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一段不健康的親密關係中,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健身博主周六野給了她的回答——6顆子宮肌瘤。
在原文中,她寫道:
周六野的敘述讓我想起了之前出圈的#丈夫對剛剖腹產的老婆大罵#的新聞。
仔細回溯整件事情後,背後的原因真真是令人怨憤又心酸。
這位產婦本不打算母乳喂養,醫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她做了催乳,結果半夜因漲奶發燒,丈夫知道後便想去找醫生理論,但沒有找到該醫生。
氣憤至極的丈夫將矛頭對準了因疼痛而哭泣的妻子。
「你是不是沒腦子?你再給我哭一個?」
旁邊的護士看不下去來勸說,「她剛做完手術,刀口還疼呢!」
丈夫毫無人性地回了一句:「她疼她死!」
就這樣,產婦硬生生忍受了三小時的辱罵。
該帖一出,立刻上了熱搜,網友們也紛紛為產婦鳴不平。
「兒奔生,娘奔死」,從古至今誰人不知產婦生子無異於鬼門關前走一遭。
不求丈夫能痛哭流涕心疼妻子的付出,但至少要把對方、把自己當作人看待。
即使是平常人,被罵三小時,內心也容易被蒙上一層陰影。何況是剛剛開刀生下孩子的產婦,刀口還沒癒合,卻被最親的人剜了另一刀。
肚子上的傷疤會慢慢癒合,最多留下一條凹凸的傷疤,但那些辱罵聲、嫌棄的肢體語言,會一直纏繞在產婦心口,難以繞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尤其是女孩子們:你為什麼想要生孩子?
是愛他就要給他生孩子?還是單純地想要孩子?
無論何種原因,希望女性在生產前,都要了解清楚「生產對女性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生產是忍耐值不斷升級的過程。
這是我觀看韓劇《產後調理院》的第一感覺。
女主角吳賢珍,出場就是烈焰紅唇,腳踩高跟鞋,挺著個大肚子飛馳到機場攔下客戶,順利簽約。
即使是羊水破了,也能不急不慢地跟客戶道別,自己開車到醫院,同時勸丈夫不要緊張,別忘記拿待產包。
在職場上、在生活上從容不迫的她,卻敗在了生產這一環節。
首先是生產時的疼痛。
陣痛暫且不提,至少有幾分鐘喘息的時間。一旦無痛結束後或者沒打無痛時,吳賢珍是這麼形容這個過程:
「那是規模宏大的動物遷徙。成千上萬隻角馬、犀牛,撲通撲通地踩在你的肚子上、心上。」
看到這一幕,鏡頭外的我們都忍不住為她捏一把汗,那該有多疼啊!
可醫生卻對她說沒有使對勁,要不停地再來一次,而且還不能要咬牙,會把牙咬斷的。
滿目猙獰的吳賢珍只好咧著嘴、呲著牙,一次次半起身,一次次用力。
人類能夠忍受的疼痛極限是什麼?
是分娩!
現在很多產科醫院、月子中心等地會準備分娩體驗儀,讓准爸爸體驗一把分娩的疼痛。
據身邊體驗過的男生介紹,疼痛等級在1-5級時,可以談笑風生,到6級時,會忍不住叫喚,很少有男生能夠堅持到最高級別,更別說在最高級別時堅持10秒以上。
但媽媽們分娩時,時間可絕不止10秒!
疼痛,是生產必經的一程,但媽媽們的產程所要經受的,也絕不止身體上的痛苦。
相信生過娃的姐妹們都懂得灌腸、剃毛的尷尬經歷,這些為生產做準備尚且可以忍受。
但一波又一波的內檢,以及男醫生和實習生們在產婦旁邊討論開了幾指的場景,無法讓人忍受。
吳賢珍面對教學會議式的討論,直接開懟:你們是在開學術會議嗎?
但現實中,又有幾位媽媽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不適呢?
要麼沒力氣開口,要麼擔心自己的要求不得當,怕醫生認為自己作。
產前,都是一位位光鮮亮麗的女孩們。產中,卻連保護隱私這四個字都難以說出口。
心理上的屈辱,很難跟丈夫說,連自己的媽媽也只是回一句「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我們明明可以有更完善的保護產婦隱私的機制,可以讓無痛分娩進入更多醫院,為何又要那一句「生孩子哪有不疼的」俗話成為傳家寶呢?
就讓舊制度成為時代的糟粕吧,別拿出來丟人現眼了!
生產結束後,吳賢珍在內心對自己說了一句:
吳賢珍的人生,結束了。
對這句話,相信大多數媽媽深有共鳴。
演員張歆藝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裡談到生完孩子後,自己和丈夫袁弘之間的差異。
她說:有了孩子後,我有了被強烈的改造。
沒有孩子前,她可以接自己喜歡的戲,不用擔心離家太遠,可以隨時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
有了孩子後,她整個人處於滾動的狀態:
家裡老人幾點去醫院?孩子今天吃什麼?今天我有時間出去健身嗎?
成為媽媽後的張歆藝,被瑣碎占據了全部。
但丈夫袁弘呢?
即使在外界看來,袁弘是個非常完美的伴侶和父親,會早起給妻子做早餐,會獨自帶孩子出去玩。
但張歆藝坦言自己還是很羨慕袁弘,感覺他的生活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袁弘還是可以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和熱情,閒暇時可以聽交響樂,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跟她的生活思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歆藝的敘述讓我想起了楊絳在《我們仨》中寫到:
「我以為肚裡懷個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懷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貢獻給這個新的生命。在低等動物,新生命的長成就是母體的消滅。我沒有消滅,只是打了一個七折,什麼都減退了。」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一旦成為媽媽,就不得不接受一場時間到精神空間的剝奪,你的生活被慢慢被孩子占據,時間不再由你主導,甚至連以往的成就都會慢慢消失,只剩下一個某某媽媽的稱號。
但幸好,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成為媽媽後,我也是我自己,也有更多地女性變得「自私」,不再以孩子為中心。
成為媽媽,不一定意味著丟失自我。
如果說生育帶來的痛苦和屈辱,我們暫時無法避免;
如果在媽媽這個身份和自我的糾結中,我們還有一段要走;
那麼陪你度過這段時期的人,女性是可以選擇的。
因為痛苦和屈辱會過去,自我和孩子會達到平衡,但另一半的漠視、辱罵則是深深印刻在心底,沒那麼容易消失。
無論是孕期還是產後,丈夫的支持理解至關重要。
當吳賢珍在職場上升級打怪時,是她的丈夫替她上瑜伽課,哪怕一屋子的人都是孕婦,他沒有沒有半點尷尬,會對持懷疑態度的老師說:
「不用擔心,我先學會,回家好好教她。」
當爺爺奶奶笑眯眯地圍著孫子轉時,丈夫也會在眾人面前說出「我老婆這次挺辛苦的。」
看見妻子的辛苦和付出,尊重妻子的決定和想法,共情妻子的難處和委屈,無論遇到多大的困境,他們都能扛過去。
《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有一句台詞:
「為一個你愛的男人生一個孩子,是女人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
但其實,為一個你愛的男人生孩子頂多算是自願,為一個愛你的男人生育才值得。
所以,姐妹們,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人,不要因為到了年齡和催促而潦草完成終生大事。
這世上很多事可以急,唯獨結婚生子得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