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取「挖」聲一片,爆火童謠《小小花園》緣何收穫流量狂歡

2023-05-25     深度文娛

原標題:聽取「挖」聲一片,爆火童謠《小小花園》緣何收穫流量狂歡

「在小小的花園裡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在大大的花園裡面挖呀挖呀挖,種大大的種子開大大的花。」如果你最近還沒有聽過這首《小小花園》,那你就真的out了。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與淄博燒烤一併走紅的,還有短視頻平台上唱著「挖呀挖」的黃老師,隨著假日過去,人們逐漸回歸正常工作生活,淄博燒烤的熱度也隨之降低,而「挖呀挖」的熱度卻有增無減。

唱著「挖呀挖」的黃老師更是受到了湖北隨州文旅局邀請,在隨州銀杏谷實地演唱《小小花園》,開始了新一波的線下變現之旅。

《小小花園》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爆火基因」?成為業界最為關心的事情。

那些曾經走紅的童謠都逃不出「耳蟲效應」

事實上,「挖呀挖」並不是近年來首個走紅的童謠。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童謠在大街小巷實現了「洗腦式」傳播。

早在2018年,一曲《我們一起學貓叫》在網上走紅。可愛又魔性的歌詞「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不僅征服了眾多「鏟屎官」,也征服了廣大網友,一度成為經久不衰的網絡神曲。

2021年夏天,蜜雪冰城的主題曲「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隨著「奶茶社交」和店鋪的極速擴張傳遍了街頭巷尾。

在祖國各地,人們聽到這熟悉的旋律都會會心一笑:你聽,是蜜雪冰城主題曲!

網友還自發創作了不計其數的改編版本,讓蜜雪冰城提前實現了在全世界「開分店」的願望。

而這些爆火的歌曲共性特徵非常明顯。

用詞簡單。沒有任何複雜的詞彙,花園」「貓貓」「甜蜜蜜」等淺顯的詞彙都帶有明顯的童趣色彩。

旋律明快。以《小小花園》為例,這首歌的音程非常簡單。即便是五音不全的人,在聽過一遍旋律之後也能不自覺地跟著唱起來。

重複性強。整段歌詞表達的中心思想也很易於理解。幾句朗朗上口的話語以易學習的旋律反覆重複,使人聽著不需要大腦思考與再加工,便能形成自動化反應。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簡單明快的童謠和此前的廣告「送禮就送腦白金」「恆源祥,羊羊羊」「沒事兒就吃溜溜梅」等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不斷地進行歌詞以及曲調的重複,強化記憶點,占據用戶心智。

而這些在心理學中也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做「耳蟲效應」。意思就是大腦中迴蕩的音樂就像趕不走的蟲子,學者稱之為「認知瘙癢」。

比如說我們看到「蚊子」這兩個字耳畔就會響起嗡嗡嗡的聲音,看到蜜雪冰城,則自動響起洗腦旋律。

足夠簡單,足夠洗腦。

治癒系跟唱:一場奔赴童年的簡單快樂

於職場內卷日益加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當代青年而言,歡樂的節奏、有趣的動作,兒歌的反覆吟誦可以帶來一種回歸童年、無憂無慮的快樂。

歌詞其中所表達的耕耘、收穫等元素,也喚起了人們對田園治癒、自然生活的渴望。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視頻博主對成年人熱衷傳播「挖呀挖」的現象進行調侃,分別模仿了不同年齡階段的用戶在聽到「挖呀挖」時的反應。

在視頻中,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聽到《小小花園》均表示不置可否,甚至覺得幼稚。只有已經遠離童年生活許久的大學生樂此不疲地模仿其中的歌詞和動作,享受著一種「清澈而愚蠢」的快樂。

而更多已經走向社會的成年人更是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模仿,在重溫「幼兒園歌曲」的同時收穫一種低齡卻純粹的放鬆,沖淡作為打工人的勞碌與疲憊。

從本質上來講,雖然時光飛逝,但是人們對童年的懷念和追憶卻永遠不會消失。

用"童年回溯"療愈現實生活,這也是「挖呀挖呀挖」兒歌視頻能夠引發人們強烈共鳴和傳播的原因之一。

隨著人們漸漸長大,童年的回憶也越來越模糊,現實重壓卻不斷襲來。觀看「挖呀挖呀挖」兒歌視頻並跟唱,本身既是一種對童年的懷念和緬懷,也是對生活壓力的片刻逃離。

可以說,「挖呀挖」的跟唱中既有新奇的調侃,同樣也承載著網友情緒的宣洩。在這首童謠中做一會兒"孩子",享受幾十秒的溫柔與關注,已經是很多疲於奔命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求之不得的。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影視劇中多喜歡用童謠作為配樂的一大原因。

