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這些清明節習俗,記得早早告訴孩子

2023-04-04     老張育兒

原標題:清明將至,這些清明節習俗,記得早早告訴孩子

周末帶孩子逛街,看到有賣祭祀用品的地方,他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當時覺得特別尷尬,恨不得用腳扣出三室一廳呢。孩子的表現,也側面說了做父母的教育失職。

「媽媽,這些錢有好幾個零,咱們買一些花吧?」

「爸爸,這些金色的元寶多好看,咱們帶回家吧?」

「媽媽,這些……」

聽著孩子的話,當時就覺得無地自容,即將步入小學的他,對這些祭祀用品沒有任何概念,只是覺得好玩、好看,字裡行間都是好奇。這一刻,才意識到教育的匱乏,平時光注重課本上的知識,忽略了傳統文化的教育。

清明將至,它的由來,孩子知道嗎?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孩子不知道清明從何而來,關於清明的習俗更是一無所知。這一刻,突然無比懷念自己小時候,依偎在爺爺奶奶身邊,聽他們講述關於清明的小故事。

清明節,又稱之為寒食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關於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據說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在外,餓到快要不行的時候,介子推割肉煮湯給他喝,才讓晉文公躲過死亡。

當然,一開始晉文公重耳並不知道這是介子推的肉。若是知道的話,相信他也不會喝,因為晉文公心地善良。後來上位,重耳賞賜了所有陪他共渡難關的功臣,但介子推卻選擇帶母親隱居山野。

一心想要報恩的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結果用火燒山,結果母子二人不幸喪命於此。雖說晉文公的初衷是好的,但畢竟釀成了嚴重的後果,所以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所謂的「清明節」,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清明將至,它的習俗,孩子又知道多少呢?

了解了清明的由來,作為傳統節日,孩子們對它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希望接下來的介紹,孩子們都能用心學習,並且將這些傳統習俗都印刻在腦海中。將來有機會,可以講給自己的小夥伴聽。

習俗一:掃墓

要說清明節最傳統的習俗,那肯定是掃墓,這一天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要緬懷先人,緬懷那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和烈士。

掃墓,就是用後人的方式,去表達對先輩的懷念之情,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得幸福。也讓他們知道:不管過去多久,都不會被忘記,永遠活在大家的心裡。

作為延續多年的傳統習俗,掃墓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常規順序不能出錯、不能嬉笑怒罵、著裝顏色不能過於明艷、白色菊花最適合祭拜逝者。

習俗二:踏青

清明,一般在冬至後的108天,正處在萬物吐故納新的好時節,所以特別適合外出遊玩,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踏青」。

恰好春暖花開,帶著孩子和家人先去祭祖,讓他們心懷感恩。等祭祖流程結束後,再帶他們一起踏春,近距離的感受大自然。就連空氣中,都是小草的清新,和花卉的香味。

如何讓踏青變得更有意義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踏青的項目,多去體驗不同的戶外活動。沉悶了一冬天,是時候讓自己動起來,仰起脖子放風箏;或者跟家人一起爬山,都很不錯。

習俗三:飲食

既然是傳統節日,那飲食方面,肯定也會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悲催的是,很多95後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清明要吃什麼,如何告訴孩子呢?

關於飲食,每個地區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和習俗。江南一帶,每到清明節前後,都會有吃「青糰子」的的習俗,不僅顏色濃烈,而且口感軟糯,特別應景,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食物。

北方地區,清明節有吃饊子的習俗,這是一種油炸麵食,外焦里嫩不說,形狀還特別好看。另外,很多地區還有吃雞蛋的習俗,而且會在蛋殼表面塗顏色,俗稱「五彩蛋」。

清明時節,讓孩子感知生命

除了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之外,清明節最好的教育主體,應該從「生命」開始。尤其是帶孩子祭祖的時候,讓他們了解生老病死,並且學會感恩。因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

很多父母比較忌諱,總覺得跟孩子聊生死話題有些不合適。但其實,越早跟他們聊這個話題,越能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貴。當然要結合他們的年齡,以及理解能力,畢竟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3a3f9aec270dd124d51af183ba6d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