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終於看了BBC最新紀錄片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
就拿下了豆瓣9.8的高分。
這個地方很特別,我會深深記住這一切,我會難過…
由BBC團隊花費4年時間製作,
超過1500多人參與,
到訪世界上40多個不同的國家,
才換來最終剪輯到4小時的作品,
它甚至被稱為BBC有史以來最棒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從冰雪覆蓋的南極荒野,
到處處充滿驚奇的南美洲,
從野性十足的非洲荒野,
到擁有廣袤土地的北美洲,
從熾熱難耐的澳大利亞
到奇麗多樣的亞洲、歐洲…
藍色星球上的七大洲,
每一個都獨一無二,
每一個都生機勃勃。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帶我們領略七大洲的風光與生命,
又毫不留情揭開人類從未觸及的真相。
1. 萬物因有靈而美
跟著這部紀錄片的鏡頭,我們仿佛正在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環球之旅:
這是一個充滿驚喜的世界
在南美洲,
處處是意想不到的生命驚喜,
這裡有超過200萬種動植物相互依存。
這是一個有趣的世界
在非洲,
扇喉蜥為獲得交配權,六親不認,
原來在它們的世界,也是「交配交之人」。
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
這是一個暖心的世界
在亞洲,
神農架川金絲猴在寒冬抱團取暖,
家,是它們永遠的避風港。
瑟瑟發抖,求抱抱
這是一個充滿愛與責任的世界
在南極,
企鵝跋涉到陸地築巢生育,
為了為即將出生的崽抵擋融雪和雨水,
企鵝爸爸不得不一次次「笨拙」地,
拾起腳邊的石頭築巢,守護家庭。
2. 自然因物競天擇而精彩
但這更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世界。
在人類看不見的真實動物世界裡,生死一瞬卻在隨時上演。
森林、天空、海洋、沙漠,無數動物面露猙獰,只為爭奪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這是一隻鶲,
它似乎發現了食物,
結果,卻成了毒蛇口裡的食物。
它叫蛛尾擬角蝰,是伊朗獨一無二的物種,
身體顏色與岩石融為一體,它最擅長的,就是偽裝。
這是寒冷南極洲的信天翁,
它是父母兩年來孕育的唯一幼崽,
父母用溫厚羽翼護著它的溫暖和溫飽。
然而沒有永遠的依靠,
當父母不得不遠行為孩子覓食,
年幼的雛鳥不得不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暴風來襲,
在這片零下幾十度的陸地,
「留有兒童」只能靠自己溫暖自己,
幸運的逃過一劫,不幸的則等不到父母的歸來。
即使幸而存活,
即使父母就在眼前,
被狂風吹離自己窩的雛鳥,
也只能靠自己爬回窩裡才能存活,
只因在信天翁的世界裡,
唯一認親的方式:
認窩不認鳥。
想要活命,只能靠自己,
而終於爬進自己窩裡的小雛鳥,
一眼就被父母發現了,它也安全了。
你無法苛責父母的無情,
因為在這裡,生存是唯一的勝利,
即使有人罩著你,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己。
這是南極的韋德爾氏海豹,
冰天雪地極寒中,母海豹生下了幼崽。
零下40°刺骨寒風,
幼崽可能活過不會游泳的最初十天,
為了不讓孩子溺死,
母親只能留在陸上為幼崽遮擋風雪。
然而三天三夜不停的暴風,
讓同樣孱弱的母海豹,瀕臨死亡。
如果再熬下去,母子可能都會葬身風雪。
生存的慾望,
讓它選擇拋下孩子,獨自游進海里,
留下孤獨弱小的小海豹在雪原,九死一生。
活下來的幼崽,
將成為這一代最強壯的孩子,
未來再少有冰寒可以危急它們的生命。
世界就這樣,
學會獨立的過程很殘忍,卻無法抱怨。
它是只有人類指甲殼大小的箭毒蛙,
聽起來有毒素護體,
但它們的生存空間卻小得可憐。
小到一片葉子裡的小水窪,
就是它們生命的起點。
而箭毒蛙爸爸,
必須記住在偌大的雨林里,
到底把娃安放在哪棵植物的哪片葉子上。
而為了避免小蝌蚪,
乾死在乾涸的小水窪里,
爸爸還得時刻注意到「育嬰環境」的變化。
一旦發現水乾了,
只能背上娃「背井離鄉」,
再覓一處「相對完美的居所」。
而如果說爸爸負責住房,
媽媽負責的則是吃飯餬口問題。
如果來不及捕食,
那媽媽不得不產下一顆,
未受精的卵子,喂養它的孩子。
看起來殘忍,
