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山抒懷》

2019-10-31   白浪情之友

《金剛山抒懷》

李仲田


《金崗山抒懷》

文/李仲田

當年,我們連隊駐紮在丹江口東郊的金剛山下,2010年,在闊別軍營37年的陽春三月,我們一行7人迎著歲月的風塵,千里跋涉,再一次來到丹江口,來到金剛山,然而,此時的金剛山下,歷經40年的滄桑歲月,早已是商賈雲集,遍地高樓,為尋找老連隊的舊址,我們從兩座樓的中間一條小路登上了金剛山,找到了當年的山洞,才確定了老年隊的準確位置。

站在松柏的蔽日,滿目蔥蘢的金剛山上,望著近在咫尺的老連隊的舊址,一種物易人非的傷感立刻湧上了我的心頭。往事縈懷,我潸然淚下,這就是我們生活戰鬥將近4年的地方。四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在這裡,戰友們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在這裡我們撒下多少愛,收穫了多少情,春更夏遞,秋去冬來,歲月更迭中,我們送走了多少個燦爛的晚霞,迎來了多少個沸騰的黎明。幾度春風,幾度秋雨,春風秋雨中,我們度過了多少激情的歲月和難忘的時光,然而今天,我們又來到了這裡,卻再也看不到當年的情景,再也看不到首長和戰友們的歡聲笑語,再也看不到將士們整裝待發的身影,再也聽不到籃球場上生龍活虎的吶喊。再也聽不到響徹軍營嘹亮的歌聲。

湖北歸來,我心潮逐浪,久久難平,對軍營刻骨的眷戀和對戰友深深的思念,促使我拙筆寫下了《金剛山抒懷》。

《金剛山抒懷》

文/李仲田

像兒女找到了離散的慈母,

像遊子看見了久別的家園,

懷著急切的期盼,

我登上了金剛山。

思緒,在久遠的記憶中尋覓,

目光,在林立的高樓間留連。

歲月無情,

磨平了我們青春的印記,

歷史塵封,

掩去了戰士昔日的營盤。

只有金剛山依舊巍然聳立,

彎延九曲蒼勁偉岸,

蒼松翠柏蔽日遮天。

山下的公園裡,

到處可見孩子們天真的笑臉,

到處可見年邁人休閒的安然。

有誰還記得,四十年前,

這裡曾經軍號聲聲,紅星閃閃,

這裡曾經綠色如潮,馬躍人歡。

英雄的鐵道兵兒女,

肩負著共和國的重託,

懷揣著人民的期盼,

八十三萬大軍鏖戰群山。

風裡闖,雨里鑽,

戰酷暑,斗嚴寒,

鬼門關前眉不皺,

赴湯蹈火若等閒,

熱血染紅錚錚骨,

汗水溶透萬重山。

才換來,山變低,路變短,

天更藍,水更甜,

汽笛聲聲,鋼龍飛馳,

荒山染綠,人民歡顏。

號角聲聲猶在耳,

彈指已過四十年。

啊!四十年星移斗轉,

四十年望斷關山,

四十年心馳神往,

四十年夢繞魂牽。

我求過金秋南去的歸鴻,

我問過三春北飛的紫燕。

問紫燕可曾帶來故園的信息,

求歸鴻捎去我啼血的眷戀。

春更夏遞,楚天風雲在我夢中翻卷。

秋去冬來,我在心中千百次期盼。

何日再飲漢江水,

幾時再登金剛山。

今天哪!春風伴我到這裡,

千里來尋久別的家園。

我又踏上了這塊多情的土地,

我又看見了夢中百轉的山川,

我又聽見了親切的鄉音,

我又看見了金剛山的容顏,

我又看見了滔滔漢江水,

依舊波濤洶湧,滾滾向前

還記得我嗎?我問腳下的土地,

還認識我嗎?我問眼前的山巒。

我不是他鄉閒遊的散客,

也不是慕名來賞水游山

我是鄂西北的兒女呀!

