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中國一個快被遺忘的古老節日。下元節的來歷與道家的天官、地官、水官有關,三官分別對應堯、舜、禹三皇。正月十五天天官賜福,稱之為上元節;七月十五地官赦罪,稱之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稱之為下元節。
民俗說法中,下元節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水官(大禹)考察人間後,錄奏天廷,為人解厄,民國以前的傳統要豎天杆、掛黃旗、燃天燈、做糰子齋三官,並祭祀先祖,還是相對比較隆重肅穆的節日,如今這個民俗基本已經消失了,大多數人也不再過下元節,而是將祭拜的習俗改到了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舉行。
傳統的民俗里還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分享給大家聽一聽。
1、祭祀先祖和親人
下元節一直都是一個祭祀為主的節日,按照傳統,可以在這天打掃乾淨家裡的環境,擺上香案,放上魚肉、水果等祭品,準備一些祭酒,簡單的做一些祭祀先祖和親人的儀式。
2、訴說生活中的苦厄和煩惱
相傳下元節水官大禹要上天稟報民間的煩心事,可以按照傳統,在紀念完先祖以後,再次焚香,端坐在正中,向下元水官訴說生活中的苦悶事情,祈禱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舒心,日子越過越好。
下元節還有兩種特定的節日美食也可以吃,一般來說北方是吃豆泥骨朵,也就是豆沙包,南方是吃糍粑。
豆泥骨朵是用紅豆沙做成餡料的包子,綿軟香甜,寓意日子過的紅火,以前的豆沙包和現在的不一樣,因為白面比較稀少,包豆沙的時候多用玉米面、高粱面、藜麥面等雜麵加少量白面做成的,蒸熟以後都會裂開,像花骨朵一樣,所以稱之為「豆泥骨朵」。
分享一個豆沙包的做法:
1、紅豆浸泡4個小時左右,也可以提前一晚浸泡好。
2、紅豆倒入電飯鍋中,加入剛好沒過紅豆半指的清水,加入比較多的白糖煮30分鐘。
3、紅豆撈出用勺子壓碎成紅豆泥。
4、麵粉加酵母粉發好成蜂窩狀。揉搓排氣,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擀成圓餅狀。
5、麵餅中放入2勺紅豆沙,包裹後收口,團成饅頭狀,放入蒸鍋中再發酵10分鐘左右。
6、上汽後轉小火蒸20分鐘左右即可。
南方的傳統會吃糍粑,客家有句俗語「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農曆十月新米也開始收穫了,蒸熟以後放入石臼捶打成團,再放入膜具中再次蒸熟,這樣用新米做好的糍粑堪稱完美,質地細膩,香甜可口,百吃不厭。
——老井說——
下元節的傳統民俗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這是一個有美好寓意的節日,下元節基於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對生命歷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厄運,都能一一的化解、消除。
另外還要注意氣溫的變化,下元節過後氣溫會下降的比較快,要做好保暖防護,及時的添加衣物,尤其不要凍到自己的腳、脖子、背部,為寒冬的到來做好準備。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