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之瓜:武則天殺盡宗室,為什麼還是無法推翻唐朝?

2019-08-17   讀書廣記

歷史上,漢唐建國初期都曾遭受母后外戚的篡權威脅。漢高祖劉邦知道呂后的強勢與太子的柔弱,一直想換趙王如意為繼承人。無奈張良屢次勸阻,太子又引四皓為羽翼,難以動搖。於是他只得跟諸將約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在臨終之前,劉邦囑託呂后要重用陳平,還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見,劉邦雖然知道呂后勢力不可剷除,但他在後事安排上,仍希望制衡呂氏。

結果,劉邦一死,呂后就殺害趙王,架空惠帝,獨攬大權。惠帝駕崩後又廢殺少帝,立假子常山王為傀儡,封諸呂為王,獨制天下事。呂后駕崩前不忘叮囑諸呂「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然而大臣們都不擁護諸呂,齊王率先起兵發難,灌嬰奉朝命伐齊,卻逗留不進、來回觀望。結果太尉周勃馳入北軍,將士皆左袒擁護劉氏,盡斬諸呂男女,迎代王入朝繼位,恢復漢室。

唐朝時,武則天也效法呂后,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同時提拔諸武,但最終她也沒能逃過「神龍政變」的結局,晚年被唐朝大臣所推翻,大唐帝國又得以光復。呂后與武后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她們所挑戰的其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

武則天(624—705)

武則天曾意圖摘盡「黃台之瓜」

根據《舊唐書》記載,唐高宗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兩個早逝,有四個直接被武則天殺害,最終僅剩下的兩個分別是唐中宗和唐睿宗。

武則天在做昭儀時,就曾悶殺自己的女兒以便嫁禍給皇后。等到她榮升國母后之後就廢掉了原來的皇長子李忠,立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弘為皇太子。而李忠最後被武則天流放到黔州,並賜死,年僅二十二,無後;

澤王上金和許王素節都不是武則天所生,武三思命周興誣告他們謀反,素節被縊殺、上金也跟著自盡,他們的後人都慘遭殺害;

太子李弘是武則天的長子,有賢德之名,受到高宗的喜愛。武則天常常擔憂他太過聰慧,不便於自己專權。李弘又曾請求釋放蕭淑妃的宮人,因此被武后厭惡。《資治通鑑》記載,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李弘既死,又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曾監管國事,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高宗也曾手敕褒獎。李賢又注《後漢書》,表上之,高宗賜物三萬段。當時正議大夫明崇儼因符劾之術受到武則天的信任,宮中又經常傳言說李賢是武后的姊妹韓國夫人所生,這令太子感到很不安。後來明崇儼被人殺死,武后懷疑是李賢指使的,便使人發其陰謀事,並以此為由,廢太子為庶人,幽於別所。高宗想要寬赦李賢,武則天卻說:「大義滅親,不可赦」,最後仍逼其自殺。

至此,武則天前後一共逼死了三位太子。

《新唐書》記載,唐肅宗時,廣平王為太子、建寧王功大。張良娣與李輔國誣陷建寧王,肅宗聽信讒言,賜死了他。張良娣與李輔國又繼續謀危太子,大臣李沁便援引李賢的故事來委婉地勸肅宗不要再骨肉相殘。他說李賢曾寫作《黃台瓜辭》,希望感悟武則天,其辭曰: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李沁告誡說:「今陛下已一摘矣,慎無再摘!」廣平王最終在猜忌之下,得以平安。而李賢被「摘」之後,晚年的武則天也頗有悔悟,沒有繼續殺害中宗與睿宗,而且放棄了立侄子為太子的念頭——也許她明白了,雖然可以奪取唐朝的政權,但是即使權力再大也改變不了父權社會的繼承關係。

「慎無再摘!」

武則天為什麼又要重新迎立太子?

章懷太子李賢被廢之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弘道元年,唐高宗駕崩,遺詔皇太子柩前即帝位,是為唐中宗。中宗才登基五十五天,便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幽禁了起來。之後她又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李旦只是一個傀儡皇帝,在武則天廢唐建周后,他便降成了「皇嗣」。但是武則天並不打算讓李旦做自己的繼承人,她一度考慮過武承嗣與武三思繼位的可能性。

稱帝後,為了鎮壓唐朝反對勢力,武則天大肆殘害李唐宗室。又興起酷吏之風,鼓勵告密。御史中丞李嗣真深感痛心,上疏諫言說現在是酷吏操生殺之柄,竊人主之威,導致「按覆既不在秋官,省審復不由門下」的混亂局面。滿朝文武朝不保夕,或被政敵所攻,或被同僚所告,或被奴僕所陷,誰都不知道冤案哪天會掉到自己的頭上。酷吏來俊臣更是倚勢貪淫,每看到百姓家有貌美的女子,就使人告其罪,抄其家,然後娶其女,前後羅織誅人,不可勝計。武則天為什麼要鼓勵告密,挑撥大臣間互相迫害呢?為什麼要重用周興、來俊臣這種酷吏小人來治天下呢?為的就是要讓大臣和百姓畏服於自己,不再心念唐室、抵制武周。

