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四十萬匈奴人的包圍,劉邦怎樣順利脫險?

2022-07-1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面對四十萬匈奴人的包圍,劉邦怎樣順利脫險?

有一種戰爭,從理論上說只許獲勝,不許失敗,那就是皇帝的御駕親征。如果失敗了,最嚴重的情況皇帝陣亡,天下無主,社稷瀕危;即使全身而退,統治者的威望也會受到沉重打擊,老百姓會想:原來皇帝也沒有宣傳中那麼神,打仗照樣也有輸的時候,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天子,他的部隊也不是所謂的王師。老天爺的兒子難道就這麼水?連凡夫俗子都干不過?所以皇帝一般不會輕易出征,往往是找將領代勞,除非他有必勝的把握,或者具備高度的自信。在歷史上,明成祖五征漠北,康熙三征噶爾丹,都是高光時刻。像劉備夷陵之戰、苻堅淝水之戰、楊廣高句麗之戰、趙光義高粱河之戰,都淪為後世的笑柄。

作為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幾乎是劉邦的家常便飯。他登基之後,雖然已是五六十歲的老漢了,常常還要御駕親征。漢高祖七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單于帶領四十萬大軍南下,攻至太原、晉陽一帶。劉老漢率領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想要一舉平息叛亂,解決匈奴問題。當時匈奴總共也就一兩百萬人口,這四十萬基本上是能夠動用的所有軍隊了,劉邦不說全殲,即使幹掉一半,邊境至少也能消停個十幾年。太子劉盈從來沒有上過戰場,與其把問題留給下一屆領導人,還不如自己解決了。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北方天氣寒冷,有十分之二、三的士兵凍傷,具體數量在六到九萬左右,因為劉邦總共帶了三十多萬人。

戰役初期,漢軍屢屢獲勝,韓王信的軍隊遭受重創,部將王喜被殺。匈奴雖然也出兵相助,仍然無法挽回失敗的命運。劉邦率領漢軍北上,來到了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白登山就位於大同市區東北,現在已經修建了國家滑雪場,有關部門在山上留下石碑,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是白登山之戰的發生地。

因為從來沒有和匈奴主力打過仗,劉邦派了十幾批使者前往敵營,表面上是外交,實際上是為了探聽虛實,看看匈奴軍隊的戰鬥力怎麼樣,到底能不能打。來了這麼多人,冒頓單于也知道劉邦醉翁之意不在酒,為了誘導漢軍,他把精兵強將都隱藏起來,只把老弱病殘留在顯眼之處。漢軍十幾批使臣看了,都建議劉邦趕緊率軍出擊,以我軍的實力,打匈奴人就像虐菜一樣。劉邦相信了,命令部隊向匈奴發起進攻,只有婁敬反對,他說我出使匈奴的時候,發現對方全都是羸弱的士卒,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想要埋伏奇兵爭取勝利。劉邦聽後很不耐煩,說婁敬膽子太小,蠱惑軍心,先關起來,等朕凱旋之後再收拾你。

劉邦中計後,果然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雙方僵持七天七夜,漢軍內無糧草,十分被動。周勃軍團與匈奴人發生激戰,並且立下了戰功,因為此戰過後,周勃晉升中央軍委副主席(太尉),跟隨他的其他將領也封侯爵,賞賜了很多封戶。儘管如此,還是無法逾越敵人的防線,把皇帝解救出來。劉邦被圍後,只是和匈奴對峙,他在山上,占據了地利,匈奴騎兵如果仰攻,發揮不出騎兵的優勢,而且一部分人被周勃牽制,很難一口氣將白登山上的漢軍吃掉。與其強攻,不如圍困,等劉邦糧草耗盡,不戰自潰。多年後,天下流傳著一句歌詞:「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說明形勢的確危急,漢軍斷糧之後,已經連拉開弓弦的力氣都沒有了。

毫無疑問,劉邦再次迎來生命中最危險的時刻,之前是鴻門宴,還有彭城、滎陽兵敗後的逃亡。他駐足山頂,望著一層又一層的匈奴騎兵,似乎插上翅膀也飛不出白登山,匈奴人按照馬匹的顏色管理部隊,西面的都騎白馬,北面的都騎黑馬,一看就是有組織、嚴格部署的。在此關鍵時刻,《史記》、《漢書》都說陳平獻上計謀,搞定了匈奴閼氏,幫助劉邦順利突圍。但計策內容十分隱秘,當時地球上就沒幾個人知道,等到司馬遷、班固的時代,掌握實情的幾乎沒有。