四十載離別又回到了家園。

捧一把夢中土淚盈了雙眼,

喝—口漢江水乳樣的甘甜。

這土中還有我們青春的汗香,

這江水曾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漢江水呀!你千年流萬年淌,

你流走了歲月,流走了滄桑,

你流不走我們如痴的眷戀,

你流不走戰士如醉的衷腸。

金剛山哪!

我心中的聖山。

我真想伸出萬丈長臂,

把你緊緊的抱在胸前。

像親人相見道不完的離愁。

像情侶重逢說不盡的愛戀。

四年朝夕相處,

四年風雨共擔。

你知道我們的饑寒冷暖,

你了解戰士的苦樂悲歡。

你是我們無言的戰友,

你是往事不朽的證見。

你見證了血染的軍魂,

你見證了鐵打的肝膽,

你見證了風雨中的出征,

你見證了麗日下的凱旋,

你見證了火與血的洗禮,

你見證了生與死的考驗,

你見證了革命戰士責任的重大,

你見證了鐵道兵兒女使命的莊嚴

你唯一沒有見證的,

是流水的士兵和鐵打的營盤。

看見了你,我看見了不滅的軍魂,

我看見了赤誠的肝膽。

看見了滿山的松柏,

我看見了如潮的綠色,

啊!我看見了今日荊楚大地,巴山蜀水,

依舊軍旗獵獵,紅星閃閃,

千里襄渝,鐵流滾滾,

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再唱一首心中的讚歌,

給這塊多情的土地。

再敬一個久違的軍禮,

給這片秀美的山川。

這裡,是我青春的歸宿,

這裡,是我人生的起點。

金剛山哪!短暫相聚我們又要離別,

不要怨我們來去匆匆相聚苦短。

我們留給你的,

是不盡的相思和一生的眷戀。

和你為伍,我學會了堅強,

與你相伴,我懂得了彪悍。

不管人生的航船駛到哪裡,

我永遠會和你一樣,

風吹雨打,昂首挺立,

雪壓霜欺,寧折不彎。


作者介紹

李仲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人,1969年3月參軍入伍,服役於鐵道兵一師通信工程連。1973年因家庭突發重大變故,母病父亡,在本人的多次要求下,1973年3月,被批准退伍回到了家鄉。

1974年,本人受聘於當地公社畜牧獸醫站。十幾年後唯一的兒子考上了河北省重點中專,四年後面臨的就是購房、結婚、等多項巨大開支,只靠本人每月四十幾元的工資,無異於杯水車薪。為了父輩的責任,本人毅然辭職下海經商,商海打拚了整整10年,兒子娶妻生子,車房具備,本人也自感衣食無憂,遂不再經商,賦閒在家,有了時間,我開始尋找戰友,這也是幾十年來讓我魂牽夢繞,日夜縈懷的強烈期盼。不到一年,我找到了我們連隊的丰南籍幾乎所有的戰友,並在近十年中,我們相約三次重返湖北,再走襄渝線,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

由於自幼喜歡詩詞書畫,除了詩詞格律,本人對刻紙情有獨鍾,從畫稿、雕刻到裝裱,每日勤學不輟,潛心鑽研,作品除給一些約稿單位,大部分都是送給親朋好友和戰友,也算是一種老有所為陶冶情操的樂事吧!

編後:自我今年加入通信工程連微信群,我發現群中的李仲田老戰友,能詩能文,刻紙裝裱,樣樣精通。在群中我就開始關注他。這次戰友聚會,剛進賓館大門,我就認出他了,他跑步到了我跟前緊緊相抱,有一種相見恨往的感覺。在聚會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金剛山抒懷》,朗誦中他帶著懷念部隊過去住地——金崗山,由景想到了連隊,想到了培養教育的連首長,想到了親如兄弟的戰友,他含著淚水在回憶部隊的一切,在思念戰友情意。他的朗誦感動了參會戰友,被多次戰友的鼓掌聲打斷,他的朗誦也溝起參會戰友的共鳴。他重情重義給戰友們留下更多的回味和記憶。

*

美篇:顧太健《白浪情》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