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積不夠、設備不足,如何解決?他說……

2024-01-15     東方網

原標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積不夠、設備不足,如何解決?他說……

1月15日—1月19日,閔行進入兩會時間,今日閔行推出《代表委員風采》系列報道,聚焦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一年履職中的故事、聚焦的事項,一起看看他們的建議提案進展如何

本期嘉賓:陳斌

陳斌,閔行區政協委員、農工黨閔行區委委員

2022年1月,陳斌成為閔行區政協委員。他在積極參政議政、履職盡責的同時,還留心發現生活上、工作上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及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開展調研,陳斌用心研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通過社情民意和政協提案去反映、去呼籲,從而為閔行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陳斌說:「不調研,不建言。調研是參政議政、履職建言的基礎。」陳斌查閱了全市的衛生統計數據,對全市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面積及202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標準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並將閔行區的實際情況與市級要求進行了相關對比。在走訪了部分業務用房緊張的社區之後,陳斌與多位委員一起在區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提出「關於加強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建設的幾點建議」。

陳斌:力爭推動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最後的短板

委員提案

(一)建築面積不足,影響服務能力提升建築面積是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的基礎,2020年市衛健委、發改委等8部門出台《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與建設指導標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面積的基本標準做了具體要求(每千人口不低於80平方米,建議達到100平方米;單體不低於4000平方米,建議達到5000平方米)。

從全市各區橫向對比來看,目前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千人口建築面積62.6平方米,遠低於市指導標準,在全市9個郊區中排名第6(最高為崇明,達到163.4平方米)。從本區所有鎮、街道和莘莊工業區來看,排名後三位的分別為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千人口建築面積38.8平方米)、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千人口建築面積41.9平方米)、華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千人口建築面積43.5平方米)。

(二)設施設備不足,影響服務項目開展以新冠社區醫療救治為例,在感染高峰期,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申鑫外,均未配置CT檢查設備,診斷能力受限制,僅能提供基本的發熱診療配藥服務。雖然通過後續連續2—3輪的不斷擴容增能,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氧療、輸液、住院、霧化等治療方面實現了升級,並且實現了CT設備全覆蓋,但依然存在配套不足的情況。比如口腔全景機、骨密度X射線機、胃腸鏡檢查設備等,尚未實現全覆蓋。

(三)數字賦能不足,影響服務效率提升閔行區社區衛生信息化發展較早,曾經在全市範圍內處於較高的水平。但隨著近年來,全市社區衛生信息化逐步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建設,閔行社區「信息化孤島」的問題日益凸顯。在與全市基層衛生業務數據傳輸上存在諸多的「堵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效率的提升。反觀「健康靜安」、「健康徐匯」等信息平台,通過實現區內、區外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醫療數據、健康數據、體檢數據、智能化設施設備採集數據等方面的整合,形成對社區居民完整的「健康畫像」,逐步從單一的病種管理模式整合成「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社區衛生服務效率和服務能級,提高了社區居民服務感受度。

相關部門回復

提案提交後,衛健委等部門高度重視並做出如下答覆:

自2023年3月份收到陳斌委員在區政協七屆二次會議第0702120號《關於加強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建設的幾點建議》提案,衛健委高度重視,建立由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落實推進、相關科室具體執行的團隊,會商相關委辦局,多次和陳斌委員電話聯繫、面商。

關於機構布局工作的開展情況:

一、對標《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與建設指導標準》(滬衛規〔2020〕11號)(以下簡稱「指導標準」)要求,理清中心、分中心、服務站建設數量缺口;摸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面積缺口;因地制宜,強化資源共享的理念,積極開展機構補點建設與升級改造。

二、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2023年3月21日,區委區政府召開閔行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大會,5月31日,閔行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閔行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級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閔府辦發〔2023〕19號),聚焦社區衛生服務能級提升十項具體任務,明確服務陣地、設備設施配置、信息化配置、人員能力培訓等方方面面目標。

三、積極對接發改委、鎮政府等相關部門,協同相關部門加快推進社區網點的建設進度。

2023年開展的工作

機構與功能布局方面:2023年已完成新建1個第二執業點(申鑫社區第二執業點)、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新虹社區淶港星苑服務站、顓橋社區星河灣服務站、申鑫社區航天城服務站、七寶社區老宅角服務站)。截至目前,閔行有1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8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

晚門診延時服務:除持續推進機構與功能布局建設外,在午間延一延的基礎上,2023年6月實現全區所有社區開展晚門診延時服務,以時間換空間,致力滿足在職、在校人群的「家門口」就醫需求,點亮「晚門診」的守護之燈。此外,社區醫務人員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診療、上門出診、家庭病床巡診、「屋裡護理」等服務模式,多方位滿足居民就醫需求。

社區設備配置方面:2023年,實現所有社區CT配置全覆蓋,極大提升了社區的診斷能力;實現14家口腔防治中心建設全覆蓋,4家社區入選上海市口腔標準化診室,通過配置口腔CT、口腔全景儀等設備,提升社區口腔防治能力。為實現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全覆蓋,所有社區配置了上肢康復機器人或下肢康復機器人及天軌系統,提升了社區康復服務能級,實現了「三室一中心」全覆蓋。所有社區均設置慢阻肺門診,統一配置肺功能儀檢測,提升了慢阻肺的早篩與診斷。

下一步,衛健委將繼續開展機構補點建設與升級改造,進一步織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底,持續優化設施設備配置,強化診斷能力,充分發揮社區衛生在健康服務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陳斌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從委員履職方面,我會結合自己的工作,關注相關專業領域的方向。除了推動社區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外,我看到目前前灣地區匯聚了大量的生物醫藥企業,多數還是在建設階段。後續我們將通過專委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走進企業調研,實地了解需求和困難,推動這些企業更好地融入閔行、立足閔行、服務閔行。"

(圖片由「今日閔行」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7e4cd955caffc20844033a3266de2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