眾長期的不滿心理。

在一戰之後,被長久壓抑的德國民眾,渴望用戰爭發泄不滿,希特勒正好符合了德國民眾的心理。即使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另外一個人出現,來帶領德國走向戰爭。也可以說,想要發動戰爭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德國的民眾。

因此,即使各個國家的元首都出來呼籲,依然無法阻止德國的戰爭步伐。1939年9月1日,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襲擊,二次大戰爆發。一戰後對德國進行瓜分的英法等國,在這場戰爭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遭到納粹德國毀滅性打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865e301f2a3e3c4299537a21ef8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