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歲的屯堡 炫酷有道

2022-12-14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六百多歲的屯堡 炫酷有道

天龍屯堡古鎮。

屯堡「臉子」。

陳先松

收藏在屯俗園的「寶貝」。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姜雨熙 周強 向瑩 周璇 趙相康

當600年屯堡江南古風,與現代城市天籟和鳴,便是長滿皺褶的大山,也要側耳傾聽。這不是沉悶的歲月定格之所,而是歡快的時光徜徉之地。

踏古而來「屯」滿新玩法

12月9日,大雪節氣剛過,寒氣讓人不禁又緊了緊外套,不少人選擇宅家,距安順市城區三十公里外的天龍屯堡古鎮里卻十分熱鬧,村支書、村幹部、屯堡娘娘、修繕工人們七嘴八舌為古鎮的重新開園忙個不停。

「已有15家院落願意出租給公司作為民宿統一經營。」老支書何忠金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動員大家。

600年的屯堡,600年的滄桑,「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史」,古鎮入口處石拱門兩側雕刻的對聯,道出令人驚訝的歲月沉澱。曾經的軍事驛站和屯兵重地,如今古城牆、煙堆山上的烽火台、瞭望哨殘垣尚存,卻偏偏活躍得緊。

石頭房頂層層疊疊,石頭牆外牆包裹著的江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鱗次櫛比,巷巷相通、戶戶相連,生活在古鎮的屯堡人依舊保留了鳳陽漢服、抬財神、演武地戲等古老習俗,變成獨此一份的民俗風情,引人駐足。

其實古屯堡一直在悄悄扮靚自己。2015年,第十屆貴州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召開,遵循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充分保護建築原貌,在「微改」的妙筆之下,老演武堂、沈萬三故居、四世同堂老宅等文物復原,呈現出有限空間裡的無限人文脈絡觸達。

歷史文化賦能,2022年天龍屯堡古鎮再次提質升級改造,「背靠大樹好乘涼,利用黃果樹、龍宮、織金洞、格凸河景區,引入人流,對文化、民風民俗、傳統技藝做深入挖掘,策劃開展『曬家譜』『屯堡人過大年』等等現代時尚又不失內涵的玩法,引入新文化和新藝術,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商旅業態有機融合,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的精雕細琢,使之在運作中發生化合反應。」安順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天龍屯堡景區工作組負責人錢明頂說,「這次預計投資200萬元左右,12月24日舉行開園儀式。」

據悉,天龍屯堡古鎮還將繼續推進古建修繕、景觀、亮化建設,推出特色文化活動,進一步完善古鎮形態,打造從白天到黑夜不停歇的24小時閉環沉浸式體驗。

屯堡收藏家和地戲傳承人

屯堡越老越會玩,在於文化演繹別出心裁。

玩轉時尚文旅,怎麼能少得了收藏家在場? 石缸、石磨、桌椅、板凳、衣櫃……這些看似平常的屯堡物件,在安順屯堡人劉偉的眼裡,都是寶貝。過去10年,他走遍安順多個屯堡村寨,收集了上萬件屯堡老物件。今年5月1日,他在安順苗嶺屯堡古鎮開了「屯俗園」。

屯俗園內有大量石器,包括屯堡人平常使用的石缸、石磨、石槽等,還有各類屯堡銀飾和一些屯堡人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物件。

在劉偉看來,這些屯堡人平時使用的生活器具,不僅體現了「工匠精神」,更是屯堡人的智慧結晶。

如果要選一件最能代表「地戲」的物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地戲」的傳承人陳先松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臉子」。

臉子,是屯堡人的叫法。

「我姓陳,叫陳先松,從小在天龍屯堡出世長大,到現在整整70歲零50天了。」老陳自己說「我這個人性子有點逗」。正是因為「逗」,讓他愛上地戲,並終其一生與戲為伍。

陳先松說起地戲的淵源:鄉鄰閒時弄了柴火,圍坐著聊天、唱「地戲本」。時間長了,開始分角色扮演。因為露著臉,熟識之人容易「出戲」,於是有人建議把前人形象雕刻成面具,這就成了「臉子」。

他又說,由於唱跳時沒有刻意搭建舞台,都是選平地而舞,所以稱之為地戲。扮演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每年有兩次地戲「嘉年華」,一次是春節的「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穀子揚花的時節,稱為「跳米花神」。

這個由「軍儺」演變而來的傳統民間戲劇,所演皆是金戈鐵馬,鑼鼓拽出弋陽老腔,用七言和十言韻文說唱,真真是魅力四射、激盪無比。

愛它的人私刻六年光影

近日,由貴州攝影人廖莉文創作的攝影作品《夢回明朝》出版。該書是作者耗時6年深入安順屯堡拍攝的紀實影像,作者用符號學解構屯堡人的日常,用紀實手法記錄屯堡人的生活物象和文化遺存。

廖莉文創作的攝影專題曾3次入圍「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作品曾亮相多個大展。此次出版的屯堡專題作品曾入選「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項目,2022年在首屆貴陽鎮山國際影像周上展出。

廖莉文2016年學習攝影,即同步開始接觸、拍攝屯堡題材,6年間查閱了大量屯堡文史書籍,對與屯堡相關的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服飾、雕刻、戲劇等展開研究,上百次走進屯堡村寨,拍攝數十萬張照片。

「拍攝影像既有一定的實證性,也有比較主觀的表現手法。其中,不乏大量的記錄蘊含著屯堡豐富多元文化的物象圖片,它們既是文化的遺存,也是和屯堡人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當代符號。」廖莉文在拍攝中走訪當地的文史專家和民俗文化傳承人,從屯堡的多元、屯堡人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習俗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觀看和表達方式。

「感覺作者迷上了攝影的同時,也戀上了屯堡。作者對屯堡不僅一見鍾情,也一往情深,她把具有600年歷史的這片土地,打量成情人眼裡的西施了。」著名文化學者顧久評價說,廖莉文所攝的屯堡,用女性的堅韌與細膩,呈現出多彩鮮活的場景:衣食住行、歲時年節、人生禮俗、民間俗信、戲劇娛樂……她用紀實攝影注視並留存了屯堡日益遠去的背影,體現了時代變遷和新舊對比。

這是一種有著強烈時光穿越感的凝視:身著鮮艷傳統屯堡衣飾的婦女,駕駛著一輛現代轎車;田野中正在打穀的中年夫婦旁,站著一對拍攝時髦婚紗照的青年;巨大的古石牆面上,一邊是老窗欞中做家務的屯堡老婦人,另一邊塗著「做鋼架棚」的現代廣告;身著傳統地戲服裝的標緻少年,其背景是巨大古老的虎帳和一隻「搶鏡頭」的公雞……

貴州籍著名紀實攝影師楊延康說,《夢回明朝》是作者貼近屯堡人的事物及精神,用攝影人特有的觀看之道記錄時代發展,用影像新地形學的影紋彰顯屯堡在這塊土地上的景觀,用田野調查紀實性的圖式,人類學、社會學記錄式的敘述,用獨特的見解和深邃的洞見,詮釋如今的屯堡。

藝術評論家的語言可能略顯深奧,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只有古老與現代雙重性奇妙共存的屯堡,才能激發出如此的藝術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