對以80後、90後、00後為主體的劇集受眾而言,經典的童謠更能喚起他們的青春記憶。劇集可以以一種童年濾鏡的方式和觀眾建立情感連接,也更容易營造劇集的記憶點和討論熱點,為劇集帶來流量。

在《隱秘的角落》中,憑藉歌詞和劇情的無縫銜接,觀眾戲稱這部高分懸疑劇成功將《小白船》變成了一曲恐怖童謠。

隨後,在辛爽導演的《漫長的季節》中,再次採用了這一創作手法。人人皆能歌的童謠《小星星》變成了大爺性侵、控制養女的變態"緊箍咒"。

和觀眾之間的童謠「玩梗」,也成為該劇在內容品質、主創陣容、題材方面頻頻登上熱搜話題的原因之一。

歌詞重複、節奏感強、旋律簡單、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和跟唱,也大大降低了公眾的參與門檻。《小小花園》的流量生命,在成年人的集體改編中得到了進一步延續。

廣大網友根據自己的職業對《小小花園》進行了「二創」,不管是教師、醫生、警察行業還是設計、公關、媒體等,網友們紛紛大顯神通,大開腦洞,一起參與了《小小花園》的多維度創作,進一步助推了「挖呀挖」的破圈傳播。

打工人版本的《小小花園》以自嘲的語氣道出了生活的辛酸:「我在小小的公司,爬啊爬啊爬,掙得少少的工資,不夠花」。

建築工版本的《小小花園》則帶有警示意味的幽默感:「挖呀挖呀挖,挖到光纜要賠一十三萬八」。

一位挖掘機司機曬出夜晚施工的照片,並留言稱「在小小的工地裡面挖呀挖呀挖,掙小小的工資給我媳婦花」,既有工作的艱辛,也有愛情的甜蜜。

緊接著,政務新媒體也緊隨其後,不少中字頭、國字頭的媒體也加入其中,@中國石油,@中國中鐵,@中國船舶,@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官方視頻號紛紛「入坑」。

有平台以「國家隊出手了」為題,匯聚了包括交警版、反詐版、消防版、稅務版等在內的一系列政務新媒體短視頻版本。好的作品忍不住令人眼前一亮,為政務新媒體狂拉一波接地氣的好感。

比如「在深深的地底下挖呀挖呀挖,接長長的電纜送電到你家」,這是@南方電網在自述其工作。

「在這麼多的電話號碼里挖呀挖呀挖,總有幾個上當的小傻瓜」,這是「反詐版」在給受眾扒開各種網絡騙局。

「在月球的表面上挖呀挖呀挖,表取和鑽取一步都不落,1731克的月壤帶回了家」,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自述奔月曆程。

「在遼闊的沙漠挖呀挖呀挖,光伏板下變綠洲滋潤千萬家」,這是國家電投在對工作進行生動有趣的科普。

特別是一些重工型企業根據《小小花園》創作了視頻,硬核的畫面配上童趣的歌詞,一種強烈的反差感顛覆了網友心中往日嚴肅神秘的形象,也進一步推動了《小小花園》的創作熱潮。

背後的隱憂:童謠代際斷層的尷尬本質

而在《小小花園》出圈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背後所傳遞的隱憂。

那就是中國童謠已經出現了代際斷層。

當下的童謠市場,可以用「供需失衡」來形容。

一方面是童謠需求空前強烈。另一方面,霸占歌單的童謠不是英文兒歌就是創作超過數十年的老歌。

一些廣為流傳的經典旋律,《兩隻老虎》《小兔子乖乖》已經是100多年前的作品,《賣報歌》是1934年的,《讓我們盪起雙槳》是1955年的,穿花衣的《小燕子》從1957年飛到現在,《春天在哪裡》也是1981年的老歌了,距今已有42年之久。

顯而易見,當下童謠創作並沒有跟上時代。譬如此前中小學生中口口相傳的歌曲竟然是《孤勇者》,而不是每年創作的新兒歌。

各中小學教授或學生自發跟唱的也都是"聽我說謝謝你""你笑起來真好看""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噠啦嘀嗒啦"等短視頻歌曲。

"成年人唱兒歌解壓,兒童唱成人歌曲解悶"的弔詭現象既根源於中國童謠青黃不接、快餐化的創作現狀,也在於童謠的普及路徑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兒童更多的是跟隨網絡媒體平台追逐潮流。

而這也為《小小花園》的持續流行進一步提供了土壤,畢竟在下一款「爆款童謠」出現之前,人們並沒有其他過多的選擇。

一曲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謠背後藏著深刻的社會現實,其背後既有成年人渴望逃離現實,在童謠中尋求片刻治癒的心酸;也有音樂創作凋零,童謠更是青黃不接的尷尬境遇。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小花園》留給業內人士的,既有流量熱點,亦有反思鞭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09e275f29238aa0ca89de945e2d4b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