在晚年,關於立嗣,武則天一直猶豫不決,她一方面想用武氏來取代李氏,可是對於父權社會來說,兒子作為繼承人比侄子更有利。夏官侍郎李昭德曾跟武則天私下討論立嗣問題,李昭德說武承嗣的權力太重了。

武則天回答道:「吾侄也,故委之腹心。」

李昭德說:「侄之於姑,其親何如子之於父?子猶有篡弒其父者,況侄乎!」

這讓武則天頗有感悟。數年後,武承嗣、武三思都謀求為太子,常常派人勸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聽後猶豫不決,不知道立同姓的侄子還是立異姓的兒子對自己更有利。這時狄仁傑進言說: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可謂善於勸說,他知道武則天考慮問題都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因此需要點醒她認清現實。武則天雖然能夠使用威權來壓服天下,但是個人的權力再大也改變不了那個根深蒂固的父權制度。武則天是個女人,她對於李氏來說雖是由外族而來卻嫁入家內,對於武氏來說則是本族之人卻已出嫁在外。家族的財產總是要力求在內部傳承,而武則天的「家」與「族」卻是分裂開的,這是父權制度下婦女的處境。

武則天最終還是認清了這個現實,先家後族,迎回了唐中宗,並且不可避免的在神龍政變中被唐朝推翻,但仍入李唐太廟。

狄仁傑利用父系家族繼承制度來說服武則天

父權制度是武則天無法推翻唐朝的根源

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論述了古代社會的結構,認為在初民時代,群婚制盛行,人們只知道生身之母,而不能確定親生父親。所以形成了許多由一個母親為紐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母系氏族。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因此族內的女性要招納族外的男性為夫,而族內的男性也要到族外去尋找妻子。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母系氏族裡的女性都是本族人,而他們的丈夫都是從其他氏族被招納進來的。氏族內部的財產歸氏族所有,丈夫是外族人,所以在他死後,他的個人財產要重歸原氏族,被自己的母親和姐妹瓜分,這是母系社會的特徵。

後來,隨著群婚制逐漸被對偶製取代,每個人都有了相對固定的伴侶,都有長期共同生活的對象,這才使生身之父逐漸明確了下來。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狩獵、農耕等生產方式逐漸代替了採集,氏族內部的男性成員產量越來越豐富,個人財產越來越多,與女性的差距逐漸拉大。這樣就形成一種矛盾,對於每個氏族的利益來說,族內財產積累得越豐富越好,但是死掉的男子所遺留下來的財產總是要流回他的本族;對於家庭利益來說,父親的財產也應傳給共同生活的子女,但是在母系氏族裡,父親是外族人,他的親生子女不能繼承財產,而侄子、侄女卻享有繼承權。這樣,家庭制度跟財產繼承關係產生了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當男性的勞動成為家庭財富的主要來源、女性在經濟上處於依附地位之後,母系氏族就逐漸瓦解了。家庭制度顛倒了過來,男子都是本氏族內的人,而女子則是由外族嫁過來的、或者以後要嫁到外族去。這樣,父親的財產才能被子女所繼承,氏族內部的大量財富才不至於流失。因為女性在生產上處於依附地位,她們主要從事家務勞動,本身就沒有積累多少的財產,因此母親離世後,她的少量財產流回娘家,這對氏族的利益損失遠比母系社會時要小。為了維護氏族和家庭財產利益,父系氏族就逐漸取代了母系氏族,並且形成了以父親為核心的家長制度

父權的確立是女性權利最大的一次潰敗,它把妻子和母親的地位極大地貶低了。女子的子女由她的氏族轉到了丈夫的氏族中去,女子在結婚以後喪失了原來作為父方親屬在氏族中權利,而在夫方中只能得到微薄的補償(所謂的彩禮起初是付給女方氏族的,最後付給了女方家庭)。女子在夫方氏族中的家庭經濟地位被孤立了起來,她不是家長,而是家長的僕役。

武則天起初想要抗拒這種父權制度,可是當她明白自己無力改變繼承關係,知道侄子不會為姑姑立廟、只會供奉自己的父母時,她最終又猶豫不決。李昭德告誡說:

「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

這就說中了父權社會的現實,一個人或許可以改變一個朝代,但是只有幾代人才能變革一個古老的社會風俗制度。呂后和武則天對此也無能為力,她們奪取權力時只能不擇手段地去壓服敵人,而失去權力時卻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挽回。所有周勃一入北軍,將士皆左袒擁劉,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時也知道天下人心久思李氏,故而群臣一謀即合,沒有受到太大阻擋就推翻武后,光復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