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短視頻亂象,應形成跨部門、跨地區協同監管、分類分級監管的新型監管模式。各監管部門應明確職責分工,加強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同時,監管部門應根據短視頻內容的性質和影響程度,實施分類分級監管;要加強對短視頻平台的日常巡查和定期檢查,確保平台履行好主體責任。另外,監管部門還應加強與司法機關聯動,完善網絡治理機制。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小霞
當下,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已成為大眾娛樂、信息傳播的重要平台。然而,隨著短視頻行業的持續發展與擴張,販賣悲傷、編造矛盾、炮製爆款、製造對立等亂象層出不窮,嚴重擾亂了網絡生態,侵害了公眾利益。
短視頻亂象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監管難題?法律法規是否完善?平台的責任如何界定?監管部門在面對治理挑戰時,又該如何發力?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治理新挑戰,如何有效凈化短視頻生態,成為亟待社會共解的課題。
01
短視頻監管與治理存在三對矛盾
從深信不疑到基本不信,短視頻深度用戶李明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這都是被「騙」出來的經驗教訓。
「以前看到『貧困兒童求學難』的視頻時,不僅深受感動還準備捐款捐物,結果第二天類似的內容就頻繁推送,只是視頻中的孩子發生了變化。後來我才發現這些視頻竟然是同一批人製作的,利用公眾的同情心來騙取善款。」李明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剛開始他刷到一些女性被毆打或者兒媳婦給住院的老人吃泡麵等令人氣憤的視頻,也會在網上發聲譴責,結果發現很多是擺拍的虛假視頻,每次臉都被打得「啪啪響」。後來他開始審慎地對待每一條短視頻,不再盲目跟風,也不再輕易相信短視頻裡面的內容。
李明的故事並非孤例,近年來,短視頻平台上傳播虛假信息、展示不當行為和傳播錯誤觀念等亂象層出不窮。比如,有的博主為了博取流量,編造虛假的社會新聞,如「某地發生人販子搶小孩」「因網貸還不上跳樓」等,嚴重擾亂了公共秩序;有的博主則展示低俗、暴力等不良行為,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有的博主未經授權盜用他人作品或創意,侵犯了他人的版權和智慧財產權。
短視頻行業為何亂象頻發?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數字生態社會價值研究所所長莊家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短視頻監管與治理領域存在著三對矛盾。
平台管理和用戶自主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短視頻內容創作者多為普通用戶,享有合法範圍內的表達自由。另一方面,平台需設定管理邊界,避免過度干預。當用戶為追求關注度時,經常會發布極端或爭議性的內容以吸引眼球,因為即便是負面關注(「黑紅」)也被視為一種「紅」。這種狀況導致了平台監管與用戶表達自由之間的衝突。
用戶創新和治理滯後的矛盾。這是網際網路領域普遍的規律,但在短視頻領域尤為明顯。通常都是問題出現後(如擺拍或虛假視頻等),才會引發社會關注,產生諸多不良影響,隨後相關部門和平台介入進行治理。這種滯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用戶體驗與風險防控之間的矛盾。儘管大數據算法或能預測傳播不良信息的用戶,但這種做法可能會侵犯隱私,因為這需要對用戶的底層數據進行抓取,從而進行研判。此外,僅憑預測就對用戶採取限制措施也是不現實的,這就跟預判某人犯罪傾向比較高就提前逮捕他一樣。因此,這種預防措施不僅會影響用戶體驗,甚至還可能存在侵犯用戶隱私、歧視消費者等問題。
在治理難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時,短視頻行業的暴發之勢卻已不可阻擋。
「近幾年,短視頻行業發展得太快了,快的背後是問題和挑戰不斷湧現。」一位MCN機構創始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內容生產質量來看,市場快速擴張導致內容良莠不齊,隱性的泛娛樂化、消費主義傾向及「信息繭房」現象加劇,使得辨識與引導難度提升。
北京理工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基地研究員王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短視頻內容的海量性和即時性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網紅亂象」、打賞失度、違規營利、惡意營銷等問題比較突出。
從技術演進的挑戰來看,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的融入,使內容生態複雜化,真實性驗證與合規監管難度驟增,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短視頻行業中侵權現象高發。」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國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當前,短視頻行業版權保護意識不強,維權成本高、時間長等問題突出,未經授權使用、盜用、裁剪、遮擋原創者標識、掐頭去尾進行二次剪輯等情況非常普遍。
