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2024-08-12     鄭州日報

李忠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之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大原則,抓住制度建設這條主線,確保在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的成效。

制度是由憲法、法律、黨章、黨規以及其他方式規定的具有強制性、穩定性的規範體系,是在不同範圍不同層面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把制度作為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系統總結我國制度建設的重要經驗,把改革開放以來制度探索創新的成果納入系統化、整體化、規範化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

我們黨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加強文化領域制度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位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繼續完善和發展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因此,必須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以便提高制度建設的實際成效。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改革方法,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的實際成效。為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注重系統集成;必須注重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要把破與立更好地統籌起來,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後破,把握政策調整和推進改革的時效,防止單兵突進、顧此失彼,穩紮穩打地把改革繼續推向深入。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46e3b0beb1bbf9e8b083e4a1e6e3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