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知張良也失敗過?他是如何做的

2023-11-17     郭哥文化

原標題:世人皆知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知張良也失敗過?他是如何做的

都說漢初三傑各個英雄了得,是劉邦建立天下的左膀右臂,缺了誰劉邦都無法建立漢朝,這不是把這三人看得太重要了嗎?

這三人中,張良是一個和蕭何、韓信都不同的存在,一個可以預知自己未來的人,自然可以全身而退,而不讓劉邦對自己有什麼偏見。

當然張良也是人,並不是說張良面對這樣的或者是那樣的事情都會去算一下,不然怎麼可能知道劉邦會在晚年大殺功臣,而自己算出來了,然後就逃過一劫,這其實都是無稽之談,要知道張良也是人,只是他和其他兩人不同而已。

你要說張良不同在什麼地方?那還真有一個。

01張良是刺殺秦始皇的刺客中,唯一一個逃之夭夭的人。

張良作為韓國五世相韓的後人,內心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他一生奮鬥的目的就是為了給韓國報仇,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知道在秦朝統治時期,有這個想法的人是不少,但是真要付諸行動的還真不多,而張良正是那為數不多的其中一個。

這人為了刺殺秦始皇,竟然在弟弟去世的時候,連一塊棺材板都不給他買,用他的話就是說,我要用這錢去籌謀如何刺殺秦始皇。或許上天看見了他的信心,算了,就幫你一把,把一個力大無窮的大力士拍給了張良。

有了此人之後,張良二話沒說,把身邊的人召集起來,準備伏擊秦始皇。要知道在此之前已經有人刺殺過秦始皇了,像荊軻和高漸離下場都不是很好。

張良自然也知道,因此在籌謀方面,他下足了功夫,生怕出了紕漏。在計劃始皇帝出行的地點反覆琢磨,如何進攻,如何撤退等等。終於在公元前218年的時候,秦始皇東巡,正好和張良的策劃相同。張良還以為這是上天給自己的機會,信心十足。

因為秦始皇多次遇刺,也學聰明了,就造了四台一模一樣的車,出行時不停的更換馬車。張良面對這樣的局面,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能硬著頭皮,選中其中一輛強行攻擊,只可惜,張良選擇錯了,讓秦始皇躲過一劫。

惱怒的秦始皇讓人全國緝拿兇手,但是張良似乎有神靈相助一樣,憑空消失了,這或許就是上天給張良的機會,讓他能夠施展偷襲的本領,卻也不讓他成功,也不讓他被捉住。

02能幹大事的人必定要吃點苦,學點本領。

逃之夭夭的張良,也知道一擊不中,想要再次刺殺已經是不可能了,唯有另圖他法。

逃亡途中張良遇見了一生中幫助自己最大的人黃石公。看著眼前的小子,黃石公什麼也不說,直接當著張良的面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了橋下,面對著這麼個老頭,張良心裡也不好說什麼,只能下橋給他撿回來,如此反覆三次,張良心裡肯定是不滿意的,但是表面上還是要做出一種敬重的態度。

看到了張良如此誠心,黃石公也不賣關子了,就把《太公兵法》給了他,告訴他:「認真細讀,之後必有大用」。就消失不見了。看著有點玄幻,其實也是在告訴張良,你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充實起來。

03張良遇明主

在秦末各地反抗暴秦的抵抗此起彼伏,張良順勢也拉起來一些人,只是力量太過於薄弱,自治無法對抗暴秦。心裡想著找個靠山,說不定還能有所作為,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誰又是明主呢?

在漫無目的的情況下,張良遇到了劉邦,兩個人可是相見恨晚啊。正好一個有勁無處使,一個是無人能指揮,兩人一拍即合。面對著這樣的亂世,劉邦很清楚,一定要有能人幫助,自己才能成事,於是就和張良商議,不成想張良拿出來《太公兵法》中的內容告訴劉邦,一下子就把劉邦給點醒了。

事情就是那麼巧,或許上天就是這樣故意安排的,在你不成功的時候打擊你,在你快要放棄的時候激勵你,總之就是不讓你放棄自己。

張良的前半生,實實在在的是有勁無處使,想要建功立業自己又不是那塊料,只能靠著輔佐別人來成就自己,難道說這是張良家族的遺傳嗎?

總結: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自己,面對再不堪的境況,只要你放平心態,砥礪前行,迎面而來的說不定就是自己想要的,只是要付出一些時間和經歷才能得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b1219a7ef5da944da5d31cbdbf295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