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余叔岩為什麼不願意收徒?
余叔岩是余三勝之孫,曾用藝名小小余三勝火遍京津,後倒倉退出舞台,復出後用余叔岩一名,一直到43年去世為止。
余叔岩和梅蘭芳,楊小樓合稱「三大賢」,是二十年代生旦武的三座高峰!余叔岩還和高慶奎,馬連良合稱老生三傑,又與言菊朋,馬連良,高慶奎合稱四大鬚生!余叔岩也是京劇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個傳奇人物!
余叔岩,其祖父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並稱老生「前三鼎甲」。其父余紫雲,旦角演員,雖名聲上不如父,下不如子,但卻創立了京劇旦行內一個新的分支------花衫。角色介於青衣、花旦之間。
出身梨園世家的余叔岩早年藝宗老譚派。譚、余倆家相互傳承,譚鑫培上學余三勝,下傳余叔岩,而余叔岩則是上學譚鑫培,下傳譚富英。
由此可見,余派的根基是譚派。畢竟在當時有著「無腔不學譚」的大背景。老譚之子譚小培、之婿王又宸資質一般,對譚派藝術只能做到「守攤兒」,發展完善實在是力不勝任。余叔岩扛起發揚光大譚派藝術的大旗,成為譚鑫培之後老生集大成者。余叔岩對老生髮展的貢獻,猶如梅蘭芳之於旦行,楊小樓之於武生,都是將本行當的表演藝術進行了革命化的「去粗取精」。
如果說譚鑫培完成了將老生藝術由早期的「粗糙」向「細膩」的轉化,余叔岩則是實現了由「細膩」向「完美」的升華。
余叔岩時代離我們較遠,我們能欣賞的只有傳下來的十八張半老唱片。這些老唱片大體可分為倆個階段:1924年左右的盛年時期,和1932年左右的晚年時期。早期如《捉放·行路》、《搜孤救孤》、《戰太平》、《空城計》等,後期主要有《捉放·宿店》、《沙橋餞別》等。對比倆個時期的余派唱腔,早期的演唱飽滿激昂、曲折自如、頓挫有致,尤其善用「擻音」裝飾渲染唱腔色彩。以《戰太平》里「頭帶著紫金盔齊眉蓋頂」一句導板,一波三折,響遏行雲,「打虎上山」一折「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中「漢」字的大拖腔既來源於此。32年的幾張唱片,乃抱病錄製,嗓音雖不似先前,但功力、韻味則更勝一籌,唱的深沉凝重、端莊大方,清醇儒雅。正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余叔岩課徒甚嚴,門人終成大器者不多,而最得余派神韻、名列「四大鬚生」之一的楊寶森只是私淑弟子。弟子中成就最高的是孟小冬和李少春,而名聲最大的當屬大弟子------胡琴聖手楊寶忠。
其他如陳大護、張文娟等皆為余派名家。當今活躍於舞台的則以耿其昌為首,中青年演員王佩瑜、凌珂等也是很不錯的傳人。
余叔岩宗譚派(譚鑫培),在譚派的基礎之上融進了自己的風格,余叔岩的嗓子是雲遮月,沒有老譚派的高調門,但極富韻味,清新別致,是新譚派,世稱余派!由此可見京劇的創新一直是極其重要的!
余叔岩的舞台生涯只有僅僅的十幾年,從1917年到1928年時間,此後便不再登台,也只是偶爾的演出一倆次。余叔岩身體多病,去世時也只有僅僅五十多歲,他一生不怎麼收徒,也只有倆個徒弟,一個叫孟小冬,一個叫李少春,孟小冬我們都知道是無數人追捧的女鬚生,人稱冬皇。而李少春俗稱「李神仙」,文武老生!也是一代宗師。
余叔岩不肯收徒也是情有可原,余學戲之路非常艱辛,吃盡了苦頭才學到一身的能耐,自己也不願意輕易把自己的東西教給別人。但余派的傳承尤為有趣!余派雖然傳人很少,但票友很多,而且有很多大票友,不少人都親自受過余叔岩的指點,所以很多專業的京劇演員都去請教一些票友。這些票友知道的也非常多!
縱觀現在,余派老生占了梨園界老生的半壁江山,王佩瑜,凌珂,藍天,傅希如等等都是有名的角!余派的發展也非常的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