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之後,財政部亮出了四季度財政增量政策大招,且表態正在研究包括中央提升赤字等其他政策工具。這無疑打開了市場對財政發力的想像空間,也給市場增加了信心與預期。
近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公布4項財政增量政策工具,歸納起來是政府大幅舉債以置換隱性債務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發債補充國有大行資本以提升銀行信貸能力;借專項債、稅收政策來穩房地產;加大重點群體保障力度以提振消費。
「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藍佛安補充說。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此次財政部發布會發布的增量政策符合市場合理預期,力度較大,相關增加舉債規模等數據仍有待10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披露。而且,這場發布會透露了一個重磅信號,即對於市場擔憂的地方債務、基層財政困難等問題,中央財政完全有能力、有空間予以解決,且留有增量政策工具如增加中央財政赤字等,視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可隨時推出。
為何當前推出上述4項財政增量政策工具?這些新政將有哪些影響?四季度中國財政赤字會調整嗎?
化債力度將超預期
與市場此前預期增量政策聚焦在大規模舉債增加財政支出有所不同,這次即將推出財政增量政策最大舉措是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且力度超出市場預期。
藍佛安介紹,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事關發展和安全、事關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2024年以來,財政部已經安排了1.2萬億元債務限額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帳款。為緩解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後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
藍佛安強調,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台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鞏固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為何財政增量政策著力點放在化債?儘管經過多年化債努力,截至2023年底龐大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餘額已經削減一半,隱性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但市場普遍預計剩餘隱性債務規模至少在10萬億元以上。而近些年地方稅收增長乏力,土地出讓收入更是連續三年大幅下滑,而化債任務繁重並占用地方財政資金,已影響到部分基層財政正常運轉和民生保障。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財經,部分地方政府如果僅靠自身已難以化解隱性債務,因此財政部此次增加債務限額,通過政府債券形式來置換隱性債務,減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降低潛在的違約風險和區域性財政金融風險。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財政增量政策中,支持地方化債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由於財政部明確一次性增加債務限額是近年來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政策,預計這一額度將超過2023年的化債限額2.2萬億元,至少也不會低於1萬億元。
目前,專家們對於即將推出的支持地方化債額度普遍預計在2萬億元以上,甚至從中長期看,可與2015年至2018年期間發行的12多萬億元地方債務置換規模相當(當時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來置換非政府債券形式的政府債務)。
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告訴第一財經,一些市場人士比較擔憂地方債務風險問題,而這場發布會明確向市場釋放了一個非常清晰的重大信號,即中央財政完全有能力、有空間來推動解決地方債務等問題。
「這一輪隱性債務置換跟上述2015年啟動的12萬億級置換債券類似,目的就是將不在政府預算之內的隱性債務透明化,通過政府債券置換實現隱性債務納入預算之中,使得此前的隱性債務透明化,並延長債務期限降低利息負擔,併入預算管理也更加規範,有利於防範債務風險。」喬寶雲說。
相比於大幅增加化債額度,是否像去年一樣調整預算增加中央財政赤字依然不清晰,但補充地方財力的工作已展開。藍佛安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央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了4000億元,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帳款。
專項債、稅收支持房地產
推動房地產止跌回穩是穩經濟一大重點,中央相關部委及地方今年來已經推出一系列舉措。此次財政增量政策中,在龐大專項債資金投向和稅收政策、專項資金調整上出招,核心正是穩樓市,其中每年發債規模超3萬億元的專項債資金中,部分可支持樓市穩定。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發布會上介紹財政穩定房地產平穩發展舉措時稱,考慮到當前已建待售的住房相對較多,用好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
除了專項債券可用於收購存量商品房外,廖岷表示,還將對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支持的方向作出優化調整,適當減少新建規模,支持地方更多通過消化存量房的方式來籌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通過這兩項措施,既可以消化存量商品房,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平衡,又可以優化保障房的供給,滿足廣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廖岷表示,考慮到當前各地閒置未開發的土地相對較多,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存量土地,確有需要的地區也可以用於新增的土地儲備項目,「這項政策,既可以調節土地市場的供需關係,減少閒置土地,增強對土地供給的調控能力,又有利於緩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專項債等財政工具支持土地收儲、商品房收購併用於保障房,這實際上拓展了專項債的使用範圍,是財政支持房地產市場的重要體現,有利於盤活閒置存量土地、消化房地產庫存,改善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有助於化解房企流動性風險;當然,還要看到用作保障房,這是實實在在惠民生的舉措。
除此之外,稅收政策也將調整。廖岷表示,財政部正在抓緊研究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政策。下一步,還將進一步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調整優化相關稅收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重啟特別國債補充銀行資本
此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透露,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而這次財政部發布會上則明確主要通過特別國債資金「注資」。
廖岷表示,根據國務院授權,財政部負責集中統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其中就包括建立國有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和動態調整機制。財政部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積極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等渠道籌集資金,穩妥有序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
「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啟動。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金融管理部門成立了跨部門工作機制,為各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加快完成相關工作提供高效服務。目前,我們正在等待各家銀行提交資本補充具體方案,各項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另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作為上市銀行,各家銀行具體的資本補充計劃將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依法地進行信息披露。」廖岷說。
廖岷在會上表示,當前,工、農、中、建、交、郵儲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經營整體穩健,資產質量也很穩定,撥備計提充足,按照國際最佳實踐標準,主要指標均處於「健康區間」。其中,所有者權益持續增加,截至2024年6月末達到15.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9%;資本實力相對充足,截至2024年6月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2.3%。
多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主要來自利潤,而近些年銀行利潤縮窄,這一方面受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影響,也跟疫情之後給困難企業普惠貸款壞帳率上升有關,而一些中間業務也提倡銀行降費讓利,這使得銀行靠自身難以完全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因此國家再次出手。
這也意味著,繼上世紀90年代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為四大行注資之後,這項工具時隔26年再次被重啟。而具體發行特別國債金額則有待後續明確,有專家預期在1萬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