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新質生產力產業

2024-06-19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中建科創集團有限公司資本運營中心總經理 逄淑學

中國中建科創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生 王培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而資本市場是體現新質生產力成色的舞台。資本市場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給予新質生產力企業相對較高的估值,新質生產力企業以創新領跑的優勢反哺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與新質生產力企業形成了良性互促的格局。對於中央企業,如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用好高質量內部孵化和高水平對外併購兩種手段,順應資本市場規律,助力市值提升,同時更好應對未來國資委的市值考核壓力,是擺在中央企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1.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它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區別於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質量發展的特徵,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

2.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只有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的競爭力和持久動力。目前,國資委已經部署專項行動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方向,已成為國企改革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

(二)中央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和路徑

1.「源、升、態」是發力方向

國資委對於中央企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明確的要求。今年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上,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接受採訪時,將發力方向概括為三個字——「源、升、態」。「源」是指技術要有來源。中央企業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力度。對於技術源頭,中央企業要堅持開放創新,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升」是指推進產業升級。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效率。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比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受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布局。「態」是指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中央企業要摒棄過去「短期投入、短期收益」的落後理念,要敢於走最難走的路,敢於攀登最高的山峰,敢於攻克最堅固的堡壘。

2.高質量內部孵化,高水平對外併購是重要路徑

今年3月份,按照「四新」(新賽道、新技術、新平台、新機制)等標準,國資委審議遴選確定了首批啟航企業名單,加快新領域新賽道布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從推進路徑上,國資委鼓勵中央企業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需要,高質量推動內部孵化,高水平開展對外併購,高起點培育創新型國有企業。在機制保障上,國資委全力支持啟航企業推行市場化機制、現代公司治理和新的科研範式,在管理上充分授權、要素上充分集聚、激勵上充分保障,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二、新質生產力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估值提升的重要助推器

(一)資本市場已經與新質生產力形成互促格局

1.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資本市場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通過多種機制改善上市公司結構,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國內資本市場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上世紀90年代,滬深證券交易所開業為標誌,我國資本市場建設開啟。經過30餘年的高速發展,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在推動國企民企發展、金融體系改革和我國經濟崛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交易所作為企業直接融資的主要平台,連接了資金的供給方與需求方,打破了商業銀行對於創新型企業的貸款條件桎梏,提升了前景預估在投資決策中的影響力度,這種風險包容性與投資自主性與商業銀行的風險排斥形成了互補。早在1999年,黨中央與國務院就已出台《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指明要致力培育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提出了上交所和深交所設立相應企業板塊的設想。隨著全面註冊制改革的推進,目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滬深主板、滬科創板、深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及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各市場功能定位和准入門檻各不相同,對於企業上市的經營狀況、財務指標、科創能力的要求明顯不同,已經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股權交易市場。

根據交易所的數據統計,深交所實施註冊制的3年間,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中近90%為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比超過50%;科創板共有53家企業在未盈利的情況下完成上市,且均來自生物製藥、高端設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新「國九條」將推動資本市場實現新一輪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今年以來,A股服務科技創新的特徵更加顯著,資源傾斜力度不斷加大,募集資金多用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這些行業產業正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領域。截至今年4月19日,A股今年共計完成IPO募資額超過250億元,其中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募資額合計達到52%,從行業板塊來看,電子、機械、新能源板塊的募資額最多。顯示出資本市場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此外,從二級市場的反應來看,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指數(8841755.WI)累計上漲17.31%,顯著跑贏大盤。

在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的問題上,新「國九條」也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上市通道,鼓勵具有核心技術和高成長潛力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平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加速創新技術的市場化和全球化應用,更好促進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平台,通過併購重組,實現做大做強。當前併購重組的政策環境更加優化,通過市場化併購重組,可以讓產業鏈上的企業聯動起來,發揮協同效應,實現提質增效、做優做強,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創新能力和專業化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共贏發展,達到「1+1>2」的效果,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資本市場估值係數是新質生產力成色的最直接體現

估值係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資本市場對新質生產力企業未來增長潛力和盈利能力的預期,是新質生產力成色的最直接體現。

1.邏輯上,估值係數是新質生產力成色的函數,兩者呈正相關關係

一個具有高成長潛力和強大研發能力的科技創新企業具備更深的技術壁壘、面對更大的市場空間,對變幻莫測的市場能夠做出更快更準的反應,產品的優化疊代速度更快,市場預期未來能夠實現更高更快的盈利增長,從而可能會獲得比傳統企業更高的估值係數(例如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等)。新質生產力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生產經營效率、價值創造水平,是新質生產力成色提高的基礎,也是夯實高估值的基礎。