比較流行的版本是,陳平給閼氏送上了很多金銀珠寶,說劉邦知道漢軍打不過匈奴,已經派人前往長安,要把傾國傾城的美女都送來,獻給冒頓,請大單于高抬貴手。閼氏一聽,馬上就不幹了,漢朝人那麼多,顏值出色的不得成千上萬,競爭對手們來了,我的地位肯定不保,連忙勸單于解圍:你是草原上的老大,劉邦是農耕民族的老大,就算把他們消滅了,得了漢人的地盤,也不能放羊牧馬。而且劉邦被圍七天,軍隊也沒有大亂,說明有神靈相助。之前韓王信的部下與冒頓約定一起進攻,現在都沒有出現,單于懷疑其中有詐,是不是和漢軍有勾結。最後同意打開包圍圈的一角,放漢軍出去,當時正好起霧,劉邦趁機離開,順利脫險。

冒頓單于真是因為閼氏那幾個理由就把劉邦放了?不完全是。正如閼氏所言,漢匈之間的戰爭其實是游牧民族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與農耕民族展開的鬥爭,匈奴逐水草而居,經濟脆弱,遇到暴雪等自然災害,牲畜紛紛凍死,就不得不前往邊關掠奪糧食,延續種族生命。即使把漢軍全部殲滅了,漢朝人也會再立一個皇帝,繼續抵抗,匈奴人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得不償失,就算占領了中原,土地也無法用來放牧,人口也少,不可能直接統治。冒頓此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教訓一下漢朝軍隊,讓匈奴人知道漢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以前對趙國、對秦國儘管有好幾次大敗,但也不應該產生畏漢心理。第二是逼迫劉邦簽訂城下之盟,每年向匈奴提供糧食、金銀、絲綢等數額不菲的物資,滿足游牧民族的需求。每隔一段時間,他們也會大舉興兵入塞,劫掠城池,搶奪糧食、財富。

此次白登山之圍,讓劉邦明白漢軍實力與匈奴存在很大差距,他不可能像李牧那樣「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也無法像蒙恬一樣「卻匈奴七百餘里」。三年反秦戰爭,四年楚漢戰爭,登基後對異姓諸侯王的戰爭,使中國戶口銳減、民生凋敝。當看到蕭何把未央宮修得富麗堂皇,劉邦怒批道:「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逐漸強盛,先後擊敗東胡、大月氏,並非中原能敵。他釋放了婁敬,主動賠禮道歉,封為關內侯,採納和親政策,與匈奴人搞好關係,每年贈送大量物資錢財,換取邊境上相對的和平,為經濟恢復、人口繁衍爭取時間。呂后聽說要把魯元公主嫁給冒頓,每天都以淚洗面,劉邦沒有辦法,他也捨不得寶貝女兒,就把一個宗室女封為公主,送給單于為妻。有觀點認為,和親政策早在白登之圍就已經許諾對方,否則冒頓不會輕易放人,史書不過是借婁敬之口體面地說出來,怕影響皇帝的威望。

可以說此次劉邦御駕親征的失敗,直接推動漢朝更改對匈政策,並被呂后、文帝、景帝所繼承。白登山之戰成為了陰影,使臣民感到恐懼,不敢輕易對匈奴言戰。劉邦駕崩後,冒頓單于致書呂后,出言不遜,說自己寡居,呂太后也剛剛沒了丈夫,兩人都不快樂,不如結為夫婦如何?各取所需,大家都快樂了!呂后聞言大怒,赤裸裸的調戲呀!想要出兵討伐。樊噲自告奮勇,請朝廷給他十萬大軍教匈奴做人,遭到季布還有其他將領的反對:「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高皇帝能力這麼強,軍隊這麼多,尚且被匈奴包圍七天七夜,樊噲的軍事能力遠不如劉邦,妄言十萬大軍就可以踏平匈奴,吹牛本領不是一般強。而且匈奴和禽獸差不多,講出來的話不用太在意,就當有條狗在人面前狂吠一樣。呂后說算了吧,咱還是和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遂修書一封回復單于,說自己年老色衰,頭髮、牙齒都掉了好多,配不上大單于,處對象的事就算了吧,趕緊獻上良好的馬匹,供您驅使。在漢朝內部,呂后呼風喚雨,唯我獨尊,哪裡受過這樣的委屈。但在實力面前,也得卑躬屈膝。

漢文帝也十分頭疼匈奴,可惜國力孱弱,又有白登山的教訓,只能被動防禦,每次敵人進犯,等各路大軍趕到了,匈奴也把東西搶的差不多了。他非常懷念廉頗、李牧等歷史上的名將,如果這些人活著就好了!朕還憂慮什麼匈奴!馮唐給文帝潑冷水:就算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陛下也不會用好他們!文帝怒火攻心,揚長而去,冷靜下來詢問原因,馮唐說陛下執法過於嚴明,激勵得太少,懲罰得太多,雲中太守魏尚僅僅虛報殺敵六人,就被您下獄。漢文帝認為很有道理,派馮唐赦免魏尚,重新任命為雲中太守,馮唐也拜為車騎都尉。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f70abfe73ab6136c7f7c258af2f8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