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跑步的人膝蓋是不是更容易受到磨損?

2022-04-04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經常跑步的人膝蓋是不是更容易受到磨損?

「跑步百利唯傷膝」是很經典的屢闢謠又屢提及的謠傳。經常跑步的人,膝蓋並不更容易受到磨損。

關於跑步和膝蓋的十個知識點——

1. 跑步是比較符合膝關節自然默認模式的運動,而讓膝關節真正更容易出現問題的行為,則是左右扭轉、打圈、強力的衝擊和急停變相等動作。 舉個例子,很多人讀書時候上體育課,可能都做過這樣一個流傳已久的經典錯誤動作:雙手扶著膝蓋正反方向轉圈,這其實對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的壓力都很大,也增加了膝關節的摩擦(請停止進行這樣的動作)。 2. 所以導致膝蓋疼的主因,未必是跑步這項運動傷膝蓋,更大原因在錯誤的跑步方式,和膝關節自身存在不可知的先天問題。 「正確的跑步」不會損傷膝蓋,反而會減少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 3. 跑步膝蓋疼大體可分為兩類,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 從零開始養成跑步習慣後,膝關節的壓力會規律的持續性增加,此時出現的不適,較大機率會是身體給出的應激性反饋,相當於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提醒你緩慢增加運動量,也降低單次運動的強度(時長or速度); 慢性損傷的三類成因,運動過度、運動不當和運動不足——這也幾乎是所有業餘跑步愛好者出現傷痛的原因。出現跑步後膝蓋疼,首先可以自檢一下,自己的傷痛可能是上述三點中的哪一個導致的。

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是膝關節最重要的保護。儘可能去鍛鍊這些韌帶和肌肉,讓它們變得強壯給膝關節更好的支持,也能緩解很多膝蓋問題。圖/Eraxion

4. 避免慢性損傷的幾個原則: 10%:初跑者,每周或每月總跑量(跑步時長/跑步距離/跑步配速)提升不超過10%,給身體足夠的適應和變強的時間; 跑步前的熱身和跑步後的冷身,每次各10-15分鐘,必不可少。哪怕是炎熱的夏季; 即便看似最簡單的跑步,依然有較高的技術要求,掌握正確跑步姿勢——尤其是符合當下身體條件能執行的跑姿,也會減少很多慢性損傷的積累。 5. 跑步時人體主要三個承重關節,從上至下依次為髖-膝-踝。大體重會給承重關節極大的壓力(踝>膝>髖),加上大體重者通常缺乏運動習慣,肌肉力量也往往比較薄弱,又會進一步加大承重關節的受傷機率。 ——因此, 超重/大體重者首先要做的是減重,其次再養成規律跑步的習慣,這樣對髖-膝-踝都會友好得多。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6. 作為人體最精密的關節部位,膝關節自身有三個緩衝保護帶。 一個是膝關節內的潤滑液,起到潤滑+減震的作用,跑步等規律運動也會幫助分泌適量的潤滑液,對膝蓋很友好;一個是軟骨和半月板,同樣能起到承擔衝擊的效果。但軟骨和半月板一生中能承受的摩擦次數有限,運動過度、姿勢不正確就會讓它們出現幾乎不可逆的磨損,想要恢復很難; 最後一個保護,也是運動者能做出主動適應的,就是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所以儘可能去鍛鍊這些韌帶和肌肉,讓它們變得強壯給膝關節更好的支持,也能緩解很多膝蓋問題。 7. 減少骨骼-關節與地面的直接「撞擊」,嘗試通過更多的肌肉收縮掌控跑步動作。 一個最簡單的調整,適當減小步幅,並增加步頻。 8. 養成跑步習慣後不少人都有過膝蓋的不適(多半為身體的應激反應),轉而考慮是否需要護膝等護具——這未必是正確的解決方式。 如果膝蓋出現明顯損傷需要治療,護膝等就能起到一定加固和保護作用。但護膝的額外支撐性對健康的膝蓋而言,反而降低了它在運動中被鍛鍊的效果。 有些人選擇單邊帶護膝的習慣,長久更會導致兩條腿部肌肉-關節鍛鍊的「偏科」出現,這種平衡的打破,反而在未來更容易受傷。 9. 經常跑步的人,除了緩震較好的跑鞋外,對跑步路面的也需要注意。 通常而言,石板路、水泥路面、地磚路面硬度偏高,並不適合跑步。柏油路面就要好很多;標準田徑場塑膠跑道、公園步行道、木棧道等往往有不錯的緩震,也最適合跑步。 相對路面,跑步機履帶的緩衝會更直觀。

有條件的話,嘗試在柏油路/草地/木棧道/跑步機等多種路面進行跑步,膝關節和肌肉也會得到更好的刺激鍛鍊。

10. 針對每年會參加數場馬拉松、月跑量達到200+公里的長跑愛好者,建議有條件的話每年進行至少一次對膝、踝關節的影像檢查,並請醫生給出建議,這也是唯一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另外作為人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之一,每個人的膝關節未必完美,也可能存在一些先天的狀況。而每個人的雙腿也會有細微的長短區別,跑步(包括其它運動的習慣)就像放大鏡,也會進一步放大+發現膝關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這些通過影像檢查也能發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b60a323bce313bb2915d8b4613c83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