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全年最熱的大暑和中伏,當風裡有了一絲清涼,便是每年的8月初,秋天已悄然而至。
今日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秋收冬藏,經過一夏的生產,秋天是果實孕育成熟的時候,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風不再是溫熱的了,終於有了涼爽的感覺。風吹落了樹葉,才知道秋天來了。
一葉知秋,萬物始肅。
二候白露降
天氣轉涼,白天熱氣尚未完全褪去,而夜晚溫度轉涼,日夜溫差加大,因此清晨地面和葉子上會有許多白白的露珠。秋屬金,對應白色,故而以白露稱謂秋天的露水。
三候寒蟬鳴
夏至時,「蜩始鳴」。蜩即夏蟬,叫聲清亮。螗為秋蟬,即寒蟬,小而綠,叫聲急促,立秋後,感受到陰氣,才開始鳴叫,俗稱「都了」。寒蟬鳴,秋色厲,都該了了。到了冬天,萬物肅殺,一切都了,便是「噤若寒蟬」了。
並不是秋天一到,暑氣全消,立秋以後,陰陽之氣交替,忽冷忽熱,三伏還有一末伏,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簡直比夏天還難熬。今年的末伏,從8月11日-20日,整個立秋節氣,仍然熱氣騰騰。這種氣候往往是早晚較涼,而中午酷熱難當,加上今年第四氣的「太陰濕土」,這個秋老虎是濕熱無比了。
都說春捂秋凍,意思說秋天來了,天氣轉涼,但是並不用馬上添加衣服。一方面,是這時候秋老虎還沒走,天氣還沒有真正涼下來,暑濕未去,急於加衣服卻把濕熱捂在身體里,不利健康;另一個是因為「秋收冬藏」,秋天主收斂,陽氣要收起來,這樣來年才有生髮的基礎。陽氣的收斂需要陰氣的制約,也就是需要適當地凍一凍,氣溫低,毛孔收縮,陽氣都得以收斂。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養陰養的好,體內陰所代表精、血、津液等物質就能在來年更好的化生為陽氣。所以,秋天開始,我們就要養精蓄銳,避免劇烈的情緒、運動和味道,少食辛辣。如果大量劇烈地運動,或是過早過多地添加衣物,就會陽氣過盛,大量出汗多而耗傷陰液,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秋收冬藏這一點,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似乎比現代人更懂得適應天地、氣候來生活。秋天到了,葉子大多落了,即便是四季長青的植物,也多是針狀葉子以減少水分(津液)的消耗,動物們也大多銷聲匿跡,不再活躍。反觀人類,卻常常想用空調暖氣來維護四季如春,不知四季變換和時節差異來盲目健身鍛鍊,秋冬吃過多辛溫食物謂之食補,在該收斂時卻仍然鼓吹激進......種種錯誤的觀念造成各種健康乃至生活問題而不自知。而這些錯誤觀念往往都是源於斷章取義,割裂教條不知辯證。實在是因為我們已經忘失和丟棄了這些先祖前輩總結出的經驗,迷信外力而不自省,有聰明而無智慧,以至於仍然過不好這人生。天人合一,與自然相和諧,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