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輝煌70年 | 中國生態成就世界奇蹟

2019-10-01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農業產量產值取得巨大進步,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巨大飛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本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成就躍居世界前列;農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70年來,中國農業用強勁實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輝煌」二字形容。中國鄉村之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中國農業,輝煌70年》,全面回顧和記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巨大成就。

第二篇

中國生態成就世界奇蹟

初秋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美得讓人窒息。

塞罕壩的美

塞罕壩占地面積112萬畝,種了4.8億棵樹,按照一米間距排開計算,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半。

國志峰是塞罕壩機械林場森防檢疫站的站長,從事森林防火工作20年,他說,塞罕壩的每一棵參天大樹,都是人工種植的,加上地處高寒,樹種結構相對單一,森林生態系統比較脆弱。

國志鋒:我們的工作就像人類的醫生一樣,如果森林沒有我們就相當於人類沒有醫生,這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國志鋒

每天凌晨2點起床,步行1個小時進入林區,調試設備、加藥劑,在天蒙蒙亮的時候開始一天的人工噴煙防治工作,這是國志鋒以及檢疫站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

國志鋒:都是起早貪晚,抓早晨晚上的時間。就是我們防治的時候,人們還在睡覺,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的那種工作,但是我們的林子是全綠的,這就是我們的功績。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鬥,塞罕壩誕生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這裡的山,這裡的樹,見證著當地生態環境的變遷。

塞罕壩的變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林業變化的一個縮影。70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推進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濕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2018年全國就完成造林面積707萬公頃,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三北防護林

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橫跨西北、華北和東北西部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涵蓋我國95%以上的風沙危害區和40%的水土流失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春峰:

王春峰:經過工程造林保存面積達29.2萬平方公里,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建起了一道喬灌草、多樹種、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

在「三北」防護林工程之後,我國又實施了長江中上游等多個防護林體系工程,以加快中國森林資源恢復和生態環境改善,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災害。王春峰介紹說,下一步我國將繼續推進防護林的建設。

王春峰:下一步將加快國土綠化,提升森林質量,著力推進林業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實施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全面加強原生植被、自然景觀、古樹名木等保護。發展特色經濟林果、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產業。

人工林成效顯著

天然林保護到位

與此同時,我國天然林的保護工作也在穩步推進。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天然林資源29.66億畝,占全國森林面積的64%、森林蓄積的83%以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樹銘表示,保護好天然林對於整個林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李樹銘:我們將採取更高級別的保護,在對全國所有天然林實行保護的基礎上,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以及生態區位重要性等指標,確定天然林保護的重點區域,實行分區施策。

保護天然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他反覆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

從2014年開始,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先後選擇了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神農架、武夷山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全國首批試點的國家公園之一,公園管理局局長趙利介紹,試點區跨吉林、黑龍江兩省,目前,已經共同研究自然資源資產的確權登記,所有者權利和職責的劃轉。

趙利:在試點區,通過監測及各項保護措施的落地和強度的加強,有蹄類——虎豹食物鏈的物種數量穩步增長,野生東北虎豹種群穩定,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唐小平告訴記者,2018年已經正式啟動了制定國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和布局規劃工作,這個標準就是今後國家公園設立的門檻:

唐小平:一個是生態保護第一,主要是選擇一些相對完整、原真性強的自然生態系統嚴格保護。第二個就是國家代表性,應該在地域性、地質地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等方面具有國家的代表性、具有全球意義。第三個理念就是全民公益性。門檻還是比較高的。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伴隨著人工林的栽種,天然林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林業生態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林業經濟也在蓬勃發展。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旁,當地人程曉剛開辦了一家農家樂,他說隨著林場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這裡旅遊,大量的遊客給當地帶來豐厚的收益,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變。

程曉剛:基本整個村都在靠旅遊,但是路不一樣,有的搞農家院、有的牽馬、有的弄車。自己家把這個房子蓋在這了,旅遊客人也多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活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林場的職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副司長李志宏介紹,為了改善林區的生產生活,森工企業優化了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同時,相關部門加大改革支持力度,制定債務減免政策,扶持替代產業發展,安排棚戶區改造16.9萬戶,職工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

李志宏:確保2020年如期完成改革任務。重點是加快推進管理機構組建,這是改革的核心也是重點問題。

中國林業建設取得卓越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間,中國林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林業經濟蓬勃發展。森林面積與單位蓄積量持續增長。根據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森林總面積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1.96%。70年全國森林總面積與單位蓄積量增長了100%,經濟林產品、松香等主要林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記者編輯:李鑫

統稿編輯:韓曉

責任編輯:王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uxy20BMH2_cNUgUw2Y.html





柱子上學記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