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穫機械市場回顧及發展前景展望

2023-10-11     農機通

原標題:玉米收穫機械市場回顧及發展前景展望

玉米,源於南美,屬糧、飼、經三用作物,更是禾本科作物高產之王。美國是目前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巴西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玉米,明朝後期傳入我國寧夏地區,因為其食用口感不好,更多是被人作為觀賞植物種植。萬曆年間,揚州詩人湯有光在《晚集益卿司徒池上漁釣有作》中寫道:「御麥來從塞,侯瓜種滿田」,描寫的就是園中所種玉米和甜瓜的景觀。到了清朝中期,中國人口迅速膨脹,底層人民為了滿足基本溫飽需求,選擇以「價視米賤而耐食,食之又省便」的玉米作為主食,玉米得以廣泛種植。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時至今日,玉米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種植面積多年位居四大糧食作物之首。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3/24年度我國玉米種植面積43470千公頃,較上年增加400千公頃,增幅0.9%。然而,與種植面積第一不相同步的是,我國玉米機械化程度偏低,機收率才80%多,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

越過丘壑,國產多數玉米收穫機械仍是過渡產品

作為穀物收穫機械品類之一,玉米收穫機械在我國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遠落後於小麥與水稻收穫機械,並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全球穀物聯合收穫機械的個性化機械體系。其實,在歐美等國家的農業裝備體系中,沒有小麥機、水稻機、玉米機等說法,統稱為穀物聯合收穫機械,通過更換割台,實現不同作物籽粒收穫。

追溯玉米這一作物機械化收穫的發展歷程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外先後出現了畜力牽引和拖拉機牽引並驅動的玉米摘穗機;1928年出現了玉米摘穗剝苞葉機;1930年出現了在穀物聯合收穫機上配裝的玉米摘穗台。50年代,美國在玉米摘穗機上加裝脫粒裝置,成為玉米摘穗脫粒機,70年代以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外玉米收穫機生產技術已經完全成熟,美國、德國、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家,玉米收穫(包括籽粒和秸稈青貯)已實現了全部機械化作業,由於其種植方式多為一年一季種植,收穫時玉米籽粒的含水率很低,多數國家均採用玉米摘穗並直接脫粒的收穫方式。

與我國農業建設發展歷程相關,玉米收穫機械研發始於新中國建設時期。據相關資料顯示,1962年我國研製成功玉米剝苞葉機;1973年研製並生產了玉米摘穗機和玉米摘穗剝苞葉機;90年代,才真正意義上完成了玉米收穫機的基礎研究和資源積累。2004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開始實施,在補貼政策拉動下,國內農機研發製造企業相繼進入玉米收穫機領域,並伴隨著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不斷構建出新的產業格局。

追溯產品形態,國內玉米收穫機械研發製造並不是一步到位的,從最初的拖拉機背負式玉米收穫機,到後來的小麥、玉米割台互換自走式玉米機,到自走式玉米摘穗收穫機(從不具備剝皮功能到具備剝皮功能),到穗莖兼收玉米收穫機,到籽粒收穫機……整體看來,國內玉米收穫機械技術進步是遞進式的,是越過一道道技術壁壘與功能丘壑發展形成的。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國內玉米收穫機械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國玉米收穫機知名品牌超過80家,主銷機型以摘穗剝皮機型、穗莖兼收等機型為主,且因為各地農藝不同,壟距不同造成割台多樣性,近年來,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玉米收穫機械中低端賽道擁擠現象已經顯現,穀物籽粒聯合收穫機的高端領域仍以凱斯、迪爾、克拉斯等全球一流品牌「馬首是瞻」,國內品牌在整體性能與技術創新上仍需持續優化。

著眼長遠,玉米收穫的終極農機產品是籽粒收穫機,國內市場絕對比重的摘穗型產品必然會被逐漸淘汰。一言概之,我國玉米收穫機市場正處於摘穗機型成熟期、莖穗兼收機型勃興期、農藝多樣下的產品多樣期;同時,也正處於傳統細分機型向籽粒機型升級前的混沌期、過渡期,未來幾年,玉米收穫產品升級與品牌再整合一觸即發。

