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站在時間轉角處回望2023年,東北全面振興譜寫新篇,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履堅定,雄安新區拔節生長,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活力脈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勢見效,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回望征途千山遠,翹首前路萬木春,區域協調發展正在攻堅破障中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段樹軍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4年,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隨後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指示,並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
可以預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將成為2024年區域發展的主戰場,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抓手。
城鄉融合發展是指以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為重點,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統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發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
城鄉融合發展,縣域是重要切入點和主要載體,為此,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
在新發展格局下,城鄉融合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
城鄉融合發展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錯綜複雜,新冠疫情三年的影響、世界政治版圖的變化、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等,均使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很大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現階段,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特別是推動鄉村資源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相對接,將有效提高供給質量、拓展需求空間,正是強大國內市場之所在。從消費看,當前農民和未落戶城鎮的常住人口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僅為城鎮居民的1/2、2/3左右,如果能通過市民化解除其消費的後顧之憂,消費支出將以幾千億元的規模逐年遞增;鄉村擁有優美生態和優質農產品,如果能供應適合市民下鄉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將釋放出極為可觀的增長潛力。從投資看,當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存在短板弱項,農民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是城鎮居民的1/5左右,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將開闢出巨大的投資空間。
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製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因此,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就鄉村談鄉村,必須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製度保障。
從現階段看,城鄉融合的重點難點在鄉村振興。所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
20年來,「千萬工程」造就了浙江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取得了明顯成效。20年的「千萬工程」實踐與疊代升級,「千萬工程」的內涵和意義已不斷深化和升華,「千萬工程」改變的已不僅僅是鄉村的人居環境,還觸及了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變了鄉村的發展理念、產業結構、公共服務、治理方式以及城鄉關係。「千萬工程」不僅是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改善的鄉村建設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性、樞紐性工程。
去年7月,中央財辦、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於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隨後,各地陸續出台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相關意見。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相信頂層設計將很快出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會如火如荼地展開。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