但你總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3. 最無道的卻是人類
但即便面對自然物競天擇的殘酷遴選,野生動物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才是它們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北極地區的冰川,
因為氣候變暖,正在慢慢融化。
而生活在冰川上的北極熊,
不得不為尋找家園和食物顛沛流離。
可憐這隻奄奄一息的北極熊,
在遊了232小時,687公里之後,
終於找到一塊能讓它歇息片刻的浮冰。
而我們不知道的是,
多少擅長游泳的北極熊,
因為沒找到浮冰,而累死在海里。
而長時間在海里「流浪」,
沒有食物裹腹的它們餓得瘦骨嶙峋,
除了海洋垃圾,只能在陸上垃圾桶里翻找食物。
哪有什麼浪漫流浪,
不過是生存所迫。
關於氣候變暖。
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象棲息地,
太平洋海象一年中大部分時間,
都在北冰洋漂流生活,
偶爾累了休憩于海冰之上。
而冰川的不斷融化,
海象的棲息之所也在不斷消失。
孤立無援的海象媽媽,
只能一邊抱著寶寶,一邊潛水前行。
而稀缺的冰面,載滿了海象,
海象們為了一席冰面,不惜大打出手。
後來即使找到地方,
但明天該何去何從,它們真的不知道。
而沒有冰塊休息的太平洋海象,
只能轉向幾處海灘,
因為擁擠踩踏而喪命的海象不在少數。
為了在狹小的海灘上尋得一點空間,
它們用肉鰭攀爬岩石求生,
卻摔死在堅硬的岩石之上。
夏季過後,
超過200頭海象命喪於此,
而陪著它們的只有獵食的北極熊。
這些或許幾年才發生一次的事,
如今卻頻頻得見。
聞之可嘆,
聞之可悲。
如果不是因為親臨其境,
難以想像南極洲會有15℃的地方,
而南極很多地區溫度上升比世界其他地方快5倍。
曾到南極拍攝過的工作人員說:
30年前一直延伸到海灘的冰川,
已經漸漸消融了。
天氣很熱,
那些曾經禦寒的厚毛,
讓他們面臨著新的困境。
而記錄著這一切的攝影人員,
難過得心都碎了,
忍不住痛哭流淚。
關於獵殺。
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
所有動物最懼怕的獵殺者,卻是人類,
包括來自南極洲的大塊頭:露脊鯨,
一種體型巨大,但生性好奇,毫無戒心的鯨類。
據統計,短短几十年,
就有3.5萬頭露脊鯨遭到獵殺,
僅南極海域,有超過150萬頭鯨魚相繼被捕殺。
但這些60噸重的生物,
對人類依舊保持著溫和與好奇。
而慶幸的是,
印尼周邊海域,
鯨鯊是這裡漁民心中的神,
而隨著商業捕鯨的禁止,
露脊鯨已經超過2000頭。
關於海洋垃圾。
除了捕殺、全球變暖,
全球幾乎每年都要生產和消耗的,
3億多噸難以降解,被傾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
才是最大的定時炸彈,和海洋生物殺手。
去年,
在加拿大西南部海岸的人們,
就見證了一幕令人心碎的場景。
虎鯨媽媽痛失愛子,
拖屍體漂流17天1600公里,
它知道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能回來了,
但是鯨豚類哺乳動物表達自己悲傷的方式之一。
因為海洋環境污染,
2007至2014年間,2/3新生虎鯨都死了,
而在過去的三年里,
那片海域沒有一例新生虎鯨寶寶存活下來。
而這也許意味著未來,
聰慧的虎鯨將徹底從地球上消失。
而因為海洋污染,
失去生命,失去家園的,
遠遠不止虎鯨這一物種。
而就像在南極拍攝的攝製組成員所說:
「我只希望能保住這個地方,
並保護好它們……」
這個地球上還有無數生命的將來,
由我們現在所做的每個選擇決定。
希望我們每個人,
都改變一些細微的生活習慣,
讓每一個動物生有所安。
希望我們只是單純欣賞,
野生動物世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希望北極熊、海象,
不再因冰川融化流離失所,
希望每一個動物寶寶出生,
都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生命無關於輕重貴賤,
每一條,都向陽而生。
【匯客廰旅行】一個「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遊社群新媒體。
點擊「了解更多」升級你的旅行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pl5m4BMH2_cNUg-r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