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之台灣小吃,明明一點都不營養,卻還叫「營養三明治」

2022-03-19     雅歌小汐

原標題:謎之台灣小吃,明明一點都不營養,卻還叫「營養三明治」

傍晚時分,這種專賣「營養三明治」的小吃攤又開始熱鬧起來了……

仿佛從鍋里的油溫升高開始,老闆夾麵包的動作就沒有停下來過,白白胖胖的麵包在油鍋里排著隊,就像水上一個個黃澄澄的浮球,在熱油里上上下下。

排隊的人潮好像有增無減,小小的攤位前,老闆麻利地夾起一鍋剛炸好的麵包,放在瀝油架上,又重新放下一支新的麵包隊伍。另一旁,老闆娘便開始往麵包里填餡料……這便是台灣省馳名的小吃「營養三明治」。

說到台灣的美食,在我心中有紅黑榜。說到拔草的小吃,我會選蚵仔煎(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吃過的都不夠正宗)。幾乎不會踩雷的有綿綿冰、奶茶、愛玉、牛肉麵、胡椒餅和營養三明治。

營養三明治,配料簡單,價格不貴,好吃還飽腹,但就是讓人有點想不明白,這種炸得金黃酥脆,以滷蛋、黃瓜、番茄、火腿、美乃滋為餡料的三明治。集油炸、高糖、高熱量於一身的三明治,明明一點都不營養,卻又為何稱為「營養三明治」?

營養在哪裡?

要說營養三明治的營養在哪裡,得先從它的起源說……

據說,發明這款三明治的是台南市學甲區的一位姓邱的小吃檔老闆。最初的時候,他小吃檔賣的不是三明治而是香腸。

但因為烤香腸的生意競爭激烈,而大家賣的香腸貨源都相同,自然無法在味道上做到一枝獨秀。在香腸攤競爭紅海中,為了卷贏同行,便想到了改而販售油炸麵包小吃。

據說是邱老闆夫婦,從一名上海師傅學習發麵要領後,所獲得的創作靈感。而在當時,三明治是一種時髦小吃,什麼東西一旦用上麵包都被冠上三明治的稱號。再加上當時[炭燒三明治]早已成了小吃街的當紅小吃。於是,這種外形明明更貼近麵包的小吃,就稱之為「三明治」。

至於[營養]這個詞,對於現代人來說,凡是油炸的、高糖高油的都與「營養」二字八竿子都打不著關係。可是在當時的台灣省,「營養」和「麵包」,可以說是相等於同義詞。

其實,把麵包營銷成「營養食物」純粹是當時外國麵粉商的營養手段。為了把麵粉賣出去,一方面鼓吹面包含有維生素、感謝物質……另一方面貶低白米的營養價值。宣稱麵包比米飯更有營養。久而久之,「麵包」與「營養」就變得互為表里。

在不同的時空下,對於食品的營養會有不同的見解。若以如今的觀點來看,顯然一點也不健康。不過,若不在意營養價值,單從味道來說的話,營養麵包確實比許多傳統三明治好吃,能成為台灣省的主流小吃,還是有道理的。畢竟,油炸一切,都很難不好吃呀~哈。

長面包裹滿麵包粉,下油鍋炸至金黃,麵包外層酥脆,內里仍保持鬆軟。然後放入滷蛋、新鮮黃瓜或腌黃瓜、新鮮番茄、煙燻火腿,最後,淋上大量美乃滋。一口咬下,油炸麵包與各種配料的相互融合出的滋味,驚艷味蕾,唇齒留香。明明都是很簡單的配料,味道卻能讓人一吃難忘。怪不得有人說,吃營養麵包是從兩個起步的。

發展到如今,營養三明治也演變出許多新口味,例如酸菜花生沙拉、吞拿魚玉米口味、黑胡椒洋蔥、土豆雞蛋沙拉三明治等等。售價大約40新台幣(約10元人民幣)。不知大家有沒有吃過這種小吃?期待你在評論區分享測評。

今天分享的「謎之台灣小吃,明明一點都不營養,卻還叫「營養三明治」」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8d6c100bacbd58c5cccc815493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