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小王,自幼體弱多病。一個醫生一個說法,讓她也不知道該相信誰。前不久的一次看病,更是讓她失望。
那段時間,她經常便秘、發冷、無力,精神狀態也不好。由於無法正常工作生活,她走進了醫院。
然而,名目繁多的科室,讓她不知道該掛哪個科室的號。問導醫,但年輕的護士又怎麼能分得那麼清楚呢。面對長長的挂號隊伍,只能匆匆給她掛了一個內分泌科。
到了內分泌科,複雜的消化道症狀讓這位醫生無法準確把握是什麼病。於是,推薦她到內消化科看一看。
到了消化科,醫生給她開了調理的藥,也開了腸鏡檢查。
然而,大幾千塊花進去了,只是排除了沒有大病,依然沒有解決問題。
一個月工資進去了,問題沒解決,讓她非常失望。
此時的她,看到的醫生已經不那麼和藹可親,似乎都在盯著她的錢包。
不敢再想下去,她快步離開了醫院。
回到家後,她把事情的經過和好友說了。大家七嘴八舌吐槽之後,給她推薦了一個中醫。
這一次,她感受完全不一樣了:大夫並沒有急於下定論、開檢查。全程下來,甚至沒有說她是什麼病,只是讓她吃一副藥調理調理。
回家之後,她按照大夫的要求各種忌口和調理。沒想到,悄然間身體和以前不一樣了。
見到自己沒有病,越想那幾千塊錢越心疼。心裡,也對當初給她看病的醫生產生了懷疑。
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甚至,還有更糟的情況。那麼問題來了:同為治病救人,為何中醫醫患像朋友,而西醫如同水火?
首先,從看病體驗來看,西醫更注重的是診斷依據,因此可能很多醫生忽略了問診。
加上患者量大,更是無暇顧及每個人的感受。甚至,有的就診過程幾乎不讓患者說一句話。
這種感受,相信落在誰身上都不會滿意。
而中醫則不然,中醫要在「望聞問切」中找到線索。這樣一來,看病過程中勢必需要更多互動、傾聽以及安慰。
且不論結果如何,有句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這樣的過程如何能成「水火」?
其次,再看看醫治過程。中醫不直接追求結果,而西醫常常以結果論英雄。
中醫強調的是調理,比如「固本培元」。假設結果未達到預期,大多數人可能認為自己病得太重了,療程還不夠長、用藥還不夠猛。
西醫只注重結果嗎?當然也不是,過程也非常重要。但是,西醫的量化指標太清晰了。比如,大家認知中,闌尾炎手術結果是治癒。
隨著信息化流通越來越發達,大家知道的越來越多。因此,西醫的治療結果更為大家熟知。
疾病預期結果的廣為人知,就導致大家預期值很高。比如,前面提到的闌尾炎。在老百姓眼中,闌尾炎開刀就能治好。
至於說中間發生了失血、穿孔、感染或者人沒了,這些統統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就是個小手術。
正是因為期望值過高,如果結果不能如願就可能導致矛盾。
再次,中西醫花錢不同。中醫看病,不同病症、不同方劑差別很大。給患者的感覺,醫生很為患者著想。
而西醫都是明碼標價,一個超聲多少錢、一個CT多少錢,各個醫院幾乎沒有差別。
看病過程中,花費始終貫穿全程。因此,患者看病過程中一面擔心病情、一面擔心要花多少錢。
這裡要說一句:患者繳費都交給醫院了,價格也不是醫生定的。因此,不要把花錢賴在醫生身上。我們堅信,大多數醫生都是以醫治為本的。
作為一名醫生,客觀中立地講:中西醫並沒有孰優孰劣。二者是不同的體系,各自都有不同的擅長領域,不能直接比較。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脾虛濕氣重,中醫更有辦法。在這方面,西醫的辦法捉襟見肘;但假如一個人外傷大出血,西醫更能解決問題。
作為麻醉醫生,近些年也看到中醫技術逐漸在西醫中越來越多地發揮作用。比如,中醫的內關穴按壓控制術後噁心嘔吐。不僅效果好,也解決了藥占比的問題。
我們相信,隨著中西醫的相互了解,二者的結合將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另外,作為西醫,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狀:留給患者交流的時間太少了!很多醫院的門診,只有5分鐘接診時間。5分鐘夠幹什麼的?但是,患者太多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矛盾。
如果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分級診療、小病就地解決的問題;另外,得提升基層醫護人員待遇,讓醫護人員安心治病。
醫護人員都往大醫院跑了,誰留下來治病?
沒高水平醫護人員在基層治病,患者就得往大醫院跑,因此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實現合理分配,讓醫護人員都有時間來和患者交流,相信醫患矛盾也不會搞得這麼僵!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