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是一種文化
吃文化、搬家文化和床墊文化,合稱為華為三大家居文化。
在早期,任正非就非常重視吃的問題。雖然有時員工拿到手的工資是白條,但在吃的方面絕不將就應付。
華為人憑工卡去餐廳吃飯,還能打八折,讓其他公司的人心生不平:華為的工資那麼高,為什麼吃飯還能打折?
新進員工,大都先被食堂豐盛的菜弄得眼花繚亂,各大菜系花樣翻新,不管你口味如何,保管吃得稱心如意。
「吃」在華為受到高度重視。從開始時家庭式的小食堂到記帳式的「大鍋飯」,再到今天無紙化先進管理的大餐廳,華為不斷改進的管理方式輔以不斷更新換代的餐飲設施,令員工可以大飽口福。
吃文化是華為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 第一版《華為員工守則》里就有這樣一條:
「公司提倡『吃文化』,上下級和同事之間互相請客吃飯、吃麵條,在飯桌上溝通思想、交流工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兩個以上華為員工,也就形成了溝通的機會。生產協調委員會及其分會為興趣相投的員工打開了又一扇溝通之門。」
2.吃是一種管理方式
任正非多次提到要繼續發揚華為的吃文化:
「你感覺自己進步了,就自己請自己撮一頓;你要當好領導嗎,那麼,多請部下吃幾盤炒粉吧,在輕鬆自由的氛圍里,很輕易就做到了上下溝通,協同工作,部門的效率也就提高了;你想做大秘書,也要多請客,你的工作經過溝通開放了,大家幫助你,互相又了解,你就能成為『大秘』;搞管理的,更要經常這樣在一起聚餐。」(引自《邊談邊吃》,作者石文金)
2008 年,任正非在一次講話中就曾鼓勵幹部多請下屬吃飯:
「記得當年在北京,我請三個小青年吃飯。我開了個玩笑說,你們年底盤算,誰請客付錢最多,他一定是老大,十幾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他們三個人的差別,是上百倍的差別。老大吃虧了嗎,那飯能吃多少錢,你說中午,大家幾個人跑到凱賓斯基,吃飯喝酒,有什麼不好的。」
任正非是軍人出身,深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後勤服務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
據某老員工回憶:
「我第一次見任正非就是在食堂里。當時我們正在排隊打飯,就看到一個微胖的中年人站在隊伍旁邊,一邊看大家打飯,一邊大聲地叫著:『我看誰打肉多,誰就是新來的。』那個人頭髮亂亂的,臉上鬍子拉碴,身上穿的衣服皺巴巴的,我以為他是食堂做飯的師傅,所以也沒怎麼理會。過兩天開會,才知道這個人是任正非,華為的老闆。」
如果問任正非最喜歡吃什麼,答:「葉門飯。」
在《上甘嶺是不會自然產生將軍的,但將軍都曾經是英雄》一文中,任正非曾講道:
「葉門飯這麼好吃,任何一個兄弟從前方回來,我們就歡迎他,吃頓葉門飯,他激動得不行,其實是我們饞了想吃。葉門飯代表不怕艱苦,但也要想想,人人都饞的,至少我是個饞人,不給我吃,以後我就不來蘇丹了。我至今還懷念『葉門飯』,它也許是我吃過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飯。不知什麼時候還有機會再吃一次。」
2017 年 2 月 15 日,任正非再次提到葉門飯:
「我鼓勵你們奮鬥,我自己也會踐行。謝謝在敘利亞、葉門……奮鬥的員工,至今我、徐直軍、陳黎芳、彭中陽……都認為葉門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
葉門飯是否真的那麼好吃不得而知,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任正非口中的葉門飯,一定不單單指飯本身,而是個比喻與象徵,代表著華為在全球發展的狀態,也代表了華為員工一起享受各種美食的快樂。
3.吃要吃出特色
說起任正非的吃飯特色和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曾有人做出了如下總結:
第一,速度快。
軍人出身,被餓過的人,不難理解。往往其他人剛吃一半,他就已經吃完了。
第二,不講究。任正非吃飯基本上以填飽肚子為原則,以方便工作為標準,基本沒品位,既不關注營養,也不關注衛生,更不關注豪華與否。
第三,愛買單。關於買單,華為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誰的官大、誰的工資高,誰買單。所以,只要有他在場,不用惦記著買單,他包了。
2013 年《華為公司改進工作作風的八條要求》第二條規定:
「有上級參加的非因公就餐應由上級付帳(AA 制除外),更不允許以公費名義報銷因私就餐費用。」
任正非每次吃完飯的標準動作是,刷卡,簽字,撕發票,反正也不能報銷!
第四,喜歡給小費。幾乎每次吃飯,都會給小費。有時候,給的小費數額會超過餐費。
他給小費的理由是:餐廳服務員不容易,對底層的人更應該關愛,給點小費,他們會給你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五,喜歡請客。「喜群居,愛雜食」是華為的傳統,即使是在公司,任正非的中午飯基本上也不是一個人吃,一般是請高管一起吃,邊吃邊談工作。
第六,喜歡美食。華為的一名員工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隨任正非去俄羅斯訪問,在某處擺放著一隻北極熊的樣本,任正非非常喜歡,長時間撫摸熊掌。
該員工問任正非:您喜歡北極熊?任正非答曰:我沒吃過熊掌!
吃飯是一種分享,一種溝通手段。任正非看重的吃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分享機制。
不知你是否認同這種吃飯的管理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