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因為兩個封建王朝末年的歷史,也常常有人會將它們放在一起對比,明粉、清粉各持一詞。
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以及「剃髮易服」、「慈禧西逃」影響下,推崇明朝的人更多,清華教授甚至說:明清易代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明王五十年前的萬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時期之一,緊隨而來的是明朝滅亡,這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朱棣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先後出現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多個經濟、文化高峰期,期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鄭和下西洋,向外宣揚國威時,也引入了西方文化。
明朝出現衰退是從明英宗時期開始的,朱祁鎮9歲繼位年齡尚小,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隨著張太后、元老重臣「三楊」死後更無人遏制宦官,王振還撤下太祖設下了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
明英宗對宦官十分信任,宦官加緊盤剝曠工,導致曠工起義,此時就埋下了嚴重的宦官隱患,明英宗又連續對瓦剌發動征討,王振更是慫恿明英宗親政,結果50萬人折損過半,明英宗還遭俘虜,「土木堡之變」也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宦官一直都是明朝隱患,到了明末還出現了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的宦官,崇禎帝朱由檢大力整治宦官,然而沒有宦官的遏制,東林黨再度崛起,這些士大夫繼續蠶食國庫,加上天災不斷,更是帶來了一場全國性饑荒。
朱由檢殫精竭慮,卻沒有動搖到封建體制的根本,他在位17年,就頒發了六次罪已詔,明亡似乎也成了一種必然,只是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明朝之後偏偏是清朝。
明朝軍事、科技都領先於世界,軍隊都裝備上了火槍,清朝大力推行「剃髮易服」,這些先進的科技也都慢慢消失了,「康乾盛世」時期,西方先進的技術已經傳入了清朝,但康熙、乾隆都覺得西方是「蠻夷之地」,大清朝怎麼能用蠻夷的東西,「康乾盛世」一過,清朝也開始走下坡路。
明清易代是歷史上趨勢,也是封建制度最後的掙扎,那麼明亡之時,世界各國都在做什麼呢?
1640年,明朝已經是岌岌可危,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內部的矛盾也非常尖銳,資本主義迅速崛起,新貴族愈發不能忍受封建王權,但查理一世始終堅持「君權神授」,於是內戰爆發,查理一世被斬首,然而新政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光榮革命」後,這才重新確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先後經過都鐸王朝和伊莉莎白女王時代,衝破了羅馬教廷的束縛,發展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19世紀也進入了英國擴張時代。
法國在明亡時期,也來到了路易十四親政時期,路易十四削弱貴族,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法國迎來了極盛,路易十五、十六又走向了衰弱,緊隨而至是法國大革命,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時代開啟。
總而言之,明清易代時期,歐洲也出現了一場巨大的變革,他們開始擺脫「君權神授」的幌子,在侵略當中發展了科技,英法兩國在海上逐鹿,沙皇俄國則充當了陸地上的憲兵角色。
俄國一直虎視眈眈黑龍江一帶,並駐紮在雅克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出兵雅克薩,此時俄的軍事實力並不是特彆強,康熙拿到了一定的優勢,但是只有康熙一撤兵,俄軍就捲土重來,清軍拿他們是毫無辦法,就提出了談判。
俄國雖然強硬,但此時又在跟鄂圖曼帝國爭奪黑暗出海口,不能同時兼顧兩邊,最終還是選擇了和談,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康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列強的野心和軍事能力,依舊自娛自樂,閉門造車。
康熙後期清朝就已經嚴重衰退,雍正繼位後十分勤政,又給大清續上了半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