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我有個大學同學是家裡的二胎,那個時候是不允許生二胎的。所以同學在出生後就被送去她大姑那兒,由大姑來撫養。等到她7歲的時候要上學了,政策也沒那麼嚴了,她才被父母接回家。可是回到家裡,哪裡都是陌生感,甚至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不過她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和父母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凡事都自己來,很少依賴父母。直到現在,她自己當了媽媽,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想讓孩子像她那樣。同學的父母當時確實也是不得已,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也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經常聽到要「富養孩子」,什麼是富養?給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富養嗎?其實在我看來,父母能陪伴孩子,看著孩子成長,就是最好的富養。
為什麼說陪伴對孩子很重要?
1. 陪伴有利於建立親子依戀關係
親子依戀關係,說的簡單點就是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這種依戀關係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他人是否有信任感,以及孩子的幸福程度。一般來講,那些能經常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親密的親子依戀關係。
2. 陪伴能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孩子一直哭鬧,你給什麼都不對,不知孩子到底想幹嘛;
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觸及你底線的事情,你說過不可以,孩子還是繼續犯;
……
其實這些說白了,就是因為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短,彼此都不夠了解對方。你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哭,孩子也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會惹你不開心。所以如果父母能多陪伴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就大概心裡有數,知道該從哪個方向引導;而孩子也能從父母身上了解規矩,規範行為。
3. 陪伴有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可能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因為從小就缺失父母的陪伴,所以很沒有安全感,而且也不容易相信他人。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而這種愛,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孩子會知道「爸爸媽媽最愛的是我,我是值得被愛的。」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安全感也越來越足。
家長以為的這些陪伴其實是錯誤的
1. 陪伴孩子就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其實很多家長缺少對孩子的陪伴也是不得已,畢竟還要賺錢養家嘛。然後他們就會通過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來補償,認為這樣也是可以代替陪伴的。其實真不是這樣,比起這些零食、玩具,孩子更希望爸爸媽媽能多陪陪自己。物質帶來的只是片刻的滿足,而父母的陪伴卻能帶給孩子永久的溫暖和愛。
2. 陪伴就是待在孩子旁邊
有些家長覺得很委屈,說「我怎麼沒有陪伴,我每天下班也會跟孩子待在一起啊。」這種所謂的「陪伴」其實就是家長待在孩子旁邊,孩子玩自己的,父母也玩自己的,彼此沒有交流。這不叫陪伴,頂多叫「陪著」。這樣的「陪伴」質量真的太低了,真正的高質量陪伴應該是加入到孩子的遊戲、活動中,和孩子多溝通、交流。
3. 陪伴是媽媽的事情
有多少爸爸覺得陪孩子就是媽媽的事情,自己就負責賺錢就好了。但是爸爸媽媽因為角色的不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爸爸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對孩子的社交技能發展、智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陪伴孩子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也要參與進來。
淘媽說:俗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作為對孩子最重要的人,一定不能缺席了他的成長。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可以不要玩具、好吃的,但他們真的不能沒有父母的陪伴。如果你也不想留下遺憾,從今天起就多陪陪孩子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wn5C3cBct9sAqDcT7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