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七旬老人休克在醫院走廊,10餘名醫護接力搶救!你了解心肺復甦的急救嗎

2019-11-06     今日女報

10月29上午10點左右,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二病區醫護人員如往常一般忙碌地穿梭在每個病房:查房、打針、發藥……,一切井然有序。突然走廊上一聲急促的呼喚打破了寧靜:「醫生!醫生!快來!」

原來是前來預約床位的七旬老人在走廊上突發暈厥、四肢抽搐,醫生迅速判定患者為心臟驟停,立即予以胸外按壓,護士迅速給予心電監護、輔助吸氧,大家動作嫻熟,配合緊密,如同一場「軍事演習」。

由於病人全身皮膚遍布大小不等、密密麻麻的神經性纖維瘤,淺表靜脈血管異常隱匿,加上患者倒地位置光線暗淡,血管通路的建立異常困難,王小艷護士長立即用手電筒照明,唐蓉護士毫不猶豫雙膝跪地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異丙腎上腺素藥液直奔心臟而去。患者慢慢睜開眼睛、恢復意識,但是心電監護示患者心率每分鐘只有30次,心電圖檢查顯示完全房室分離,隨時有心臟驟停的風險!羅小嵐教授立馬聯繫心導管室:「病人必須馬上安裝起搏器!」

在患者仍未辦理住院手續的情況下,醫護人員與家屬緊急談話,急送心導管室,緊急行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患者全身皮膚神經性纖維瘤,幾乎沒有一處平整的皮膚,定位、穿刺、切開、插入導線、製作囊袋、固定、縫合……

導管室吳智鴻副教授為患者順利安裝心臟起搏器,患者很快化險為夷安全返回病房。患者家屬對醫護團隊高效的救治和優質的服務深表感謝。

醫生提醒,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的比例最大。類似心臟驟停搶救事件在心血管內科時有發生,而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的關鍵就在發病的最初3-5分鐘,越早搶救成功率越高。

溺水、心臟病、異物堵塞呼吸道時,嚴重了就會引起心臟驟停,這時候如果等待救援,很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此時必要的急救措施就必不可少了,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呼叫患者,查看患者瞳孔、呼吸、頸動脈,確定患者瞳孔擴大,沒有呼吸及頸動脈搏動,急需心肺復甦後,將患者去枕平臥,急救者站或跪在病人的右側,解開上衣,將患者頭部向上向前抬起,打開口腔,清除口腔異物,開始心肺復甦——

1.搶救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右手捏住下頜部,使患者抬頜張口,深吸一口氣,用雙唇包封住患者的口外部,儘可能多的將氣體吹入患者胸腔,吹氣速度要與自主呼吸差不多,吹兩次後開始心臟按壓。
2.心臟按壓部位位於胸骨中下段,搶救者右手拇食指並列伸出,垂直放在患者左側肋弓上,沿肋弓上移至劍突,翻轉右手,使拇食指均貼在患者胸骨上,左手掌根緊挨右手食指放在患者胸骨上,左手不動,右手掌壓在左手背上,伸直雙臂,肘關節不彎曲,利用上半身力量,使胸骨下陷4- 5厘米,按壓頻率為60-100次每分,30次為一組。
3.重複兩次人工呼吸。以上為一輪,五輪過後,檢查患者瞳孔恢復,有自主呼吸及頸動脈搏動,面色恢復紅潤,則心肺復甦成功,將患者及時送醫即可。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李詩韻 通訊員 陳玉梅 劉啟明

編輯:小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GGMQG4BMH2_cNUgVV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