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欠佳,哪些「因素」作祟?

2019-12-26     好藥師健康資訊

血糖,為什麼總是降不下來呢?


不論是在門診還是在糖尿病教育課堂上,糖尿病友向我諮詢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我的血糖為什麼總是降不下來,或老是忽高忽低?」這個問題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因為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涉及到飲食、運動、用藥、監測、心理等各個方面,具體到每個病人身上又不盡相同。那麼,這些影響血糖的因素歸納起來有哪些呢?


從因入手,消除抑鬱

糖尿病抑鬱症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多種多樣,如心境低落,對生活、工作、學習喪失興趣,精力減退,易疲勞,失眠、多夢,恐懼,頭痛,心煩意亂,注意力難以集中,厭世等。這些心理變化的產生一般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焦慮、恐懼:患者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又有多種併發症後,唯恐自己眼要瞎、腳要爛、腎要壞等,擔心對其今後的生活、學習、求職、婚姻等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感覺生活無望,產生焦慮和恐懼感。其實糖尿病並非如此可怕,只要早期診斷,在正規醫院接受治療,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併發症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享受人生。


(2)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影響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易產生不配合治療的想法,從而更加影響血糖控制,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實在不利於糖尿病的治療。血糖控制不佳者,應爭取醫生的幫助,分析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只有血糖控制改善,精神狀態才會得以改善,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


(3)胰島素:有些患者十分懼怕胰島素,認為一旦用上胰島素就有成癮性,而且天天打針太麻煩,怕痛,更怕他人誤以為「吸毒」等。其實臨床上提倡早期應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也不會成癮,加上現在先進的科技,可達到準確及無痛注射。至於他人的誤解不必太在意,把自己的身體料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4)低血糖:低血糖帶來的不適,如心慌、手抖、出汗、迫不及待地要吃東西等窘迫狀,使患者對「低血糖」產生恐懼感。所以,加強對低血糖的認識,加強血糖監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減少和避免低血糖的發生非常重要。


(5)經濟負擔:經濟上的困難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是患者中斷治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正規的治療,隨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完全可以把醫療費用降到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積極應對,調整心情

(1)心理治療:這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內心困惑、焦慮時,應向醫生、家人、朋友傾訴,爭取大家關心和幫助。此外,還要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學習班,訂閱糖尿病科普期刊,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與糖尿病鬥爭的方法,並多與其他患者交朋友,交流各自的經驗體會,向他們學習有益的防治手段,接觸孤獨無助感。這些都可增強與糖尿病鬥爭的信心和能力。


(2)積極參加體育鍛鍊: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於控制體重、血糖、血脂、血壓,也有利於驅散焦慮、抑鬱情緒。當你打完一套太極拳,當你練了瑜伽,當你行走在公園的小道上,當你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時……你會感到心情舒暢。


(3)藥物輔助治療:一些有嚴重抑鬱和焦慮情緒或自殺念頭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多賽平(多慮平)、丙米嗪、氯硝西泮(氯硝安定)、阿普唑侖、鹽酸氟西汀(百憂解)、帕羅西汀(賽樂特)等。


總之,血糖控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對血糖的控制。但只要找准原因,對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並非難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3EQG8BMH2_cNUgPU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