幾番輪動,市場競爭已經趨向細分化與品牌化

探究國內玉米收穫機械市場發展趨向,必須弄清楚玉米種植分布與其農藝特徵。

 我國玉米種植分布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致形成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斜長形玉米種植帶。按照區位分布,劃分為北方春播玉米主產區、黃淮海夏播玉米主產區、西南山地玉米主產區、南方丘陵玉米主產區、西北灌溉玉米主產區、青藏高原玉米主產區6個主產區。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主要有黑龍江、吉林、河北、山東、河南、內蒙古、遼寧等省份,這幾個省份玉米播種面積占到全國總播種面積的65%以上。

 按照面積和總體產量兩個維度,國內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黃淮海夏播玉米主產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中南部、陝西中部、江蘇、安徽北部等地,是當之無愧的玉米種植的主戰場;從總體產量維度,全國玉米產量最大的是北方春播玉米主產區,也就是說一年一熟的東北、內蒙等區域玉米最高產,一直是玉米機械化提升重地,也就是大型機械的主戰場。

從作物外形及相關農藝特徵看,相對於小麥、水稻等穀物,玉米不僅具有株高較高、秸稈質地堅硬、收穫期籽粒含水率較高,而且農藝千差萬別、種植地塊大小不一、種植行距多種多樣等特點,玉米機收難度相對較大,對作業機械的適應性、可靠性以及剝皮、脫粒效果等均是較大考驗。

如果對國內玉米收穫機市場進行階段劃分,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1年之前,產品與市場培育階段。

這個階段是玉米收穫機資源積累期,存在技術基礎相對薄弱,產品功能單一、可靠性不足等弊端,期間,玉米背負機、小麥玉米割台互換機、自走機等多種機型同時存在,產品處於培育階段,成熟度較低。

第二個階段,2012—2014年,市場爆發階段。

伴隨著產品與市場積累完成,2012年,在補貼政策拉動、剛性需求、兩行與三行小型機產品成熟度提升等有利因素促使下,該年玉米機市場爆髮式增長,正式開啟了玉米機產品性能和品質成熟升級的跨越之門,市場銷量連年增長,2014年市場銷量更是接近8萬台,達到了近10年來年度銷量的頂峰。

第三個階段,2015年至今,趨緩常態化階段。

自2015年開始,伴隨著國家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補貼方向調整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國內玉米收穫機市場進入了連續下滑通道,持續下滑一度令行業內製造企業舉步維艱,2017年整體市場銷量不及4萬台,一舉跌入近7年以來的市場谷底。自2018年開始恢復增長態勢,但增幅趨穩,年銷量維持在4.5萬台上下。時間運行到2022年,在「國三升國四」排放升級政策促使下,市場透支現象明顯,銷量大漲,遠超過6.5萬台。

經過了多輪競爭,目前國內玉米收穫機械形成了以雷沃、英虎、牧神、勇猛、迪馬、金大豐等品牌的主力陣營,品牌集中度在不斷上升,2022年銷量前5名的品牌,占據了7成多比重。與此同時,玉米收穫機械市場在細分領域競爭日趨激烈,諸如穗莖兼收產品競爭、青食玉米收穫產品競爭、丘陵山地機型競爭等,都呈現出與適應性、可靠性、作業效率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激烈角逐。

由遠及近,今年以來,國內農機市場遭遇了2019年以來的最冷寒流,尤其是動力機械產品,市場銷量出現大幅下滑,玉米收穫機市場也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平台期。據市場調研,絕大多數製造企業與流通企業對今年的玉米收穫機市場不看好,普遍判斷,全年銷量大機率或下滑30%以上,市場洗牌持續,競爭力不足的企業會面臨生存與發展的極大挑戰。

技術疊代,全穀物籽粒復合收穫時代即將來臨

在進行市場分析時,以往我們習慣於以銷量作為衡量指標,按照銷量多少進行市場排名。而實際上,伴隨著產品多樣化與大型化,銷量多不一定代表價值高,諸如穀物籽粒聯合收穫機產品,尤其是國外一線品牌,單價均超過100多萬,一台價格相當於國內2-3台摘穗型玉米收穫機價格,別看其年度總體銷量相對少,價值卻不低。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恰價值最高的產品代表著該領域的最高技術水平。

