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腿的比目魚肌,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2023-06-05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為什麼說小腿的比目魚肌,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除了胸腔內的心臟之外,人體還有一個「第二心臟」,就是小腿肌群。更具體點說,是其中的比目魚肌部分。

所以強壯有力的小腿,直接反映了你的健康狀態和生活習慣。

兩千多年前,柏拉圖把人類描述為「兩足行走的無毛動物」,這個定義非常有趣,有兩個關鍵詞,直立行走和無毛——

直立行走解放了我們的雙手,讓雙手能夠用來製造工具,成為更智能的生命體。不過直立姿態也給心血管系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直立狀態後,成年人類心臟的位置距離地面超過至少1米,這就導致人體70%的血液都在心臟以下,而其中約85%的血液都在靜脈、而不是動脈里。

因此人類靜脈血管就非常的Q彈,以承接如此多的血液。

然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因為人類的「無毛」,表麵皮膚相當的柔軟,這樣積聚了很多血液的下半身就很容易變得臃腫。

那為了讓血液順暢的在直立身體內流動,人類也有獨特的生理機制,這便是小腿肌群(尤其是其中的比目魚肌),它們除了提供必要的運動支持外,在肌肉的每一次收縮運動中也會將腿部的血液泵回心臟。

這種特殊的能力,便為小腿肌群贏得了第二心臟、外周心臟(the peripheral heart)的稱號。

接下來詳細說下,小腿肌群這個第二心臟具體的工作原理。

小腿肌群又稱為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顧名思義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腓腸肌外側頭、腓腸肌內側頭和比目魚肌。

腓腸肌外側頭和內側頭分別是俗稱的「小腿肚」的內外側部分,而比目魚肌則位於腓腸肌的深面,顧名思義,因為它的形狀長得很像比目魚:

與心臟肌肉很相似的,比目魚肌內部存在肌肉靜脈竇(muscle venous sinuses),負荷了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讓Q彈的血管維持在正常範圍,避免被過量的血液撐爆。

只有當腿部動作出現,比如步行和跑步時,比目魚肌的第二心臟功能才會最有效的開啟——動作信號產生,神經系統會刺激小腿肌群收縮,小腿處的血液就會被擠入靜脈,並把血液逐漸回流至心臟,這樣就實現下肢血液回流、即和心臟一樣泵血的功能。

當然整個過程中大腿、小腿、足部的肌群都會發生作用,只不過論頭功,小腿肌群、尤其是比目魚肌是其中最重要的,產生了極大的壓強(比休息時高220-230毫米汞柱)。

整個過程中,肌肉收縮的效率是關鍵。因此越是強壯有力的小腿肌肉,就越能高效的運轉。

(長跑or短跑選手,可能他們的身材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會擁有非常強健的小腿。)

相應的,久坐不動或者缺乏鍛鍊的人,小腿肌肉往往比較柔弱,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也相對會差很多,比較常見的狀態就是小腿看起來過於纖細,或有明顯的水腫,有些則還會出現靜脈曲張等——最近幾十年,下肢慢性靜脈功能缺失人群的比例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代病。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常有建議,成年人應該多走路,力爭每天8000-10000步的原因。而且在常規的健身鍛鍊里,更加重視對小腿肌群的鍛鍊。

最後,介紹三個非常簡單、但很有效的小腿肌肉鍛鍊方法——

  • 腳趾向外提踵

動作說明:

腳趾向外,單腳站立;

手扶牆或椅子,穩定身體稍微前傾;

提起腳跟並降低身體,保持抬起腳膝蓋向後伸展;

確保使用腳趾力量抬起整個身體。

動作組數:

視個人情況而定,左右腿各進行15到50次。

如想要更強的鍛鍊目的,增加身體傾斜幅度或讓腳跟在最高處停頓一下。

注意事項:

腳趾朝外,整個動作中勿將抬起腳放下。

  • 腳趾向內提踵

動作說明:

與腳趾向外提踵相反,這個動作避免腳的內翻和扭曲。

動作組數與注意事項同上。

  • 正向提踝

動作說明:

腳趾向前,與膝蓋方向一致,單腳站立;

手扶牆或椅子,穩定身體稍微前傾;

提起腳跟並降低身體,保持抬起腳膝蓋向後伸展;

確保使用腳趾力量抬起整個身體。

動作組數與注意事項同上。

進行以上三個動作時,儘量加快提起腳跟的速度、放慢下落的速度,也可以在前掌下方墊本書/瑜伽磚,以讓小腿肌群得到更大程度的刺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e734ae0eafe9cc27a9e86174a470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