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樂聲聲起,曼妙身姿舞。5月23日,忻州師範學院創作的第一部舞劇《尋找東大殿》在忻州劇院精彩上演,表演者用高度凝練的肢體語言展現中國古代建築之美,訴說先輩的智慧與匠心,詮釋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為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生態與文化旅遊學科群成果、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文化與生態協同創新中心成果,舞劇《尋找東大殿》通過追尋、探秘、溯源、發現、守望五個環節組織全劇,以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紀玉堂、莫宗江1937年來山西尋找佛光寺的史實為線索展開,劇中設置了「愛情」與「尋找」雙重主線,讚美堅貞不渝的愛情,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舞劇在《布札》的音樂聲中開始,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梁思成、林徽因尋找、發現佛光寺並向世人宣告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極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氣。舞段《軍衣》就是以五台山僧尼的抗日史實為依據,設計了小和尚受感召參軍的舞蹈,凸顯了佛光寺東大殿帶來的現實意義。
劈掌、旋轉、扣手,起落舒展間,利落與美感並存;整齊劃一中,台下多少功。劇中以《榫卯》建築舞蹈為支點,用肢體語言模仿東大殿建築結構,提煉出建築中的榫卯精神:緊密結合,牢不可分。這既是中華智慧的結晶,華夏文明的延續,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舞台上,一根根樸實無華的木頭,或方枘,或圓鑿,切口百態,卻又完美契合,嚴絲合縫,被賦予生命,完全靈動起來,完成了木頭向榫卯的蛻變。
該劇由忻州師院舞蹈系劉曉偉教授整體統籌、編劇,青年教師李建軍編導,北京獨立音樂人、忻州師院畢業生王飛作曲、編曲,吳少華擔任服裝設計,師院舞蹈系師生參演,歷時五年創作修改復排,這次為首場演出。「用一場舞劇去領略梁思成、林徽因與佛光寺的故事,用一支舞蹈去感受榫卯結構一樣的中華民族精神,是這場舞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創作理念和思想。」劉曉偉說。
《尋找東大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將教學實踐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將講好中國故事與助力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是落實忻州師範學院第五次黨代會提出的「2263」戰略目標,服務社會,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一次有效嘗試。
中華文化促進會諮詢委員、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諮詢委員李順通,山西省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忻州市政協原主席劉鋼柱以及忻州師院相關領導觀看了演出。 圖片來源:張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