2.實證上,從A股新質生產力板塊的歷史表現來看呈現高估值特點

新質生產力板塊由於科技創新溢價等特性,成長彈性較大,估值往往較傳統領域更高,截至今年4月19日,新質生產力板塊的PE(TTM)為44.24倍,高於全A(TTM)22.71倍。

從上圖可以看到,從2023年開始,新質生產力板塊有一個非常強勢的躍升。從底層邏輯來看,一方面從財務表現來看,按照市場預期,到2025年新質生產力指數有望實現6萬億以上的營收,歸母凈利潤預期5000億左右,呈現逐年快速遞增的態勢;另一方面估值係數融合了企業的技術先進性和市場潛力,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更全面的估值視角。對於新質生產力企業,投資者和分析師可能還會考慮其他非傳統估值方法,如考慮其智慧財產權的價值、團隊的創新能力、市場地位、技術領先程度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新質生產力板塊的高估值。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央企上市公司市值提升的建議

如上所述,資本市場估值係數是新質生產力成色的函數,兩者呈正相關關係。新質生產力代表高科技水平、高創新能力、高生產效率、高門檻壁壘、高市場空間、高成長速度,長期必然會在估值上有所體現。隨著今年國資委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因此,要提升上市公司市值,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壯大新質生產力產業。在具體實施路徑上,可以在短期、中期、長期三個維度進行通盤考慮,儘快布局,持續發力。

(一)短期策略上,對外併購已上市新質生產力公司

資本市場不僅是股票交易的平台,也是上市公司進行產業布局、表達決心意願、引導投資者預期的平台。短期來看,培育內部新質生產力企業上市困難多,期限長,不確定大,但是併購業務協同度高、互補性強的新質生產力上市公司是當前政策鼓勵的方向,也是短期現實可行的路徑。從已開發國家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對於高壁壘領域上市公司的併購早已是大型上市公司獲取新技術、進入新市場的常用手段,也是這些公司勇立科技潮頭的重要方式。此外,通過對相關上市公司的併購也可以向資本市場發出中央企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的最強音,提升投資者預期,提振投資人的信心。

在實施的可行性上,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和科技水平處於行業頂尖水平,在業務規模、盈利能力及規範程度上普遍優於未上市公司,相比而言財務更加穩健,具有較高的行業地位、較好的品牌知名度。從估值的角度,當前不少優質上市企業的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實施併購的性價比也相對較高。從合併意願上,由於上市公司已經完成了資本化,公司股東更加關注企業價值和股權價值的提升。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變更為央企背景有利於業績提升和價值創造,普遍能為上市公司帶來估值提升的空間,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和認可。近年來,國央企併購上市公司的案例不在少數,例如中國中鐵收購恆通科技、中航工業收購耐世特、中國電信收購國盾量子等。

三分靠收購,七分靠整合。收購後在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發展戰略、管理方式等方面實現優化和有效融合,才是項目收購最終成功保障。

(二)中期策略上,孵化培育內部新質生產力企業並推動上市

除了對外併購之外,內部孵化培育優質新質生產力企業也是重要路徑。國資委早已明確,「鼓勵中央企業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需要,高質量推動內部孵化,高水平開展對外併購,高起點培育創新型國有企業」。

從內部孵化培養的角度,要特別重視「首台、首套、首批、首版」的關鍵性突破。這方面可以借鑑國資委的啟航企業培育工程,聚焦戰新和未來產業,重點遴選有潛力有基礎的初創期企業,打造未來的「獨角獸」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例如,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加快建設抗量子計算的新型安全基礎設施,積極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化和量子計算實用化;西安煤科透明地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重塑傳統地測業務形態,正全力研發地質垂直領域大模型產品,有望賦能我國煤礦安全、智能、綠色開發和地下空間綜合利用;航天新長征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與北京協和醫院開展醫工結合,積極推進面向重症急救領域的「人工肺」等高端生命支持設備研製攻關。

需要指出的是,內部孵化培育到企業發展壯大再到最終培育上市是相對漫長的一個過程,尤其是在當前IPO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整個過程見效時間長,結果也具有不確定性,需要持久發力。

(三)長期策略上,對傳統主業進行高質量升級改造

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製造業中占比超過80%,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在13%左右。因此一定要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成果或者用新質生產力去改造、賦能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進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不能把傳統產業「一破了之」,更要推動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高質量轉型升級。

例如,就建築產業而言,數字化、工業化、綠色化正構建著建築產業發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具有建築行業特點的「新質生產力」是必然方向。要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要通過新技術,努力實現自動化、少人化、智能化。要通過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努力實現綠色低碳對於較高能耗的替代;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智能裝備技術實現對人工勞動的替代;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建造過程、融入企業管理、融入運營服務。嘗試啟動「人工智慧+」行動,通過大模型解決行業的問題、解決企業的問題、解決垂直領域的問題。

本文圖片: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0c93ae42dc93f8c7f453739ab4c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