「可以說,短視頻亂象頻發不僅損害了公眾的權益和利益,還破壞了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對綜合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上述MCN機構創始人表示。
02
部門監管需與行業自律形成合力
針對短視頻亂象,我國已構建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為主體的法律法規體系,對違法違規的短視頻內容進行了界定和處罰。
業內人士指出,在法律層面,當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與強化司法。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針對短視頻亂象,一方面,司法機關應在我國現行法律的框架之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司法審判標準,比如,虛假信息的界定、行為入刑的標準等。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在法律法規層面已在積極治理短視頻傳播中的亂象,但仍存在法律制度滯後、法治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與司法解釋。
「應借鑑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立法實際和反網絡暴力的需要,制定系列法律法規,完善現行法中的法律條款,形成預防懲治網絡暴力的完整法律體系。」肖颯指出,還需要加強與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
「與此同時,要大力推廣應用《網際網路廣告管理辦法》,並在落地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國家廣告類法律體系。」張國棟表示,有關部門應以上述法律為利劍,明確用語的定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監管層面,針對短視頻領域的特殊性,需要提升跨平台的治理能力。」莊家熾指出,當前網絡治理形勢較為複雜,單個平台的力量有限。因此,監管機構需要從更高層面統籌協調各平台之間的合作,共同預防網絡亂象的發生。
多位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此前,中央網信辦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虛假信息、低俗內容等問題,短視頻亂象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針對短視頻亂象,應形成跨部門、跨地區協同監管、分類分級監管的新型監管模式。各監管部門應明確職責分工,加強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同時,監管部門應根據短視頻內容的性質和影響程度,實施分類分級監管;要加強對短視頻平台的日常巡查和定期檢查,確保平台履行好主體責任。另外,監管部門還應加強與司法機關聯動,完善網絡治理機制。
平台作為短視頻內容傳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重要的審核把關責任。
王磊表示,平台作為內容審查主體應當積極響應監管需求,建立短視頻綜合審查機制,主動承擔短視頻審查義務,嚴禁違法、低俗、暴力等內容傳播,確保上傳的視頻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同時,要通過優化推薦算法等方式,融入公共價值,避免過度個性化推薦導致的「信息繭房」效應,防止不良內容擴散。此外,還可以加強對AI審核技術的研發,以此規避當前AI審核可能存在的局限。
「同時,要主動建立短視頻社區倫理政策,通過細緻的、考慮全面的文本,明確視頻內容生產者的行為界線;建立、優化普通用戶投訴—內容生產者申訴—運營商處理的程序;隨時對違背倫理準則的視頻進行處理。」張國棟表示。
「內容創作者在創作時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參考平台公約,尊重他人的智慧財產權,不製作或傳播違法違規內容。」王磊認為,作為內容的直接生產者,創作者應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積極傳播正能量,倡導健康的社會風尚。
用戶既是短視頻的生產者、使用者,同時也是短視頻的監督者。在王磊看來,用戶應不斷提高自身辨別能力,不輕信未經證實的信息,不傳播虛假或有害內容。對於發現的不良內容,用戶應積極向平台反饋,共同維護網絡環境。
對於短視頻傳播中的倫理失范問題,張國棟認為,當前主要依靠政府治理,如政府發布強制性禁令、約談平台管理者、責令短期下架整改甚至關停相關平台等,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治理方法有一定的威懾力並起到了作用,但其屬於補救性措施的事後治理,在對相應問題進行事後治理時,倫理失范問題對社會和個人的危害已經形成。所以,短視頻傳播倫理失范問題的解決,更需要建構倫理自律機制。
業內表示,整治短視頻亂象,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須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通過政府、平台、社會、個人等多方協同,形成合力,方能「去除糟粕」,沉澱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