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獲獎了,大家都在聊徐崢,可我想談文牧野

2023-03-23     小新娛樂趣聞

原標題:《我不是藥神》獲獎了,大家都在聊徐崢,可我想談文牧野

《我不是藥神》得獎,人人都在談徐崢,我卻要談文牧野,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文牧野就是這樣一個時刻保持清醒、勇往直前的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出名世人皆知

文牧野是誰?

而文牧野正是這部電影的導演。

一個名不見經傳、個人信息極少的導演,傳遞著怎樣的價值觀?

回首《我不是藥神》,每一個小人物都是一個鮮活的存在。

呂受益為了家人和孩子,拚命尋找生存之道。而他開闢的這條人生之路,最終也沒能保住他的性命。

多少人在生活的低谷苦苦掙扎,竭盡全力卻依然無能為力,小人物的悲哀也是千萬人的悲哀。

黃毛,從一開始的搶藥,到最後為藥而死。那一刻,沒有人不流下悲痛的淚水。真性情的人,總是裝出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

就連劇中賣假藥的反派張長林,也有忠心耿耿的一面。不管警察怎麼審訊,都沒有出賣任何人。

這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飽受爭議的一面,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才讓人顯得更加生動。

導演傳達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全黑或全白,而是要讓大家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之光。

對人性的細緻把握,情節的震撼推進,對社會題材近乎完美的詮釋,讓他的處女作登峰造極。

在金雞獎頒獎典禮上,文牧野是這樣說的:

「我的老師曾對我說,『牧野,拍完《藥神》之後,一定要記住,要以出道的精神繼續拍下一部影片』。我一定會做到這一點的。」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成名,天下皆知。其實,文牧野的精神一直很純潔。

純粹的學生和純粹的現實

文牧野曾經是個怎樣的人?

網上關於他的信息很少。

我只是略知一二,他在學校的時候,學習成績特別差,從小到大都是倒數第一。高考考了290分,三本考上了二專。

後來想拍電影,就想去電影學院。我已經考了三次了,上次是因為少數骨幹的身份,以降低分數線的方式考上了電影學院。

就是這樣一個老師眼中的差生,卻拍出了幾十億票房的電影。

其實自從他考上了電影學院,我們就可以從他的身上找到一些對事情的執著,一種自我的堅持。

其實早在《我不是藥神》播出之前,文牧野就已經進入了觀眾的視線。

故事講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主人公一家遭遇嚴重車禍,妻子當場死亡,女兒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急需20萬救命錢。將陳永發的屍體倒賣給陳永發死去的兒子進行鬼婚的悲慘故事。

這部現實主義短片展現了底層人物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死存亡」事件的無奈與抉擇,通過特寫鏡頭將主人公內心的痛苦與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

求醫的困境,生死的揣測,人性的溫暖,讓這部影片真正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不管是《我不是藥神》還是《安魂曲》,文牧野始終著眼於現實的土壤,展現底層普通人的困境和辛酸與無奈。

人生是悲喜劇,電影是人生的濃縮。

簡單地談論生活的好壞,不足以涵蓋生活的全貌。而文牧野,正以他獨到的理解和堅持,向大家展示著純粹的現實。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不為喜劇而喜劇、不為感動而感動的人的存在,我們才能抒發內心的共鳴,才能看到這樣赤裸裸卻無比生動的現實。

出名很容易,但是做一個純粹的人,做一件純粹的事,真的很值得敬佩。

當你做任何事情時,你不能只移動自己。

他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主義——現實主義。

因此,為了實現他的寫實主義,他花了兩年時間寫了《藥神》的劇本。

給人物足夠的弧光,給人物歸屬感,給觀眾代入感,讓劇情真實而不乏味,情感震撼但不單調。

文牧野一直專心拍電影。他很清楚,一部作品不應該只打動自己,而應該帶給觀眾一些東西。

他一直認為電影需要三性的統一,即娛樂性、社會性和靈魂的融合,這也是他的作品所遵循的原則。

他曾說:「娛樂性是觀眾能繼續看你電影的樂趣,越娛樂性我就越能跟著你看到底。但觀眾不能只求娛樂性,有兩個層次的訴求叫做社交和精神上的。」

所謂的大片製作,不一定非得有大牌明星。

而是從劇本到導演,再到電影本身,都要體現良心製作。

社會題材的電影永遠不能只觸及自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需要導演靜下心來探索。

事實上,這同樣適用於我們每個人。

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不應該只觸摸自己。

努力是應該的,沒什麼可夸的。如果能給別人帶來一些更好的影響,說不定才是真正值得表揚的地方。

長期以來,文牧野的形象一直是沉著冷靜、不容置疑。而我們每個人,在任何行業,都應該如此,不爭不搶,不爭功勞,懷著一顆沉下的心做事。

「做好事不求回報」。

畢竟,真實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2e4bc8583c172ce8c98f5b8789f56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