以玉米機械化收穫的技術路線分析,歐美等國家全面採取了籽粒收穫的技術路線,而我國卻採取了「摘穗+脫粒」的分段收穫的方法,這種收穫方式與我國的農藝習慣、玉米品種、烘乾設施完備情況以及用戶對糧食價格觀望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則是玉米收穫時的含水率問題。

玉米實現籽粒收穫的前提是含水量要相對較低,據技術數據測算,玉米含水率在20—22%時進行籽粒收穫損傷率最低,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玉米收穫時含水率普遍在25%—35%,甚至更高,這與玉米品種和用戶收穫習慣密不可分。據統計,國內玉米品種超過千種,不同區域種植不同品種,用戶是根據個人喜好和屬地玉米種商推廣情況自行選擇的,這就造成了玉米收穫時含水率五花八門。由於含水率高,國內大部分地區採取了上面提到的兩段式收穫:第一段,收穫,即機械摘穗後直接收集帶苞皮或剝皮的玉米果穗和秸稈處理;第二段,脫粒,將玉米果穗在地里或場上晾曬風乾後脫粒、貯存或銷售,這無疑也就成為了我們獨有的玉米機械化收穫方式。

從根本上講,分段式收穫方式,因為機械作業環節多、玉米在用戶處散放式貯存時間相對加長,糧食損失風險會加大。雖然籽粒直收比摘穗收穫更難,但收穫效率也更高,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作業損失也會更少,這種歐美已經全面普及的玉米籽粒收穫方式,在我國的東北、新疆地區實現了率先推廣,局部地區收效顯著。市場調研發現,黑龍江的佳木斯部分區域、哈爾濱黑河等區域,玉米籽粒收穫普及率非常高,與之相匹配,用戶在玉米品種的選擇上,主動播種德美亞3、迪卡等易脫水品種,以實現籽粒直收。同時,該區域的烘乾設施完備、糧商收糧直接到田間地頭,非常便捷。

聚焦籽粒收穫。今年國內玉米收穫機整體市場出現嚴重下滑,而其中,卻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位於哈爾濱的凱斯工廠的籽粒收穫機供不應求,上半年就把全年的產品訂單確定好了,「產能不足、生產不出來」,成為了工廠不再接計劃外訂單的理由。您看,好產品不愁賣不是?!如果你的產品有足夠的競爭力,不愁市場,甚至市場會主動找你。

從玉米籽粒直收機型供給情況看,國內適用的成熟產品還是以凱斯Case、約翰迪爾John Deere等產品最具領先優勢,不僅整體作業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可靠性強、智能化程度高,尤其是凱斯,今年全面推出的AF4099機型,直接成為市場爆款,贏得了國內用戶追捧。但是,國外品牌也有其缺點,那就是整機及配件價格昂貴、維修服務不及時等。

大勢所趨,雷沃、牧神、中聯、中亞新時代等國內農機企業近年來也加大了對籽粒機的研發與攻關,產品成熟度雖然有所欠缺,但是進步有目共睹。

綜合考量判斷,伴隨著國內玉米品種改良與烘乾設施完善,預計未來5-8年甚至更短時間內,機械化程度發展較快的黑龍江農墾以及新疆兵團、黃淮海大部區域,將全面實現籽粒收穫普及,其中,大面積成片地塊實現規模機械作業、且烘乾設施完善、糧商布局完備區域,將以大中型籽粒收普及為主;黃准海等區域籽粒收機型由小及中,突現逐步過渡,摘穗機型的應用場景將逐步減少。在此基礎上,特需機型將在全面技術進步下展現出新形態,諸如青食玉米收穫機、穗莖兼收等復合功能機型將在細分領域得以施展拳腳;丘陵、山區特需小型或履帶式玉米收機型將並存,而後,伴隨著籽粒收技術升級,過渡到更加適用的產品上。

未來已來,唯有科技創新、快馬加鞭、奮力趕上,別無他途。相信,毋需太久,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同步,玉米機械化收穫必將以超乎大家想像的速度邁向更先進的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8ee4a476b72ccb523e9d2d5472f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