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廢孩子,三種劫難隨時可能降臨

2022-10-18   母嬰參考

原標題: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廢孩子,三種劫難隨時可能降臨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廢孩子,三種劫難隨時可能降臨

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

而維持界限感(邊界感),適用於任何關係之中,即使是血濃如水的親子關係,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彼此自由的空間。

否則,不光自己受累,對方也跟著壓抑和痛苦。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究竟有多可怕?

提到「邊界感」這個話題,編輯小可有很多話想要傾訴,她向我們提供了自己從小到大跟父母相處的素材。

小可是一位獨生女,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家都羨慕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可只有她明白,父母的愛多令人窒息。

從小到大,父母總是擔心女兒受傷,所以飲食住行等方面都要橫加干涉,幾乎不允許孩子自己有想法。

更為窒息的是,父母不能忍受女兒晚上睡覺鎖門,這樣方便他們隨時進來查看她,有時候白天也會不敲門直接進來。

小時候的小可還能忍受,以為這是父母的「偏愛」,甚至到處跟同學炫耀自己在家多麼受重視。可到了青春期,她逐漸想要自己的獨立空間,但父母卻依舊把她當成孩子。

私自進房間、偷看空間日記、阻止男同學靠近……這些事情都在把小可推向崩潰的邊緣。

每次她想反抗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是爸媽唯一的骨肉」,一句話令小可啞口無言。

「高中三年,我抑鬱了三年,因為父母的『變態掌控』……」

小可至今提起那段「黑暗青春」,還是忍不住潸然淚下,渾身都在發抖。

在這人世間,又有多少像小可這樣的孩子呢?

「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們不會害你的。」

「我生你養你一場……」

這三句話,簡直是家庭教育中行走的「毒瘤」,令人避之不及。

然而,很多父母明明知道它的威力之強,卻還是將其當成「殺手鐧」,道德綁架孩子們,讓他們絲毫不敢脫離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種沒有「邊界感」的愛,往往就會把孩子們壓得喘不過氣來,不敢一日有所懈怠,生怕擔上「不孝」的罪名。

你丟失的「邊界感」,正在傷害著孩子

孩子三歲開始,要進行「生理」上的分離

武志紅老師曾經提出:六個月以內的嬰兒,和母親之間存在「共生」關係,這會兒孩子們依賴母親的養育而生存。

他們的吃喝拉撒等生理上的需求,都是需要依靠母親來滿足的,所以這時你們的關係可以親密。

例如穿衣、洗澡等親密的行為也是允許的,還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幫助孩子養成「依戀關係」,增強其安全感和幸福感。

然而三歲以後,孩子將有性別意識,父母在這時就要注意開始與孩子進行「生理」的分離,有些親密的舉動不宜再進行,尤其是異性父母。

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性別敏感」,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

而且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出現「羞恥感」,對自己身體在旁人面前露出會感覺到羞澀,這時父母就要尊重他們的天性。

之前看過一種觀點,在親子「共生關係」中,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都是並存的。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他們首先要學會跟父母保持「身體界限」,也就是「生理」上的分離。

如果孩子感覺到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被父母窺探,往往就容易在內心樹立起一個心理界限。長期如此,他們的心理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孩子六歲以後,要進行「心理」上的分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孩子從2~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這時他們會進入到第一個「叛逆期」,你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會經常犟嘴、說反話。

而到了 6歲左右,小孩又出現第二個「叛逆期」,其自我意識蓬勃發展。

父母這時要開始慢慢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分離。例如,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允許他們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建議。

如果這時父母依舊把小孩當成「提線木偶」,像小可的父母那樣,凡事都想掌控,讓孩子被自己的安排下生活,就容易侵犯到孩子的「自我」本體。

孩子可能會變得叛逆,並且做出各種不良行為,以此來向父母示威,表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另外,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提到:

「一個人如果不能成功和父母完成分化,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和異性父母的『共生關係』,可能會轉化成對伴侶的『共生依戀』,把兩個人過成一個人。「

造就的結果就是:日後在感情生活中難以獨立,過於依賴別人;或者是在婚姻中難以跟父母分離,默認跟父母共生,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其實,像現在的生活中,很多年輕夫妻的感情生活中,父母喜歡插手干預,婚後「媽寶男」的出現,這些都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邊界感」導致的。

最後總結:父母失了「邊界感」,孩子未來可能面臨「劫難」

綜上所述,若父母丟失了「邊界感」,往往容易一步步「養廢」孩子,甚至對其未來帶來三種劫難:

1、讓孩子丟失「性別敏感」,不懂得在異性面前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

2、可能讓孩子日後成為「巨嬰」或者「媽寶男」,即使是婚後,都難以真正獨立起來,跟伴侶之間容易發生矛盾。

3、讓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總是在「反抗」和「妥協」的道路上反覆橫跳,生活過得異常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