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精品短劇」的X劇場,真精品迭出。
首部劇集《漫長的季節》,以9.4分直接封神。
剛上線不久的《繁城之下》開分8.5分,如網友所說,又是一部「電影質感,節奏沉穩」的好劇。
劇中故事的發生地,名蠹縣。
蠹,蟲蛀樹木,內成「結石」,漸腐朽潰爛。
蠹縣,民眾多達二十萬,劇中夏捕頭說「富得流油」,一如劇名中的「繁城」,真富庶繁華之地。
但兩者結合,寓意卻是「表現繁華,內里腌臢」。
而整部劇所講述的,就是捕快曲三更(白宇帆飾)追尋案件真相的同時,將隱藏在這座城市光鮮背後的骯髒暗黑,揭示在白日之下的過程。
案案相接,一集一屍,真高能不斷
開篇,就是命案。
金色麥田,一望無垠。
樹立在麥田中的稻草人,卻是已經在散發惡臭,引來蒼蠅圍繞追逐的屍體。
曲三更用棍子挑開上面的草笠,看到死者的面目後,震驚到脫力倒地。
被掛在上面的,是他的師父冷無疾。
作為工具的轎杆上,刻著「一以貫之」。
夜色中,後園內。
王夫子兩腿被繩索吊在半空,頭部埋在土裡。
尚帶著血跡的銅戒尺上,留下一句「童子六七人」。
天色方明,水畔橋邊。
一夜酒醉後,曲三更三人相伴而行。
才自出了巷子,卻驚見一具白骨垂掛在河面上。
屍骨上,掛著一張字條,上寫「逝者如斯夫」。
才三集,便已出現三樁命案,真案案相接、高能不斷。
所有這些案子,隱隱都指向二十年的陸府大火案。
同時,又有棺材藏銀、猴妖撈月,以及曲三更「一箭雙鵰」等關鍵情節出現。
層層關聯、環環相套,鉤織成迷霧重重,而真相就隱藏在背後,等待人去揭曉。
生死互文,每個人都是雙面
有網友說,《繁城之下》看似在說「死」,實則在講「生」。
誠然如此。
接連發生的命案,二十年那場陸府大火,亦或者是為救火而喪生的曲三更的父親,所代表的都是「死」。
但更多的,是生。
想要做個不昧良心捕快的曲三更,和日日在門前等他的母親;三餐不繼,需要舅舅救助,卻能書善畫的鳳可追;家裡是屠戶,想要靠做捕快改變命運的高士聰;淪落風塵,卻依然情意滿心的林四娘。
以及,原本是小叫花子,卻被員外陸遠暴收留賞識,並有機會得以進入私塾讀書的陸直;在街頭擺攤,滿嘴跑火車還要做出一副高人范兒的岳半仙;一心鑽營求「財」若渴,卻因此被曲三更算了一把的易班頭;被冷無疾歸類為「貓官」的魏知縣,有神醫之稱但人品存疑的程逸致。
還有,原本是江南才子,本可以金榜高中,卻被捲入科考舞弊案,自此前程盡毀,還身落殘疾的宋辰。
這些劇中有名姓身份的人物,和其他大大小小的角色們,連同那綿延相接的房屋瓦舍、曲折蜿蜒的胡同小巷、瓦頭的青苔、河邊的垂柳、水上的拱橋、鬧市街頭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副「人世圖」。
這幅圖和圖中人,就像撐著傘時的曲三更,一身明暗斑駁。
每個人,都有著不示人的另一面。
於曲三更來說,如師如父的冷無疾,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在觀眾的印象中一再反轉,忠奸難辨。
而他跟「五侯」的長年合作,熟知構陷套路,家中地窖里的萬兩白銀,都在佐證曲三更母親的那句「太厲害的人做不了好人」。
當年陸府大火的案件中,他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否真的「不忠不恕」?
看起來不太聰明,喜歡被順毛的魏知縣,在岳半仙的那句「我看老爺好面……」的未盡之言,和那首「故人二更老地方見」的藏頭詩里,暴露了他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所以,魏知縣真正的身份是什麼,跟當年的陸家又是否有關聯?
斗笠蓑衣的垂釣者,是否是背後的操盤手?屢次被提及,卻沒有正面出過場的薛舉人,身上又藏著什麼秘密?
當這些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被現在進行時的連環命案和二十年的陸府大火案,串聯拼接在一起後,那種煙火紅塵、人性衝突和懸疑元素糅合融匯的味道,是真的很讓人沉淪。
接連高能的劇情和層次豐富、人設鮮明的角色外,《繁城之下》最為人稱道的,是極具特色的古典美學。
比如在用光上,劇集是以自然光為主。
透過窗欞照進室內的陽光,夜色中搖曳閃爍的燭光、燈籠等,在不同的場景和時間裡,成為劇情最好的鋪墊和呼應。
畫面和故事,由此豐富很多。
而場景,幾乎是全實景。
充滿江南韻味的白牆黛瓦、曲街窄巷、小橋綠柳、翠竹輕雨,在鏡頭中宛若精心繪製的畫,每一幀都是可做壁紙的程度。而劇集藉助濾鏡效果,特意營造出的清冷感,跟背景時間的悶熱,則又造成了一種矛盾感十足的反差。
唯美卻又壓抑,再度應合了《繁城之下》中的蠹縣那種「水果熟透快要爛掉」的基調。
所以,敘事、人物及表演都出彩,攝影構圖極盡東方美的《繁城之下》,有足夠的實力成為X劇場的接檔劇作。
即便被一部分網友詬病的「絮叨」,其實也正是導演刻意製造的效果。
蠹蟲為害,也不過是為求生。
雖然《繁城之下》的定調是古裝懸疑劇,但劇集真正想要展現的,其實是命運和人性。為此,它在以間隔20年的案件為主線推動劇情的同時,儘可能細緻而深刻的去展現人物的多面性。
劇中,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大人物。
在命運的車輪碾壓和裹挾下,每一個都像在渾流中掙扎求生的螻蟻。或是自救,或是拯救,並因某個選擇而註定了未來的去向和結局。
剝去古裝的外衣,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跟現實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