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靜寧:黃土塬種出了「致富果」 持續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01-06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甘肅靜寧:黃土塬種出了「致富果」 持續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甘肅靜寧:黃土塬種出了「致富果」 持續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蘋果產業帶動產業鏈上160餘家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能,與此同時,當地企業主動擔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靜寧縣地處北緯35度的黃土高原,卻有著「全國蘋果規模栽培第一縣」的「國字號」招牌,蘋果產業不僅是當地群眾的財富來源,更是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靜寧這個小縣城也因蘋果而叫響全國。

靜寧縣城川鎮智慧果業產業園技術負責人吳進軍介紹,自實施老果園改造後,近三年這裡的果園迎來了它們的「高光時刻」:「這個基地是老果園改良換代 的重茬果園,改造後採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密植園的優點是掛果早、省工省時、勞動生產成本低,同時採用株間覆蓋、行間種草、肥水一體、機械化耕作。改造後如果管理到位,豐產期可以達到8000斤左右。」

冬季時節,漫步在靜寧縣層層梯田上,百萬畝果園裡,各個鎮上的果農圍著技術人員學習,處處一幅冬閒人不閒的景象,為來年的豐收貯藏蓄能。

近年來,為了著力破解制約靜寧蘋果發展的瓶頸問題,當地圍繞「果園老、品種老、果農老」困擾果業發展的「三老」攔路虎,組織縣、鄉、村三級技術幹部,逐鄉鎮逐村開展摸底調查,摸清果園改造地塊和面積,確保全縣優質果園面積一畝不能少。

吳進軍所在的城川鎮吳廟村就是當地老果園改造中挖除更新改造後建成集科技化推廣、產業化提升、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生產、智能化管控為一體的現代高新矮化密植示範園的一個縮影。「採用株行距為1.5×4.5米栽培模式和採用株行距為2.5×4.5米栽培模式,主要是能保證透光度和實行機械化耕作。」靜寧縣果業辦公室主任賈軍平說。

當地果園種植面積較大,實際上涉及各村各戶、地塊比較零散、且大多為層層梯田地,大型農機難普及、技術標準難統一。針對果園的實際園情、老百姓的民意,經過實踐論證,主要採取「一村一策」「一園一策」技術,實行技術改造。

老果園改造,機制保障必不可少。當地建立了「主要領導抓全盤、分管領導抓片區、一般幹部抓村社」的三級聯動工作機制,逐鄉逐村開展以老果園改造為主的果園標準化管理培訓,一張「無形的手」結合一張「有形的手」互相搭配使巧勁,推廣以「間伐、落頭、開角、提干、疏枝」為主的高光效果園改型修剪技術;以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為主的低效果園土壤改良技術。

在技術強有力的支撐下,本著「挖一畝、栽一畝,一分都不能少」的原則,2023年該縣完成老果園改造7萬畝,其中技術改造 5萬畝,挖除更新改造2萬畝。老果園改造也是當地穩面積、提品質、增效益的關鍵舉措,更是加快了全縣蘋果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

土地要增產,群眾要增收。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推行下的果園建立起來了,如何進行後期的有效管理,讓當地再次將力量投入到了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

由於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進了城,留在村裡務農的大多數為年長者,也為了不讓土地撂荒,持續發力。當地積極探索推廣集約化承包、契約化委託、股份制合作、互助化租賃「四種」經營模式,抓實果園標準化管理,促進提質增效。著力推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果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依託土地流轉、農業託管、果園入股、大戶承包等形式,推動果園由散戶粗放經營向集約化承包經營轉變,實現果品企業由「賣果」向「種果」轉變,果農由「務作」向「務工」轉變。

如此諸多舉措實施以來,實現了果品提質、果農增收、企業增效的多贏效果。蘋果產業成功帶動了當地集育苗研發、規模種植、儲藏營銷、加工升級、包裝配套、電商物流等蘋果鏈上160餘家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謂是注入了不竭的動能。

日前,靜寧縣愛心企業隴原紅果品經銷公司裝箱靜寧蘋果1200箱,另外還購買了100床棉被,總價值16萬餘元。這些物資於當日下午送達災區。靜寧縣隴原紅果品經銷公司副總經理陳盤龍表示:希望公司的綿薄之力能夠為寒冬中受災的同胞帶來溫暖,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蘋果寓意著平安,希望他們都能夠平平安安。

在40年謀一果的久久為功中,當地的蘋果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年產量預計達106.8萬噸,年產值預計達70.48億元,果品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更是印證了老百姓的口頭禪「一畝園、十畝田」。黃土塬上種出的一顆顆蘋果,不僅是老百姓的致富果,也是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紅色聖地靜寧的一張名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7f38cdb861c5113fa508c6d605ead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