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百年荔枝別樣紅
轉自:中國網海峽頻道
【文字編輯:林錦旺、 路線繪製:陳伊銘、 供圖:永春農業農村局】
編者按: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繁衍生息、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的農業文化系統。
目前,泉州共有15項通過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為挖掘閩南優秀農耕文化,促進休閒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產業融合,陸續對泉州市農業文化遺產暨休閒農業精品線路進行推介。
本期農業文化遺產: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統
中國網福建訊 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統位於福建永春岵山鎮,該鎮的嶺頭、龍閣、磻溪、塘溪、鋪上、茂霞、和林、鋪下、南石、文溪、北溪等11個村使用「岵山荔枝」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區域範圍。
【走進「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統」】
閩南佳果「岵山荔枝」
【歷史悠久 宋朝已有種植】
岵山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從宋朝時期起便開始種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鎮域內現栽種有最老樹齡500多年的「荔枝樹王」。宋代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時,曾到永春第一名山——樂山的「聖泉」為民祈雨,時值荔枝成熟季節,鄉民採摘一串紅艷艷的岵山荔枝請他品嘗,蔡襄嘗過後稱嘆不已,並把岵山荔枝列為名種,載入其專著《荔枝譜》。明、清時期,永春已有荔枝栽培,文字記載始見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春州志》,其物產志中引用《閩大記》的記載介紹荔枝:「樹高二三丈,大可合抱,四時不凋,葉類冬青,花似木犀。閩產比南海、巴蜀尤殊。」並收錄介紹了永春首任知州杜昌丁的《署中手植荔枝詩》
永春現存有大量百年以上荔枝樹,僅岵山鎮就有百年以上荔枝樹1181株,均為明清期間種植的老樹。岵山荔枝面積3000畝約5萬株,產量1600噸, 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6400萬元。
百年荔枝樹
【地域特色明顯】
岵山鎮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日夜溫差大,有利於提高荔枝的總糖度;產區內土壤是呈微酸性的沙質紅壤地,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和微酸性,有利於養分積累;產區內溪流縱橫,荔枝多為獨立樹冠,日照充足,通風透光,有利於品質提高。
在下灶古民居群的左側,是岵山獨有的水岸美景——荔枝河岸。這裡是岵山母親河金溪的茂霞段,兩岸天然對稱分布的古荔枝樹,在生態護岸的銜接下,與碧波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讓這段河岸美得的充滿生機與靈氣。特別是夏天,荔枝成熟,紅綠相間,荔香浮動,讓人浮想聯翩。
荔枝河岸
幽深荔枝林
【品質獨特的「岵山晚荔」】
岵山鎮良好的生態條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明顯的地域特色造就了「岵山荔枝」獨特的品質特性:色澤鮮紅,皮薄核小,肉厚汁多,肉質細嫩,甜酸適度,香氣濃郁、爽滑可口,風味絕佳,品質上等。 感官特色:果皮呈鮮紅色,龜裂片凸起明顯,且色澤均勻一致,果實心臟或卵圓形,果肉白色,味甜汁多。
2012年,岵山荔枝已順利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正式命名為「岵山晚荔」,是泉州市首個通過認定的荔枝新品種。
【一年一度的「岵山荔枝節」】
每年7月小暑過後,也就是公曆7月12至30日左右,岵山荔枝就會進行豐收季節。
2012年開始,岵山鎮首屆荔枝節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荔枝節期間,遊客們可親自到荔枝公園參觀百年古荔枝樹豐收的盛況,更可親手採摘吃到最新鮮的岵山荔枝,還可以欣賞岵山專有的民俗文化演出和品嘗特色地方美食,給大家一場味覺、視覺、觸覺、聽覺的旅遊盛宴,可謂其樂無窮。
荔枝豐收季
【農遺文旅景點推介】
圍繞「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統」,永春將岵山荔枝主產區的相關古村落、古街進行整合,推出了「岵山古鎮茂霞村——和塘古街——下灶古民居群」的「百年荔枝別樣紅」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休閒景點。
【精品景點】茂霞村
茂霞村位於岵山鎮中心部,村域面積3.73平方公里,總人口2617人。2012年,茂霞村正式入選由國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評選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成為永春縣第一個國家級的古村落。
全村擁有百年以上具有閩南文化載體之稱的古厝70多座,還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綿延成片的荔枝園林,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閩南騎樓式古街和異彩紛呈的古民俗。古厝、古寨、古樹、古街、古民俗匯聚傳統村落,這,就是茂霞。
【精品景點】和塘古街
和塘古街,是鎮域內保留較為完整的一條修建於民國時期的騎樓式古街。古街全長2.5公里,連接塘溪村、茂霞村、和林村,1930年始建,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現整條古街恢復原來的商貿格局,小鎮人悠閒自得的買賣往來,讓整個古街呈現出一派怡然和諧之景。
因為古街兩側建築很多為華僑建的,這些華僑常年在海外謀生,受西方文化影響,古街建築風格也有了中西結合的特色。現今我們看到的古街基本保留的是民國時期的騎樓式建築,第一層基本上用作店面和生活空間,第二層則為臥室。建築格局上,除了保持閩南傳統紅磚灰瓦外,還融入了西式的羅馬柱式廊柱及雕刻柵欄。
【精品景點】下灶古民居群
下灶古民居群,是全鎮至今保留的面積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為明朝正德年間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來。現在的這片下灶古民居群為陳氏後代在上世紀30年代興建的,共7座。分別為金角堂、金國堂、聯興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
這些古厝的後代子孫繁衍至今有7代之多,現在這些子孫大部分在印尼、馬來亞、新加坡。雖遠隔千里,但偶有閒暇,親人僑胞們都會回祖厝看看,拜謁一下祖先。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過,房前稻田廣袤,屋後荔枝繁茂,顯示出傳統閩南建築背山臨田、環水植樹的建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